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太白遭厄
如此一番折騰,時間轉眼到了這年的三月。
楊錯見長安叛軍依然勢大,在郭子儀兵敗長安后就撤軍了。
剛到家就收到一封來信。
這封信的落款是青蓮居士。
青蓮居士是李白的號,傳聞李白在永王李璘的幕府里任職。
楊錯還知道永王心懷不軌,舉兵東進。只是不知道發展到什么地步。見到這封信后,立刻拆開來看,仔細看后,大吃一驚。
李白被關押了。
李白被關押與永王李璘有重大干系,也正是永王的擅自引兵東征,企圖效法東晉的故事,才給李白招來大禍。
話說李白在江陵時,看江陵長史、輔佐永王的李峴竟然稱病逃走,便察覺是怎么一回事。但是為時已晚,自己身在永王的幕府里,已經被定成同黨。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自己是逃不掉。
李白也曾力勸永王不要東巡,被李璘毫不客氣的拒絕。
在今年正月,永王李璘繼續揮師東進的時候,李璘當眾要李白吟詩一首,以壯軍威。
李白不愿意,并道:“殿下深沐皇恩,理應北上支持正在南陽苦苦抵擋叛軍的蕭炅,而不是東進。江南是朝廷賦稅重地,如果東進,兵戈一起,朝廷將無軍餉可發,這是在助賊。請殿下明鑒,應速度支持北面的平叛大業。”
李璘心道:“我要的就是這樣的結果,不然怎么割據江南,建號稱帝。”故作不悅道:“小王就是因為江南乃是朝廷賦稅重地,擔心江南官吏不實心報效朝廷,因此東巡。先生只管吟詩,其余不問。”
李白還是不肯。
李璘冷哼一聲,向自己的兒子襄城郡王李偒使了個眼色。
李偒上前一步,按劍道:“正是出征在即,先生屢次藐視主帥威儀。莫非是認為缺乏鮮血祭旗?”
李白聞言心頭一震,再看李偒的臉色,自知如果不遵從就必定死于永王父子的手里。于是只得作詩一首,以此避禍。
詩曰:永王正月東出師,天子遙分龍虎旗。樓船一舉風波靜,江漢翻為燕鶩池。
此詩名為《永王東巡歌》是一組詩,共有十一首。李白所頌的是其中的第一首詩,后面陸續做了九首詩。
諸位一定奇怪,不是十一首嗎?怎么算來算去只有十首,因為有一首不是李白所作,而是別人代筆而已。
故事是這樣,李璘在得到這組詩后非常高興,便準備命人將這些詩抄錄然后傳遍江南,形成一種輿論造勢。
襄城郡王李偒看過這些詩后,對李璘道:“父親,李白所作的詩詞都是只言討賊,并沒有提到最重要的事情,稱帝。必須另外再作一首詩摻雜其中,借李白的語氣,道出父親的宏圖大志。”
李璘深以為然,于是命文士再作一首詩放在里面,再傳播向江南。
其詩曰:祖龍浮海不成橋,漢武尋陽空射蛟。我王樓艦輕秦漢,卻似文皇欲渡遼。
這首詩乍看之下,似乎和東巡有關,也是在頌揚李璘的軍威浩蕩。實際上仔細一讀,就不是那么回事。
祖龍是誰?祖龍指的是秦始皇,《史記·秦始皇本紀》就曾經說過,有人將秦始皇投江的璧奉還,并道:“今年祖龍死。”。這句話的意思是,今年秦始皇要死啦。
漢武、文皇,分別指的是漢武帝和唐太宗。那么意思就很明顯了,說的是李璘要建立這些帝王的功業。
這首詩無論是格調,還是韻律都很前后幾首詩差距很大。但這不重要,只要寫著李白的名字就是啦。而且李白前后寫了十首,你說這一首不是你寫的,試問誰信呢。
正是這首詩,要了李白的老命。
今年二月,也就是北方唐軍和叛軍激戰正酣的時候,李璘留李白在江陵,他自己領軍東進抵達丹陽城。
廣陵長史李成式率軍抵達一個叫瓜步的地方,大展旌旗,列于長江兩岸。李璘和李偒登城眺望,見到如此軍勢,表面上很鎮定,心里很震驚。以至于下城的時候,差點摔倒。
李璘的部將季廣琛瞅見此事,對自己的部下道:“太上皇諸子之中,除陛下以外,只有永王最賢明。假如永王能率江淮精兵,直取洛陽,解南陽之圍,則大功可成。現在永王不僅不這樣做,反而率軍東進,是心懷篡逆。我不能附逆,使子孫背上反叛的罵名。有愿意一同離開,請站出來。”
諸將全部站了出來。
當晚,季廣琛率領自己的部下六千余人,離開永王的軍營,投奔廣陵長史李成式。
