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學塾
如鶯與安如蕓一輛馬車,安慶林便與安賢良一輛,幾個丫鬟擠在最后一輛車上。
出城門沿官道駛上三刻鐘,方到千佛山下那間學塾。
這學塾原是大戶人家的一座別業,依山傍水,占地遼闊,是個好所在。如今騰出一塊,改作學塾,倒也相宜。
如鶯遠遠下了馬車,見那學塾門口:
肥壯馬兒朱車輪,青衫紫袍湊成堆,熙攘攘人來,鬧哄哄車往。
好多的學子……家人吶!
阿碧從后邊的馬車上下來,忙靠近如鶯身,道:“小姐,我們跟著老爺,別教人給擠丟了!
如鶯點頭,由阿碧和家仆護著,跟在安慶林身后,一點點朝前走。縣衙的小吏在前開路,他們順利到了學塾前頭。
學塾正門掛著塊大匾,東西兩側各開一門。
安慶林將她們姐妹二人送至學塾西側門,叮囑幾句。
安如蕓在安慶林的面前,總是乖巧聽話的,安慶林囑咐些“姊妹之誼”的話兒,她無不點頭稱是。
是個懂事女兒。
如鶯想到方才安如蕓馬車上的做派,忍不住抿一抿嘴兒。
安慶林見自家長女不說話。
十三歲的小小少女一身青碧裙衫亭亭立著,一張小臉兒兼了他與虞氏二人的長處,容貌是極出色的。
他不禁伸手,摸摸她腦袋,道:“鶯姐兒,可記住了?”
如鶯被父親點了名,道:“爹爹,我記住了!
“在外要喊父親。”安如蕓插話道。
安慶林不計較這個,道:“去吧!鞭D頭又將安賢良送去學塾東側門口。
安如蕓插一句話,沒換來爹爹摸摸自己腦袋,心里不是滋味。
如今她雖不再是幼童,已長成小小少女,但她也想爹爹像小時候那般,再摸摸自己腦袋啊。
母親說的果然不錯,虞氏、安如鶯母女真個兒討厭!
她看如鶯更不順眼,早將安慶林說的“姊妹之誼”丟棄,催著身旁的丫鬟快些走,甩脫如鶯一大截。
如鶯才不去追她,與阿碧慢慢走在后面。
阿碧悄聲道:“小姐同三小姐鬧別扭了?”
如鶯道:“她鬧,我不鬧。”
阿碧“吃吃”笑,學了方嬤嬤道:“是是,我們的好小姐最乖巧!
如鶯轉身朝阿碧扮個鬼臉,背著書袋向前頭奔去,發帶飄起,轉眼只余一抹青碧身影。
如鶯在一眾女孩兒中,年歲不算最大。有小些的十來歲,也有年長的十四、五歲。
如鶯歲數在眾人中間,人也坐在學堂中間。
許多女孩兒是寧源縣人,相互認得,便湊在一處嘰嘰喳喳說話。那認識的、不認識的,經了介紹,便也熟悉起來。
大家談天,無非是問些幾歲了,平日里頑甚么,寧源新開的點心鋪子有哪些好點心。又有年歲大些的,說那好看的衣裳鋪子,首飾鋪子。
如鶯有些羨慕,她還沒有逛過寧源城的鋪子呢。
又有更大的聲音傳來,如鶯悄悄豎起耳朵聽。她身后有人在說定親的事兒。原來許多人十二、三歲便定了親。
定親她知道,她也偷偷翻看過才子佳人的話本子。都是些落了灰的,堆在庫房角落,她尋貍奴時候瞧見了,便翻開看看,有些無趣。
忽聽一個女孩兒驚道:“你明春就要嫁人!”
另一道聲兒回道:“是啊,我今年都十五了,秋日里便要及笄了。”
“我娘說,嫁人前不許出門,要在家中繡嫁衣!
那十五的女孩兒道,“我才不繡,讓繡娘繡。”
“你可真好學,就算明年要嫁人,今年也定要來學塾進學!”
說這句話的人如鶯認識,正是她的妹妹安如蕓。
她忍不住悄悄回頭去看那扎在一堆說話的人,更想瞧瞧那明年便要成婚的。
如鶯轉頭看過去時,那幾個說話的女孩兒亦瞧見她,聲兒頓了一頓。
安如蕓見如鶯轉過頭來張望,立時移開目光,當做不識。
一女孩兒道:“那人是誰?你們可認得?我怎地從未見過她?”
另一女孩兒道:“恐是外縣來的。她長得可真白。”
安如蕓不復幼時黑瘦,隨著年歲增長,膚色亦漸漸白皙起來,但與如鶯那異于常人的瑩白相比,仍是差了一截。
她不想回女伴們的話兒,又不能不回。
這幾位是小鄭氏在寧源縣交好的太太們的女兒。小鄭氏頂著縣令夫人的名頭出門交際,連帶著眾人子女間也是相熟的。
小鄭氏常對安如蕓耳提面命,這個不能得罪,那個要同她交好,這家的外家在安陽府任知府,那家的表親在晉北有大商號。安如蕓更煩躁的是還要記那些關系譜子。
她不情愿道:“是我們家的。”
眾女孩兒奇道:“怎地從未聽你提過,我們也未見過她?”
安如蕓道:“她只在她那院子里不出來,我祖母讓她不用出來問安!
