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和談
南國皇后林青梅,伴君23年、在位時間21年,卻病死于冷宮靜怡殿。
天下唏噓、臣民震撼、后宮嘩然,而南帝卻昏迷3天3夜,讓整個南國一時之間陷入前所未有的恐慌。
太子蕭允言臨危受命、監國理政,一方面料理林皇后的喪禮,一方面又要處理朝政安撫民心,可他卻重未放棄為林皇后行孝禮。雖消瘦憔悴,但其孝仁天下,百姓稱頌。
就林皇后入葬之禮,不乏一些素來與林清桂不和的官員,認為她手無鳳印且死于靜怡殿,并不應該按照帝后之禮行國喪。然林皇后盡得民心且以文王為首的朝臣紛紛支持,那些個居心叵測之人也不敢多言。
不僅如此,南國上下為林皇后守喪禮,而宮中更是人人卸去繁華,只為表達對這位賢后最后一點敬重。
可偏偏卻在此時,三國國主卻提前趕來這南國國城和談禁令一事,讓原來的**肅穆打破,整個帝都的氣氛開始變得緊張卻又壓抑。
畢竟所有人都知道,他們此番前來,為得是聲討南國破四國血規,追責蕭允言以及西明國七皇子之死而來。
國喪未過,朝臣依舊身穿喪服,宮廷依舊白幔素花。雖南帝未醒,但三國依舊不敢在這節骨眼上惹南國百姓不滿,畢竟與禮義相孛。故而在城外之時,就換上黑衣,卸去飾物,對南國國喪表示敬重。
然而,道義已盡、國權當爭,當他們在朝堂之上,落座于國位之時,西明國的陳皇卻突然發難,讓蕭允言極為難堪。
陳皇揚言,蕭允言身為南國太子,不配與他們平起平坐,更何況還是戴罪之身。
東陵國與北國獨善其身,任由陳皇借題發揮,卻也不多加阻攔,畢竟事不關己。
蕭允言身為四國之首的南國國監,當朝太子,坐于迎賓主位并無于禮不合,畢竟這些位置也是經過禮部、戶部協商而制。
但朝臣之所以沉默,并未選擇據理力爭,原因不外乎是那戴罪之身以及陳皇的怨氣難平。
畢竟南國的確公然毀四國當初的盟約,將禁令破除、舊事重提,而這件事的始作俑者的確是太子蕭允言,故而也算得上戴罪之身,倒也合理。
而且西明國的皇子無辜在南國死于非命,原因也好、兇手也罷統統都歸南渝國,不僅毫無根據更加擾天下民心,陳皇心結不舒、故意刁難倒也合情。
合情合理之下,朝臣竟無一人站出為蕭允言發言,直至蘇逸之在大殿之上,說:“我南國為主,招待三國國君,理應入座,方才和禮。陳皇說我太子戴罪之身,還請明示,否則我等難以向天下萬民交代。”
東陵國和北國依舊不發一語,陳皇說:“毀四國盟約難道算不上罪名?南渝國本就是禁忌,身為一朝太子理應明白,不管出于何種原因都不可破……”
當那三個字一提及,東陵國主雙唇緊閉,臉色并不好看,而堂上的大臣似乎還是不習慣的打了冷顫。但就在陳皇欲言又止后,方才醒悟各種厲害,朝堂之上瞬間嘩然,紛紛敬佩的看向蘇逸之。
北國耶律宏是個年紀與蘇逸之相仿的年輕國主,終究難改本國豪邁的性子,竟鼓掌大笑,說:“不虧是絕世公子!”
刺耳的贊揚讓陳皇尷尬又充滿怒氣,他氣惱的說:“北帝此言,是何意思!”
“何意?!陳皇,有些事倘若明說,朕想就沒有任何意思了,您以為呢?”耶律宏雙眼看著陳皇,沒有一絲的懼意。
眾人皆知這位北國的新皇,雖然年紀輕輕但手段非常。流放在外10多年,卻一步步從12位皇子中脫穎而出,奪得帝位。
不僅大刀闊斧的改革國政,更是對朝臣恩威并施,直至萬眾一心。如今的北國已然不是當初內憂外患的弱國,故而耶律宏說起話來也格外的擲地有聲。
進退有度的蘇逸之并不想就因為此事讓眾人留下心結影響和談,故而說:“太子亦如陳皇,不過是就事論事。畢竟唯有查明真相,才可以還七皇子一個公道!斷不可為問罪而定罪,豈不冷了人心又落人口實!”
一句問罪而定罪,讓陳皇心服口服的看著眼前這位區區的王爺,他自然明白蘇逸之話里的意思,也懂得他給他留了幾分薄面。
但西明國外戚勢力強大,兵權盡在長孫家手中,而他此次前來不僅是因為一個父親為孩子討回公道,更是一個國君帶著一國的質問前來索要結果,否則定然給長孫家機會,讓西明國陷入內亂。
思慮再三,他便直截了當的說明來意,問:“前有南國想破公約進吳南,后又有提及罪國毀四國盟約,全都因為你南國太子蕭允言!倘若不是你要進這吳南城,我國也不會派七皇子來這南國,以至于給惡人可乘之機,死于非命!這些,難道南國不應該給我西明國一個交代嗎?”
