宜昌地標磨基山(4)
宜昌地標磨基山(4)
雖然有葛洪煉丹、郭璞結廬、袁崧攬勝這三大優勢,但磨基山很久以來都不是宜昌的名勝古跡卻是事實,這一點可以從歷史文獻中可以得到證實。據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宜昌府志&8226;東湖八景》記載,當時評選出的“宜昌八景”是:東山圖畫、西陵形勝、雅臺明月、靈洞仙湫、三游雨霽、五隴煙收、赤磯釣亭、黃牛棹歌。磨基山根本不在此列。
描寫宜昌形勝的詩詞和文章古往今來不勝枚舉,可是直接謳歌江南磨基山的卻寥寥無幾,花了老大的力氣和時間,才找到明朝何璋的一首《九日登葛道山》:“天馬崔嵬霽霧開,崚嶒筆架小蓬萊。三游云涌千峰合,五隴煙收萬壑哀。楚水晴光搖劍戟,西陵樹色隱樓召。安期寂寞瀛洲遠,誰駕飛鴻海上來!痹娭胁贿^就是想念遠方家鄉家人的意思,與王維的那首膾炙人口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有異曲同工之妙。
明清時期的宜昌人出城游玩,最喜歡去的莫過于西郊下牢溪邊的三游洞和城東大梁子山(也就是現在的東山)上的東山寺,于是有不少文人墨客的詩詞中也間接地留下了磨基山的影子。比如清朝王述堂的《東山圖畫》里就有“禪林高聳郭門東,隔岸層峰插碧空!瘪R毓桂的《東山寺步壁上諸公原韻》也有“貪坐上方歸且緩,晚霞晴擁對門山。”還有宜昌的《地名十字歌》里也提到:“喻家埡,磨基山,亂石灘里難行船。”
不過,不管是那位道士葛洪曾經在磨基山煉過丹,那位風水大師郭璞曾經在山上結廬修過行,那位太守袁崧曾經爬到山上攬過勝,可是宜昌人始終對這座隔江相對的磨基山懷有一種天生的恐懼,也許是學道中落,或者是文人式微,這座山的名稱莫名其妙的就由葛道山、郭道山、金山最后變成那個土得掉渣的磨基山;不管是那座與宜昌中心城區隔江相對的磨基山如何莊嚴和華麗,可是山上面那個裸露的、如同一只獨眼似的面對城區的山壁卻始終使人心存畏懼,也使人忐忑不安,久而久之,那個當之無愧的磨基山就成了不祥之兆。
我能找到的對于磨基山的最早的文字描敘依然來自于曾經擔任過宜昌海關署稅務司長的英國人李約德所寫的那部長篇大論的《宜昌十年報告》(譯者周勇將其標題改為《十九世紀八十年代的宜昌》)。他在《地理位置與市政建設》一節中寫道:“江對岸輪廓鮮明,景色別致。沿江是金字塔形的山丘,陡直的峭壁,高500到600英尺不等,為遠處一群延伸到地平線的高山所襯托。”將一份公文報告寫得這樣如同一幅中國畫,也是絕無僅有的。
而那個美國旅行家蓋洛寫于1903年的《揚子江上的美國人:從上海經華中到緬甸的旅行記錄》一書中,則記錄了他在1902年圣誕節的前一天乘坐有三層甲板的江和號輪船到達宜昌,受到地方官員的熱情款待并聽說了有關磨基山的傳說的經過:“宜昌對岸那金字塔似的大山,十分壯麗,據說那里住著些邪惡的精靈,為了以往的恩恩怨怨,會越過大河,傷害這座城市,并破壞這里的商業活動。為了鎮住那些邪惡的妖怪,抵消它們的不良影響,富商們聯合達官貴人,捐贈了大筆款項,在東山上修建了一座三層寺廟。這座寺廟面對著金字塔似的大山,當惡鬼蹦出來時,就會將它們截住,扔向水里去。”
于是,通過一個老外的鏡頭和文字,我們看到了一百多年前的宜昌城區的城市建筑、文物古跡、宗教以及人物,也看見了照片上站在宜昌知府衙門的那個身穿羊皮大衣的蓋洛以及他所使用的滑竿。在這里,蓋洛以他手中的相機,給我們留下了東山寺和磨基山的影像資料,也以扼要的文字,為我們廓清了東山寺和磨基山之間那種神秘的聯系。
(https://www.dzxsw.cc/book/79721358/31306281.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