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憶孝孺翻云覆雨
離開和平之前,方孝孺與黃媛瞞著眾人,再次來到了稻草垛,他(她)們水乳交融、如膠似漆、云雨之歡、鸞鳳和鳴,兩情繾綣、憐我憐卿。誰知兩人興致完畢,方孝孺卻低聲哭泣。
黃媛意識到他必有不可啟齒的難言之隱,便輕聲詢問:“先生婚否?”方孝孺點頭稱是。“黃媛甘愿做小,寧愿當妾。”看黃媛那期盼的眼神,方孝孺心如刀割、椎心泣血。
此時的孝孺耳旁響起了好友姚廣孝的話語:不能讓太史公生氣,先生把無限的希望寄托于你,大好的前程在等待著你。方孝孺緊抱黃媛,明析了自己悲戚的原因。
孝孺的話語,似如晴天霹靂,黃媛悲慟欲絕、肝腸寸斷。沒有想到真摯的感情,換來的卻是無情地拋棄。方孝孺見心上人撕心裂肺、傷心欲絕,他一邊捶打自己,一邊發下毒誓:“孝孺騰達之日,就是迎娶黃媛之時,若違背誓言,天打雷劈。”看見孝孺不斷責罰著自己,黃媛的心里萬分傷戚,她扶起孝孺,痛苦地說道:“起來吧,跟社長去,黃媛相信你。”孝孺感激涕零,兩人再次擁抱、難舍分離,他(她)們雙雙立誓:愛情比金堅、至死不能渝。
巡講完畢,‘心學社’一行回到了南京,方孝孺在宋濂的力薦下,就任從五品侍講學士,后奉太祖旨意作《靈芝》、《甘露》二詩,甚合上意,升任文學博士,正五品。他官場順暢、前途光明,似乎忘記了邵武,忘記了和平,忘記了自己和黃媛曾在那里立下的錚錚誓語。
朱元璋給了方孝孺的官職,卻沒有給姚廣孝施展宏大抱負的機會,他一直在等待,等待那機遇的降臨。后來朱元璋選高僧侍諸王,為已故馬皇后誦經薦福,姚廣孝巧妙送帽,正合了燕王心意,于是他跟隨朱棣去了北平。后來姚廣孝鼓動朱棣,起兵靖難,四年的靖難,朱棣得勝,好友孝儒被誅十族,過去的摯友成為敵我雙方,姚廣孝思念舊情,卻力保無望,幸好救下了方家小女,那內疚萬分之心,才略感慰籍,稍微平靜。
且說,黃媛在孝孺離開和平后不久便有了妊娠的表現,黃書達死勁地逼問,黃媛只好道出了實情,氣得父親當場吐血、撒手人寰。父親逝后不久,黃明接替了書院,可是妹妹的肚子越來越大,如此下去,黃家就要出丑、丟臉。黃明要妹妹墮胎,黃媛死活不依,她對哥哥說道:“胎兒是妹妹與孝孺愛情的結晶,方先生定會兌現諾言,迎娶黃媛。”“妹妹你醒醒吧?若是有情有意,為何沒有半張書信?方孝孺已是事業有成,如何不兌現承諾?為何不來提親,迎娶妹妹?”黃媛沒有了言語,只是悲切哭泣,但她無論如何不會打胎,決不放棄。
黃明勸說不動,就找來娘舅廖光輝,廖光輝是和平的大家,有良田萬畝,附近的坎頭、坎下都有廖家的地產,舅舅聽后也,是長吁短嘆,沒了主義,可姐夫去世,黃家大事又不能不管,怎么辦?怎么辦啊?這時候,廖光輝突然地想到了自己的兒子廖貴財,貴財和甥女年庚相同,八字又和,他(她)們兩情相悅,可以迅速成親,一來避免黃家丟丑,二來滿足兒子的追求。
原來,貴財早就暗戀著黃媛,因為是表兄、表妹的緣故,父親籍近親會影響后代為由,極力反對表親聯姻。
