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大會三軍
信到楊錯手里時,他正在家抱孩子。
今年的二月,和政公主給楊錯生了個大胖小子。
按照楊家的取名習慣,楊錯這一輩都是金子旁,比如楊國忠本名楊釗。
到了下一輩,都取日字旁,比如楊昢。
因此,楊錯給自己的嫡長子取名,楊暻。
暻,古同“景”,明也。
楊錯坐在書桌后的椅子上,看完書信,嘆了口氣。
和政公主覺得奇怪:“夫君看完信為什么要嘆氣?”
“我本想救義兄一命,不讓他和永王接觸次數太多,沒想到他還是陷入監牢。”楊錯把信放桌案上,左右為難。
自己作為鳳翔節度使,扼守朝廷與西域、劍南、山南乃至江南諸道的要沖之地,本身行事就要非常的謹慎。
如今李白得罪了君上,自己為他開脫,會不會引起君上的不滿呢!
和政公主觀察楊錯的神色,已然猜出幾分,便勸道:“太白畢竟是才華橫溢的大詩人,如果被殺,有損朝廷聲譽,被認為是害賢。”
楊錯這才明白,接著憂心忡忡地道:“可是,我該怎樣說服陛下呢?”
“我父皇也許并不想殺太白。”和政公主微微一笑,“正好,父皇召見各路將帥,夫君可以找個機會去見我父皇一面,拐著彎為他求情。我父皇借坡下驢,說不定就同意了。”
楊錯點了點頭。
安頓好鳳翔軍的一切后,楊錯旋即北上,朝見肅宗。
不過他并沒有立刻向肅宗求情,而是在面圣后,又去覲見了廣平王和建寧王,再在府上休息了一日。
次日,楊錯身著圓領袍,擰著自己親手忙活一早上做的飯菜,帶著一壺好酒前往關押著李白的監牢。
兩人再次見面,真是恍如隔世。
李白苦笑道:“早知你來,我就該通知子美一起過來。當日眾人在輞川別墅相聚是何等的快樂,如今各自飄零,不忍回想。”
楊錯邊將飯菜擺在地上,邊回道:“世事無常,這事誰也說不準。如今天下大亂,能茍全性命于亂世中,算是萬幸。我是故意不叫上杜拾遺,因為此來不是專程敘舊,而是特地問和永王有關的事情,才好替你申冤。”
李白嘆息一聲,就著酒菜邊吃邊將自己在江陵永王幕府的事情,全部說了出來。
當提起永王的敗死,李白還嘆息不已。
楊錯安慰道:“事情的經過,我已經大致了解。請義兄放心,我會設法救兄脫困。只是彭原不能待,兄可有地方暫時棲身。”
李白想了想,回答道:“有一人名叫宋若思,暫居宣城郡太守、江南西道采訪使。此人與我交情匪淺,我可攜妻前往投奔。”
楊錯點頭道:“如此也好。遠離陛下,免得陛下瞅見義兄,又會想起往事招致禍患。”
李白喝得伶仃大醉,酒后吟詩,真是出口成章,令人嘆服。
兩日后,楊錯入宮覲見肅宗。
肅宗在禁內御花園,接見了楊錯。
君臣二人就著大好的春天,談起了往事。
楊錯道:“如今進攻長安在即,臣也將隨郭子儀離開鳳翔,返回河東郡。臨行在即,臣有一事想請教陛下,請陛下不吝賜教。”
肅宗笑道:“賢卿盡管問,我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楊錯問道:“臣聞陛下和永王自小感情深厚,因為永王的薨逝,還歸罪到皇甫侁,不知此事是否當真。”
肅宗瞬間臉色沉了下來,冷聲道:“確有此事。太上皇曾有言在先,貶永王為庶民。皇甫侁竟然敢害死我弟,沒治罪已經是寬大。”
楊錯嘆息道:“陛下果然和永王是手足情深,令人感動。想是與臣的族兄楊鑒,雖然都活著,自逆胡安祿山造反以來,卻再也沒有見過面。”
肅宗安慰道:“汝族兄楊鑒追隨太上皇在成都府,待西京收復后,你們兄弟自會有機會相見。”
楊錯順勢道:“臣聽說有一書姓名喚李白,此人酒后狂言,說是陛下要害死永王,才指使皇甫侁于亂軍中,殺……”
肅宗不等楊錯說完,拍案而起怒道:“此人胡說八道,我豈會做出那樣畜生不如的事情。我突然想起來了,此人還在監牢里,等我空閑了一定重重地治他得罪。”
魚兒上鉤了。
楊錯立刻道:“陛下所言極是,臣以為當重重地治此人的罪。臣素聞此人頗有名聲,在世家大族中也頗多親朋故交。只有將此人重重地治罪,才能以此警告世人,說陛下無害永王之心。”
這話看似是在害李白,其實是在幫他。在帝王眼中,去世的親人永遠比活著的時候有價值。
