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第四十六章時雨紛紛
清明粿,又名青團、艾米粿、春團等,主要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圓圓的團子形,里面可以什么都不放也可以包紅豆沙、芝麻、蛋黃肉松等等市面上常見的口味,日常也可以當零食吃;另一種則是包成葉狀餃子的形狀,就跟真的餃子一般里面是咸口的,放薺菜雞蛋、麻辣粉絲、筍干豬肉、雪菜梅干菜之類的的也是很常見。
而陳時兩種都要。
他拿了一個熬粥用的砂鍋燒開水,將洗凈的艾草葉子放進去熬煮。煮的過程不斷快速攪拌,還要加一點點小蘇打防止葉片變黑。半分鐘后撈出過涼,等冷卻后撈出,完全晾涼之后稍微擠去一些水分,用料理機攪碎成綠色的料汁。其實時間充足的話通過切碎熬煮可以讓葉綠素自然析出,陳時為了節約時間才采用了家里面這種常用的方法。等攪碎之后用紗布過濾一遍,分離出青汁和草渣。
先做包肉餡的艾米粿。餡料的原材料是春筍、雪菜、豬肉和小蔥。
筍剝掉外殼,去掉老的地方,洗干凈之后切成稍微大一點段兒。為了去除筍的澀味需要先焯水。冷水將筍片下鍋,等水開后加入鹽,轉小火煮一會就撈出過涼水,最后瀝干水分剁成碎碎的沫。
陳時先把雪菜切碎,而后從提前放入冰箱冷藏室解凍的肉塊里挑了一塊略肥的五花肉,將肥肉和瘦肉簡單地分開,肥肉切成丁,瘦肉用料理機打成肉末。所有原材料都準備好之后就可以開始炒餡料了。肥肉下鍋熬煎出豬油撈出,放瘦肉翻炒片刻,下入筍丁和雪菜繼續翻炒。快炒熟的時候加入鹽、胡椒粉、生抽、料酒調味,臨出鍋前加入蔥花,拌勻,餡料就準備好了。
取適量糯米粉和粘米粉放入鋼盆里,緩慢加入剛才榨好的艾葉汁,邊倒邊攪拌,攪拌成顆粒狀,再慢慢加入少許熟油攪拌成粉狀。接下來就像揉面一樣去和它,直到面團不再粘手,再把它放入蒸鍋中冷水上鍋蒸,水開再蒸上一刻鐘。艾草渣平鋪在蒸屜上在最后時刻上鍋蒸,只需要蒸兩三分鐘就能蒸熟,顏色還是翠綠欲滴的。
陳時趁熱把鼠曲草渣渣揉到面團里,讓它們完全融合在一起,顏色就由淺綠變成了深綠。覆上保鮮膜醒了一會后,他把面團揉搓成長條,切了十來個小號面團出來,等冷卻后不再粘手了再挨個包上保鮮膜,這就是青團。
剩余的面團又分了三十來個小面劑子出來,陳時把它們搟成面片后又分成了兩份。一半放炒熟的筍丁豬肉餡料,先對折,然后把邊緣捏出褶皺來,這樣包肉的清明粿就做好了。剩下的一半他又分了分,一半放芝麻和白糖,一半放紅豆沙。
前者是將芝麻炒香后裝盤加入綿白糖,再用搟面杖稍微碾碎點,和豬油一起攪拌均勻放入冰箱冷藏做成的餡料。后者是用提前準備好的豆子泡了一整晚再煮再炒出來的。自制的食品總是甜度適中,不過分甜膩,但又能達到恰好讓人滿足的那個點。
一部分放入冰柜,陳時每種都另取了一個上籠蒸透。蒸熟了的艾米粿外皮軟糯晶瑩,顏色稍顯暗沉,散發著淡淡的艾草香。剛蒸熟時還略有些黏乎,晾涼兩分鐘,就能開吃了。陳時挑了個筍干的,還帶著余溫的面皮又軟又糯,那種混著野菜芬芳的獨特香味隨舌尖慢慢沁入,難怪有的人很愛有的人又覺得奇怪,氣味濃郁的食物不外如是。
不過清明粿這種食物對于陳時而言,更多的是在于那一份愜意。那是從口腔里源源不斷涌出的四月春草香,是可以咀嚼的春天味道。無論身處繁華的街頭還是煙霧繚繞的廚房,在吃下的那一刻都仿佛來到了清新自然的田園,看著辛勤勞動的農夫挽著褲腿彎著腰播種插秧,看著鄉村的牛羊悠哉悠哉地沿著河流散步,看著簡陋土灶上的炊煙隨著微風裊裊升起,春天,終于能夠切實地觸碰到了。
清明當天,陳記放了假,陳時騎著三輪挨個給朋友們送去了清明粿。最后一站是張鑫家,他送完后就順勢留下來吃了個中飯。張鑫家就是傳統的中式家庭,媽媽慈祥,爸爸嚴苛,但是對待他這個兒子的朋友還是挺熱情的,也恰到好處地表達了長輩對晚輩的關心。
張鑫家比陳時現在住的那個出租屋大上不少,而且不像陳時那根本沒有飯廳,他家有個專門吃飯的小客廳。不過吃飯的地方大,吃飯的桌子卻相對來說顯得比較小,擺了四五個菜就有點擁擠了,第六個菜還是架在兩個盤子上才放進去的。因為是小圓桌,人和人坐得也比較近,陳時左手邊坐的是張鑫的媽媽,右手邊是張鑫。吃飯的時候,張鑫媽媽就一直在給他夾菜。