當廖光輝將此事一說,兒子覺得蹊蹺,連忙追問:“原來父親極力反對,現在為何力促成姻?”紙是包不住火的,遲早都要攤牌,廖光輝將黃媛與孝孺的事情,毫無保留地告訴了兒子。廖貴財笑道:“表妹步步蓮花、出水芙蓉之時,父親極力阻擾反對,而表妹殘花敗柳、聲名狼藉之后,父親卻要兒子迎娶成親,結秦晉之好,這哪是親生父親當為?”廖光輝一聽,氣得劇咳了起來,廖貴財見此,慌忙跪地,應諾成親。
廖貴財以離開和平,回避流言為由,要求父親將坎下的所有家產,撥給了自己,為了黃媛,廖光輝沒轍,只能答應。
黃媛在母親和哥哥的勸說下,放棄等待方孝孺,不日便與脾氣、興趣皆不相投的表哥廖貴財結下了百年好合。
婚后的貴財、黃媛,毫無感情可言,黃媛只是應付了事,任憑貴財上下折騰,不久,貴財沒有了多大的銳氣,對表妹也無半點興趣,而是全身心地維護、經營父親讓給他的產業。夫妻間動不動就吵架、打架。但是,為了自己的名聲,貴財從來不把妻子的事情往外面訴說。
過了七個月,黃媛臨盆,生了個女兒,黃媛娶名小如(孝孺的諧音),無奈,廖光輝極力反對,黃媛便依了公公的意思,取名:小英。
近來的朱棣憋氣窩火、悵然若失,謀士的離去、建文的蹤跡、咸寧的哭鬧,一連串的變故,搞的他是煩心倦目、使性鬧氣,他干脆躲進了書房,圖個清凈。
一聽說姚廣孝要晉見,朱棣高興得衣裳不整地就出門相迎,“先生啊,朕都想死您了,你這一走,朕是六神無主、心神不定。”
姚廣孝連忙跪地說道:“廣孝該死,讓皇帝掛念了。”朱棣慌忙將姚廣孝扶起,言:“不是先生的問題,是朕做得不好,還望先生見諒,輔佐大明江山。”“老衲何德何能,能得皇上的如此厚愛?如今的廣孝,只想皈依佛門,超度冤逝的靈魂。此次來京,就是組織學者編撰《永樂大典》,它是利民工程,老衲建議急召解縉,主持大典的編撰工作。”朱棣知道姚廣孝心灰意冷,他的好友方孝孺被誅殺了十族,姐姐姚廣娣被他活活氣死,作為皇帝的謀士,為永樂的盛世立下了赫赫功勛,而皇帝又何為?他的朋友和親人卻有著如此悲慘遭遇,怎不叫他意氣消沉、萬念俱灰?
朱棣知道留不下廣孝,只要求他能對大明的未來有所建議,廣孝為了大明的將來,為了國家的穩定,他要求朱棣更換京都,移至燕京。
朱棣叫皇后、太子一起過見姚廣孝,還把自己宮中的情況和近來朝廷的舉動,全都告訴了謀士。姚廣孝高興地說:“馬三保變成了鄭和,組織船隊遠航,這樣很好,既能遠洋貿易,又能彰顯國威,一舉兩得。”姚廣孝十分清楚,朱棣詔鄭和遠洋有其深層次目的,但他不去點破,更利于建文皇帝的藏躲。
話說,咸寧公主被皇帝、皇后控制在‘沁芳齋’,不能隨意出走。本來就虛弱的她,絕食了數日后,更是身心交病、面如灰土。貼身丫鬟春花聽說姚廣孝來到了南京,主仆二人,便心生了計策。
朱棣要廣孝書信于解縉,希望他能顧全大局,主持《永樂大典》的編撰事宜,當姚廣孝剛寫到一半之時,春花大喊:“救命,救命。”徐皇后立刻警覺是咸寧那里出事,嚇得她與朱棣,慌忙朝著‘沁芳齋’方向,飛快地跑去。
(https://www.dzxsw.cc/book/26176/1424915.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