眾女孩兒生于寧源官宦之家,好些個家中有庶兄庶妹,聽安如蕓這樣一番說辭,便也懂了。
那明年要成親的女孩兒懂得門道更多些,不屑道:“原是你們家庶出的,難怪長成這樣!
此話一出,有那不解其中意的又問:“這是甚么緣由?”
那女孩兒便同堂上夫子一般開講,東拉西扯說上一大篇,教眾女長了許多書外的見識。
她越說越起勁,聲兒也越低,恐旁人聽了去,最后連“戲子”、“花娘”之流都出來了。諸人聽得瞠目結舌,不時發出“咦”、“唉”、“哦”之聲。
她那些市井奇聞,倒是比堂上夫子講學還引人入勝些。
如鶯初來學塾,雖不識得眾人,但她生得好相貌,討人喜,便也有許多女孩兒湊上來。眾人初識,湊在一處,說些女孩兒家的話,頗為有趣。
她是拘在安府院中長大的,少與同齡人耍頑,虞氏與方嬤嬤畢竟年長,她身旁只一個阿碧。略大些,再添一只貓。
那些是與同窗們相處完全不同的。
第一日下學回了家,方嬤嬤早在院前盼。
小貍奴見著小主人回來,“喵嗚——喵嗚——”跑出來,圍在她腳邊打轉。如鶯也一日未見它了,俯身揉它圓腦門,又撓它下巴,一把抱起它。
方嬤嬤接過阿碧手中書袋,道:“鶯姐兒,快快凈了手,來用些點心。今日在學塾可好?”
“好得很,嬤嬤,我喜歡上學塾。”又道,“我爹不是說太傅為了開蒙學子才開設學塾的么,怎地還有明年要成親的學子來上學呢?”
這是宋老太傅名下的學塾,誰人不想進來,便是今年要成親的,也愿意來學上幾日的。
方嬤嬤打趣道:“許是嫁妝不足,特意來學塾攢嫁妝的吧?”
如鶯道:“學塾如何攢嫁妝?書中自有黃金屋嗎?”
虞氏聽得笑了起來。
如鶯不必到學塾來攢嫁妝。她喜歡學塾,是因了學塾的自在與歡樂,于她而言,似是魚兒得了水。
誰知兩日后,水便枯竭了。
她招呼與她要好的同窗,那女孩兒竟躲著她。她又發覺,另外幾人也不來同她說話了,更不愛同她一處頑了。有人在她背后指指點點,有些人則干脆當她面咬耳朵、嘀嘀咕咕。
如鶯不知自己做錯了甚么。她悄悄回頭看安如蕓,她還是好好地,依舊與那些同窗在一處頑笑。
安如蕓見先生休堂后,如鶯一人呆在桌案邊,身旁圍著的那些人也散盡了,心頭莫名有些竊喜。
女學子們不科考,在堂上是極輕松的。
夫子們教些《女論語》、《烈女傳》,記誦、摘抄是必備功課。
年歲小些的,便潤字描紅。如鶯她們描紅也臨帖,描得字難些,臨得文章長些。
不過這難不倒她。
自小,虞氏看書時,她湊著腦袋也看,虞氏寫字時,她悄悄用白嫩手指蘸了墨汁到處寫,虞氏畫畫時,她把自己一只小手腕弄得花花綠綠……
她無旁的玩伴,常常對著虞氏發問。
虞氏有問必答,有求必應。如此這般,經年累月,她倒識得好些字,亦誦得許多文章。
后來虞氏再寫字、作畫,她也能跟上一二。
夫子多半心神是在那些年歲大的學子身上。對著她們,還會加授些王夫人詩、管夫人畫、衛夫人書。這些學子中有一人名為宋姈宜,是宋老太傅的孫女。
不過三兩日,學子們都知曉宋姈宜此人了。
非是因了太傅孫女的頭銜,而是宋姈宜的確好學。每堂課上,總要得到夫子一番夸贊。字好,畫兒好。尤其是女夫子,總要添上一句,博聞強識不輸男兒。
人人皆以能同宋姈宜說上話為榮。
如鶯同宋姈宜隔得遠,對她只是有些好奇,并不像旁人那般期期艾艾,有結交之心。
不過很快,繼宋姈宜之后,“安如鶯”這三個字也出現在夫子口中了。那女夫子道是“小小年紀,字顯風骨,恐是自小吃苦,下了功夫!
如鶯羞愧地低下頭,她的字與母親的字放在一處,尚不及三分;她自小亦沒有吃過苦,她以后好似也沒打算吃苦……
但女夫子的夸贊,總教她不敢再生懈怠之心,她只愈加用心。
女夫子喜抽學生誦文,有人誦得磕磕絆絆,有人記誦不全。她點了學堂中間的如鶯來誦。
是篇歐陽文忠公的《醉翁亭記》,那不是如鶯的功課。
如鶯生了一顆游山玩水的心,《醉翁亭記》、《滄浪亭記》、《豐樂亭記》……她都會。
她聲兒婉轉,平緩處軟柔,抑揚處空靈,誦得窗外蝶舞蜂飛,堂間諸人心中游意萌動,恨不能去醉翁亭一游。
當日,如鶯身旁重又聚了二三好友。
(https://www.dzxsw.cc/book/42645008/31253657.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