桌上菜色算不上多豐盛,看得出是自家平時吃的。燒茄子、蒜苔炒肉片、金針菇蛋湯、紅燒大排和清炒生菜,還有一道因為陳時來了才特意加上的紅燒雞腿。張鑫媽媽是滬市人,紅燒大排這道算是她的拿手菜,陳時以前聽張鑫吹過很多次,今日才終于得以一見,果然很正宗。色澤紅亮,汁鮮肉嫩,咸中帶甜,酥爛入味。
這道菜是滬本幫菜里的功夫菜,做起來主要分三個步驟:一拍,用刀背將肉錘松,破壞纖維,這樣大排才會嫩。二炸,裹上干淀粉炸酥來,這樣在煮的時候才會出現雪花的感覺。肥肉經過油炸之后再紅燒,會變得肥而不膩。三煮,加調味料大火燜煮幾分鐘。
學校巷子里那個粉面館里的炸豬大排跟張鑫媽媽做的比起來各有千秋。就調味來說,張鑫媽媽的水平要高上不上。但陳時個人還是更偏愛粉面館的版本,因為眼前這道炸豬排烹煮的時間過長,水汽進去了,表皮就不那么脆了,沒有吃油炸食物的快樂感。
陳時偶爾也會有想犯懶不做飯的時候,每當這種時候來臨,他就會選擇在陳記周邊或者馬路對面隨便找一家看得順眼的店解決。不過外面的味道和家里的還是不一樣的。這一點很難用言語描述,但確實如此。
吃完飯歇了會,陳時禮貌告別了張鑫一家人,坐地鐵回了自己家稍微睡了會午覺。
下午三點,他從家中出發走路去了母親所埋葬的那個陵園。那是本市最大的一個陵園,位于東邊市郊區,距離不算近,陳時走了五十來分鐘才走到陵區大門那。
清明時節來臨,來陵園的人還是比較多的,從其上空繚繞的煙霧絡繹不絕就能看出來。不過由于近幾年環境管控得比較嚴格,所以陵區沒有放鞭炮的,再加上大部分的人在早上就已經完成了祭拜,所以也不會像往年一樣吵鬧。陵園的守陵人耐心地跟提著大包小包紙制品進入陵園的人解釋著今年只能擺供品和上香,不能燒紙燒金元寶。
往年的清明總是下著雨的,小雨連綿如思念蔓延,今年卻并沒有這樣,甚至氣溫還有點高,蔚藍色的天空中隔著煙霧都能看得見的那刺眼的陽光,稱得上是艷陽高照了。
母親所在的地方是陵園的中央位置。說個黑色幽默的事情,這幾年房價見漲,連陵園的擺放也變得密集了起來。陳時數著臺階數,沿著小路仔仔細細地一一看過去才找到母親的墓碑。
遺像的前面空處擺了一個小香爐,上面有著三只香,已經燃斷了,只剩根還插在里面。旁邊還有一束白色的玫瑰花,花瓣也有些蔫了,垂頭喪氣地靠在墓碑旁邊。
陳時把香爐移開,默默地把清明果和買的貢品一一擺到了母親的相前。他點上了三柱香,拜了拜然后插在小香爐里,放到貢品的前面。
他有很多的話想跟母親說,但是又不知道從何說起。這一年來發生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從父親的出走到債款的還清,再到他自己畢業找工作辭職開店等等等等,所有的這一切都發生在不算短也絕不算長的一年時間里。
陳時并沒有開口講述這些,而是在心里絮叨著,媽媽,放心,大家都好好的,我們都過得很好,不要擔心。
呆了十幾分鐘,他起身準備走了。
陵園只有一個門,出去的時候陳時碰上了來這祭拜的尤羨。她是匆匆忙忙趕來的,額頭上還帶著薄汗,兩頰略帶紅暈,環抱著一束花,低著頭快步往里走。她沒有看到陳時,陳時也沒有叫住她,只是在她走過之后,陳時回頭站在原地不動看著尤羨走遠。
回到店里已是下午六點了,天到還亮堂。陳時把貼在門上的放假通知撕下,拿了一塊濕抹布,把玻璃門窗的里里外外都擦得干凈锃亮。因為是放假,所以這條巷子里的人并不算少,只是學生不多見,大多還是住在附近的居民。忙碌的過程中,陳記的門口就經過了好幾個小孩。孩子是沒有煩惱的,這是大人們所公認的事情。幾個小孩打打鬧鬧的,嬉笑怒罵著,并沒有什么忌憚,并不覺得今天是個多么令人悲傷的日子,他們只知道今天放假,而放假,就是開心的。
無論有多么沉重,多么濃郁的情感,都會隨著時間慢慢的變淡變淺,這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畢竟人實在是太健忘了。
洗完抹布的陳時把躺椅搬了出來,坐在門外吹著晚風,曬著一點點夕陽,等著這無趣的一天過去。
(https://www.dzxsw.cc/book/40042301/31587053.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