李璘聞知此事,立刻派騎兵追趕季廣琛。
季廣琛深知騎兵的速度,旦夕就可追上自己。于是率領士卒,以木頭做成很長的木制長槍站在第一列盾牌兵的后面,大軍結成龜甲陣,等待騎兵的到來。
李璘的騎兵到來后,見季廣琛陣容嚴整,也一時沒敢動手。
季廣琛遙遙拱手道:“我原系永王部下,因感念永王的大恩,故而不忍與之決戰,只是逃命歸唐而已。若公等苦苦相逼,我必決一死戰。”命勁弩齊開,準備迎敵。
騎兵將領看季廣琛早有防備,貿然進攻是占不到便宜。況且季廣琛距離廣陵很近,一旦廣陵長史李成式派兵接應,自己反而處境堪憂。于是大度的放過季廣琛,率軍返回。
季廣琛等騎兵走光,才率軍繼續向廣陵進發。
等到了廣陵,得到了李成式的熱情接待,并設宴為季廣琛等人接風洗塵。
席間,李成式問起李璘軍中情況。
季廣琛默然不答。
李成式再問,季廣琛依舊沉默。
李成式因此嘆道:“季將軍真是忠厚之人也。”遂不再問。
話說季廣琛的逃走,令李璘心里更加慌亂,軍中士氣低落。
李成式正是瞅見這一機會,決定出擊。先是故意命手下小股士兵每人手拿兩個火把,站在長江岸邊,以此迷惑李璘。
李璘對此懵然不知,還以為是李成式是在自己面前耀武揚威,所以命軍士也手拿火把,站在江邊遙遙對峙。
殊不知李成式這是聲東擊西,早就命大批的士兵乘船于當晚渡江,并且連夜偷襲李璘的軍營。
李璘猝不及防,招致大敗,在亂軍之中,李偒肩上受了重傷。父子二人經過合計,認為東、西、北三面都無路可去,只能向南逃,逃到嶺南一帶才有活命的機會。于是率領家人子女及殘兵敗將,一路往嶺南逃走。
江西采訪使皇甫侁率軍追趕李璘,雙方在大庾嶺一帶展開激戰。大庾嶺又稱作梅嶺,因開元名相張九齡曾在這里監督開鑿新路,命道旁多植梅樹,故又名梅嶺。是嶺南和嶺北之間的交通咽喉之地。
雙方一場惡戰,李璘再次大敗,并且這回是輸得一敗涂地,連自己的命都葬送了。
李璘中箭身亡,李偒也死于亂軍之中。
皇甫侁對此始料未及,也自知闖禍,但是說什么都遲了。只得命人將李璘的妻妾和子女,護送到成都府,并自己上表請求死罪。
太上皇自是傷心不已,哀悼數日。
肅宗因擔心太上皇會誤會是他指使人這么干的,于是免去皇甫侁的死罪,但是永不錄用,算是給太上皇一個交代。
季廣琛因有附逆的舉動,被貶為溫州刺史,后來還是官至右散騎常侍,敕封渤海郡公。
有一個人在這時候不僅沒有與李璘撇清關系,反而誤會是肅宗妄殺兄弟。并作詩一首,哀悼此事。
這首詩的開頭是:行至上留田,孤墳何崢嶸。積此萬古恨,春草不復生。悲風四邊來,腸斷白楊聲。借問誰家地,埋沒蒿里塋。
前段算是哀悼,后面的詩詞就來了:昔之弟死兄不葬,他人于此舉銘旌。一鳥死,百鳥鳴。一獸走,百獸驚。還有:田氏倉卒骨肉分,青天白日摧紫荊。
能如此作詩的人,只有咱們的太白兄。
李白這個時候如此行事,給自己闖下滔天大禍。肅宗早年認識李白,知道李白的為人和脾氣秉性,本來不予追究。
有人將此詩,連同前面的《永王東巡歌》一并交給肅宗過目。肅宗看過這些詩詞后,勃然大怒。命人即刻鎖拿李白到鳳翔,他要親自問一問李白,自己是不是真的殘殺骨肉同胞。
李白被官差押解到彭原郡,一路艱辛自是不用細說。
等李白人被押解到了彭原郡后,肅宗因為郭子儀潼關兵敗,而惴惴不安,無暇處理李白。
這時候,李白的妻子宗氏出現了。
她是唐朝中宗年間的宰相宗楚客的孫女。
自李白被抓后,她多方奔走,卻徒勞無功。
崔渙與李白是舊相識,有心營救。但是苦于自身剛剛被罷免宰相,此時無力營救李白。于是對宗氏提到楊錯,希望宗氏讓李白寫封信給楊錯,希望楊錯能看在結義之情,搭救李白。
宗氏早知道楊錯,對他很有印象,也知道楊錯是個古道熱腸的人。頓時大喜,到監獄里告訴李白此事。
李白遂寫了一封信,托人送到尚在鳳翔軍中的楊錯。
(https://www.dzxsw.cc/book/21440919/42053475.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