言辭鑿鑿,句句在理,這倒也是西明國國君回敬蘇逸之的禮節。
蘇逸之也明白西明國的處境,加上與西明國太子之間素有交情,所以也正在斟酌言辭,打算讓這位國主知難而退。
蕭允言了解他的為難,也感激這位表弟一直以來對他的支持,但心中夙愿以及當初約定,讓他攔下蘇逸之那到了舌尖的話,說:“吳南本是我南國國土,要問其罪不過也是本宮先斬后奏之罪!”
擲地有聲的話,讓朝臣全都倒抽了一口氣,唯獨林清桂與云季堯面不改色的相互看了對方一眼。
而蕭允言說完后,一改以往溫和的模樣,極為有魄力的入座王位。盡顯四國之首的南國威儀,又鏗鏘有力的說:“理應知會三國,公約已毀,再進吳南!然七皇子之罪名,南國自然難辭其咎,正因為如此才違背四國盟約,也要昭告天下皇子死因,只為給西明國一個交代,莫不是這樣,陳皇還要追究我南國過失?!”
環環相扣、擲地有聲,盡顯一國之君的本色與魄力,朝臣面面相覷,不知作何應對。
此時蘇逸之、林清桂以及云季堯率先跪了下去,云季堯說:“殿下之言,萬民之福!”
隨即,其他朝臣也紛紛隨著他們跪了下去,高喊:“殿下之言,萬民之福!”
東陵國的國主齊尚一直都沒有說話,卻在此時面對南國上下一心,反問:“好一個先斬后奏之罪,依造南國太子所言,莫不是吳南城主蕭允明還無罪不成?”
東陵國算不上國強,但勝在富裕而且也無內憂。只不過這位齊皇卻并不一定深得民心,猜忌多疑、喜好美色,一向是他治理朝政之中最被人詬病的地方。
蕭允言也明白齊皇如今氣結在哪,只不過收復吳南的念頭卻早已扎根,故而又說:“當然有罪!本宮說過,公約在前,毀約在后,是先斬后奏之罪!他的罪與我一樣,在于未告知三國,南國往后在無廢城,仍憑其忠義不顧三國此前公約成為廢城城主。”
殿上鴉雀無聲,卻在此時忽然響起一陣極為不符合時機的鼓掌之聲,東陵國君極為氣惱的盯著耶律宏,問:“北帝此舉是什么意思?”
耶律宏充耳不聞,只是問蕭允言,說:“南國太子的意思是,以后吳南再不是廢城,朕這樣理解,對嗎?”
大殿上的人皆屏氣凝神,他們明白蕭允言一直不忘收復吳南的雄心,更加明白何謂覆水難收。
但三國國主如今心思各異,著實讓他們捏了一把汗,不敢多說一個字,唯恐惹來更大的是非與禍端。
蕭允言看著耶律宏,眼中的堅定足以震懾人心,他說:“從今往后,再無廢城!唯有南國吳南城!”
話音剛落,陳皇不可置信的看著蕭允言、耶律宏以及蘇逸之,他明白了何謂后生可畏。可此時齊皇拍桌而起,讓他也想起了他們的立場以及西明國如今的處境。
再聽齊皇怒喝蕭允言,說:“好一個南國!簡直就是欺人太甚!此番讓我等三國國主聚在這,為得究竟是罪國還是廢城?”
“二者皆是!”蕭允言分毫不讓。
齊皇與陳皇,當年二人都是屠龍令的發起者,他們太過了解那個戰役背后意味著什么。齊皇看了一眼陳皇,又說:“看來,我們無話可談!”
說完正準備要走,卻發現北國國主一直坐在那,居然還悠閑的繼續品茶,甚至笑得極為愜意。
然齊皇對這個北國的新帝早已失去耐心,他說:“北國難道也要違背當年的盟約嗎?你可知道這個盟約可是當年北帝提出的!”
一陣死一般的沉默,在場所有人都紛紛等著這個北國君主至關重要的回答,畢竟他的答案亦或者可定日后談判的去向。
但畢竟是當初的四國盟約,他也隨即站了起來,讓朝臣開始猜測今日三國與南國的談判即將陷入僵局。
齊皇滿意的轉身離開,卻在不到三步的時間,聽到一清脆卻極為有力的破碎之聲。
這樣的聲音仿佛平地驚雷,竟讓東陵國和西明國的近身侍從忽然漏出刀鋒,極為有秩序和準備的將兩位國主保護了起來,明明不過是數十人,倒更像是禁衛軍一樣嚴陣以待。
這始料未及的舉動,讓身為禁軍統領的蕭允文馬上示意殿外的禁軍沖了進來,形成了更大的包圍圈,將整個大殿圍得水泄不通。
type')!=2&&hapter')<>
documentwrite('');
}
(https://www.dzxsw.cc/book/50374/2715716.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