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宗教面面觀(46)
宜昌宗教面面觀(46)
四十六、玉泉寺
據那本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編撰,共計31卷60萬字的《東湖縣志》記載:““普溪坪興福寺,漢時已建。”這恐怕就是宜昌地區關于佛教寺廟的最早記錄。《玉泉寺志》也記載有“東漢建安年間(公元196-220年)普凈和尚來此結茅為庵。”史料里記錄有:晉代當陽建紫蓋寺,梁代宜都建明月寺,隋代當陽建玉泉寺,這標志著宜昌佛教由此而興盛。
最為重要的是公元6世紀,智者大師駐錫玉泉,不僅形成了佛教中的天臺宗教義,而且修建了玉泉寺;覆船山下的玉泉寺同時也是禪宗北祖神秀的道場,神秀大師就是從這里走到京城洛陽,成為“兩京法主、三帝國師”的。玉泉寺內最有名的當屬那座十三層北宋鐵塔,塔身有銘文記載:弟子郝言同“舍鐵七萬六千六百斤,詣景德玉泉禪院,鑄造佛牙舍利寶塔一座,一十三級。”宋景德年間就是公元1004-1007年,這座為了供奉佛牙舍利而建的鐵塔落成的時候,也正是江西以瓷器聞名于世的景德鎮命名之時。
值得驚訝的是1993年,有關方面在維修當陽玉泉寺北宋鐵塔時,從地宮磚石結構、六角形的石函中發現舍利108顆,佛牙舍利一顆;水晶石佛珠14顆,紫色水晶石1粒,唐宋古幣307枚。重要的是石函上刻有銘文,明確記載唐高宗儀鳳二年(公元676年),武則天為了祈福皇帝,令天下各州修建舍利塔,每座舍利塔送佛舍利49粒。應召進京的玉泉寺法師弘景也將舍利帶回寺院后,在大周長壽三年(公元694年),集合僧俗兩界5000余人,舉行了隆重的舍利入塔的儀式。
當時玉泉寺還沒有鐵塔,只有一座七級磚塔,舍利就下葬在磚塔下的地宮里。經歷歷朝歷代風霜雪雨的摧殘,到宋代的時候,磚塔早已倒塌不存。公元1023年,宋仁宗趙楨登位,史稱北宋天圣元年,也就在那一年,玉泉寺的方丈廣教在倒塌的塔基處發現了地宮里的石函,取出舍利,恭恭敬敬的保存寺中。直到宋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為了更隆重的“安葬上件舍利,建鑄鐵塔一座,高八丈計一十三級”。鐵塔修好前,那些舍利和佛牙又重新置于地宮中,這一放就是近千年,能被重新發現也算是個奇跡。
玉泉寺的名氣很大,南北朝大通二年(公元528年),梁武帝敕建“覆船山寺”;隋開皇十二年(公元592年),智者大師奉詔建寺,隋文帝賜額“玉泉寺”;唐初,玉泉寺與浙江國清寺、山東靈巖寺、江蘇棲霞寺并稱“天下四絕”;宋景德、天禧年間(公元1004—1020年),宋真宗和明肅皇后對玉泉寺加以擴建,并改額為“景德禪寺”,寺院規模達到“占地左五里,右五里,前后十里,為樓者八,為殿者十八,僧舍三千七百”,被譽為“荊楚叢林之冠”。明初恢復“玉泉寺”的名號。明萬歷年間(公元12573-1620年),明神宗敕賜“荊楚第一叢林”的匾額。玉泉寺也是1983年全國首批重點對外開放的寺廟之一。
可是名氣最大的還是羅貫中《三國演義》一書中的第七十七回玉泉山關公顯圣洛陽城曹操感神。摘錄其中一段:卻說關公(死后)一魂不散,蕩蕩悠悠,直至一處,乃荊門州當陽縣一座山,名為玉泉山。山上有一老僧,法名普凈,原是汜水關鎮國寺中長老;后因云游天下,來到此處,見山明水秀,就此結草為庵,每日坐禪參道,身邊只有一小行者,化飯度日。是夜月白風清,三更已后,普凈正在庵中默坐,忽聞空中有人大呼曰:“還我頭來!”普凈仰面諦視,只見空中一人,騎赤兔馬,提青龍刀,左有一白面將軍、右有一黑臉虬髯之人相隨,一齊按落云頭,至玉泉山頂。普凈認得是關公,遂以手中麈尾擊其戶曰:“云長安在?”關公英魂頓悟,即下馬乘風落于庵前,叉手問曰:“吾師何人?愿求法號。”普凈曰:“老僧普凈,昔日汜水關前鎮國寺中,曾與君侯相會,今日豈遂忘之耶?”公曰:“向蒙相救,銘感不忘。今某己遇禍而死,愿求清誨,指點迷途。”普凈曰:“昔非今是,一切休論;后果前因,彼此不爽。今將軍為呂蒙所害,大呼還我頭來,然則顏良、文丑,五關六將等眾人之頭,又將向誰索耶?“于是關公恍然大悟,稽首皈依而去。后往往于玉泉山顯圣護民,鄉人感其德,就于山頂上建廟,四時致祭。后人題一聯于其廟云:“赤面秉赤心、騎赤兔追風,馳驅時無忘赤帝,青燈觀青史、仗青龍偃月,隱微處不愧青天。”
這才叫佛法無邊呢。
(https://www.dzxsw.cc/book/79721358/31306128.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