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地標磨基山(5)
宜昌地標磨基山(5)
磨基山,位于宜昌江南點軍區,與中心城區西陵區的一馬路隔江而立。這座山脈東起蔡家埡、南至胡家臺子,由六座連綿起伏的山峰組成,一峰獨高,眾峰隨列,大小六座山峰,起伏延綿2。5公里,如同一個巨大的山水盆景矗立在長江岸邊,自然而然的就成為宜昌的自然地標,也成為了宜昌的一張臉面,同時還是一道奪人眼目、撩人遐思的城市風景線。
尤其是那座海拔219。7米的磨基山臨江的一面為絕壁,陡峭如削,背脊向南傾斜,隔江遠望呈現出金字塔形,那獨特的外形從中心城區的江北望去,極象埃及聞名世界的金字塔,具有強烈的辨識度。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抗戰時期經過宜昌時寫的《宜昌雜詩》中就有“對岸山如金字塔,泊江輪作旅人家”的句子,就注意到磨基山的金字塔形式。時至今日,除了三峽大壩和葛洲壩的“高峽出平湖”,宜昌這座城市最大、最重要,而且是獨一無二的地標無疑還是那座磨基山,它是大自然賦予宜昌的一張城市名片。
因為葛洪在山上煉過仙丹,所以這座山應該叫葛道山;因為郭璞結廬于此,所以這座山應該叫郭道山;因為形似金字塔,所以這座山應該叫金山,上世紀30年代的《中華現代新地圖》中的《宜昌市街圖》,干脆就將磨基山標明為“金字塔”。可是不知怎么變來變去,江北的那座土里土氣的大梁子崗變成了更好聽一些的東山,而江南的葛道山卻變成了土得掉渣的磨基山。按照官方的說法,當地人傳說磨基山底下深埋著一副仙人留下的金磨子,所以又叫磨基山,而我聽見的傳說卻是閻羅王外巡的時候看中了一付磨盤,攜其回鬼城豐都的途中,聽見雞鳴,就不得不將磨基扔在這里,即刻化而為山,因此而得名;還有一種說法是,宜昌人辦事不果斷,惰性、磨嘰,久而久之,磨嘰就變成磨基了。
不管怎么說,磨基山不僅因為與閻羅王有關,因為這座山比江北的東山還要高出一大截,有客高欺主之嫌;更因為陡峭的山上那塊裸露的山壁像一面鏡子,對江北的中心城區的風水形成干擾、造成威脅,所以就長期以來不僅鮮有名人圣賢關照,地方士紳連山名莫名其妙的被民間土著改為磨基山也懶得理會,更因為有些不吉利而鮮為人知,一晃就從民國變成了共和國,從激情燃燒的歲月到改革開放,磨基山的稱呼最終為市民所接受,并一直留傳至今。
不過,磨基山的風水對宜昌似乎真的不太好,于是,在我手邊的歷史資料中,磨基山似乎一直是個禁區。古代的“宜昌八景”里沒有這座山,1926年的相關介紹《宜昌名勝》中,除了提到三游洞和東山寺,就是城中的宜昌公園和江南的姜孝子祠,1984年的《宜昌概況》中,提到磨基山,也僅僅只是說明:“(磨基山)在江南岸點軍公社五龍大隊,臨江一面壁陡如削,背脊向南傾斜,隔江望去呈‘金’字形,海拔219米,為城區制高點。”其中的《文物勝跡》也只是提到三游洞、天然塔、紫陽龍洞、西陵公園和剛建成不久的至喜亭、烈士公園,而在最新的《宜昌概況》有關宜昌城區的《風景名勝》中,也只有大壩雄姿、三游古洞、白馬仙蹤、東山圖畫、桃花新村、兒童公園、濱江畫廊、廣場夜景、宜昌天然塔和鎮江閣,依然沒有磨基山!
甚至在1982年10月宜昌市建筑學會編輯出版的《夷陵(宜昌)地名掌故》一書的前言中聲稱:“宜昌歷史悠久,地名掌故豐富多彩,無論郊外的山川村落,市內的街巷閭里,乃至一泉一塘,一橋一亭,究其得名之由,都各有各的來歷。”書中不僅談到了城區內東山上的城中城(土城),以及鞭打五龍,也談到了郊外鮮為人知的孔洋人崗,挖斷山;不僅談到江北的西陵山廟搬家,觀音娘娘與金雞山,也談到江南的姜詩溪與孝子巖,城墻嶺上點軍坡,甚至說到了紗帽山與十里紅,可就偏偏沒有一個字提起過大家天天抬頭可見的磨基山,豈不是咄咄怪事?
唯一可以解釋的理由還是磨基山對宜昌的風水的確有礙!
(https://www.dzxsw.cc/book/79721358/31306280.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