果然,肅宗聽了之后有些猶豫。
肅宗道:“李白名聲很大,若朕真的治罪嚴重,只怕會令部分人心不穩。”
楊錯道:“陛下果然深謀遠慮,臣不及也。臣得知逆胡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所弒。叛軍上下人心不穩,如今正是收復兩京的大好時機。能多一份力量,比少一分好。”
肅宗心里有了主意,表示會重新考慮李白的事情。
不久之后,肅宗正式下敕令赦免李白的罪行,以示自己寬大的心胸。
李白被放出來后,遂帶著妻子宗氏前往宋若思處入幕。
臨行前,李白與楊錯大醉一場。
同年四月,肅宗正式下詔,敕封郭子儀為天下兵馬副元帥,總督各路兵馬會攻長安。一場圍繞著長安的攻防戰,隨即展開。
然而誰都沒有料想到,這場收復戰非常的艱難。
詔書同月到朔方軍。
不久之后,郭子儀即刻率軍誓師,自河東郡出發,趕赴彭原郡。
叛軍得知此事,以李歸仁為首的將領主張半道伏擊朔方軍。
安守忠經過深思熟慮之后,表示同意。一面命李歸仁率領五千騎兵前往三原縣伏擊郭子儀大軍,一面寫好表文送到洛陽,向安慶緒請求援軍。
主政的嚴莊看到后,立刻意識到最關鍵的時刻到了。準備調派一支精銳部隊前往長安,支援安守忠等人。
本來是想派崔乾佑,但在安思霖的堅持之下,由她率領九千驍騎,前往長安城。
這批騎兵是安祿山的嫡系,長年駐扎在洛陽。嚴莊將這支騎兵派出,足見對此戰的重視。
且說朔方軍自河東郡出發,過馮翊郡,繼續西行。
行軍途中,有探馬來報,說有大隊騎兵離開了長安城,不知去往何處。
郭子儀笑道:“如我所料不錯,叛軍占據在長安兵馬很是疲憊,是不敢貿然出擊,除非是有心伏擊我軍。”
段毅贊同道:“如今外圍叛軍都被其他官軍掃蕩干凈,官軍都正在休整。只有我朔方軍在西行,安守忠此時派人出發,定是針對我軍,只是不知道會在哪里設伏。”
郭子儀道:“三原縣以北,多山地,地勢險要最易設伏。我料定他是去了那里,事不宜遲,我軍當趕在叛軍前面,占領制高點,來一場反擊戰。”
諸將深以為然。
郭子儀命道:“我命都知兵馬使段毅為此次主將,率所部兵馬疾行。仆固懷恩、王仲升、渾釋之、李若幽,各率本部兵馬隨行,聽候段毅的調遣。”
諸將出列聽命,各自回營點兵。
段毅也要回營點兵,郭子儀特意叮囑道:“務必急速行軍,搶在叛軍的前面抵達目的地。”
段毅拱手稱是。
當日下午,段毅率軍出營。晝夜兼程,趕在李歸仁的騎兵前面抵達理想的設伏地點,對李歸仁也來了一個半道設伏。
李歸仁對此還懵然不知,率軍抵達三原縣北,準備上山。
此時,段毅一聲令下,唐軍四面而出。如同下山猛虎一般,將叛軍圍得是水泄不通。
李歸仁所部兵馬一時大亂,被段毅揮軍掩殺過去,打得李歸仁大敗虧輸。李歸仁在親兵的保護下,只身逃走。
段毅率軍追擊,李歸仁只好丟棄馬匹,游水逃走。
身為統兵大將,戰場上想要保命真的是什么都得會一點。
史思明和崔乾佑熟練地掌握了跳城技巧,才能保住性命。
李歸仁深諳水性,這才有機會活命。
段毅追擊到河岸邊,卻不見了李歸仁的蹤跡。又陸續搬起幾塊石頭,朝著河里砸去,卻沒有反應。又命手下士卒都扔石頭,還是沒有反應,遂引兵離開。
其實李歸仁的確是躲在水里,他練得一手水下閉氣。寧愿被石頭砸中,也不肯露頭。因為被石頭砸中的概率大,但沒被砸中就活下來。一旦露出水面,是必死無疑。
段毅率軍走后,李歸仁才浮出水面游水逃走。
打敗李歸仁后,郭子儀所率領的朔方軍和楊錯率領的鳳翔軍、王思禮率領的唐軍,成功會師于西渭橋,隨后屯兵于潏水西岸。
流經長安的河流共有八條,合稱長安八水。潏水就是其中的一條,為長安城提供了豐富的飲水資源,是很重要的河流,不過它的光芒在后世被另外兩條河流所掩蓋。
長安八水中,最負盛名的是渭河,孕育了古文化。還有一條河是涇河,是不是立刻想到了西游記里的涇河龍王。涇河是渭河最大的支流。
言歸正傳,說唐軍駐扎在潏河的西岸。
叛軍主帥安守忠率領兵馬,駐扎在長安的西清渠。
兩軍隔河相望,一直是僵持不下,誰都不敢擅自渡河進攻。
肅宗等得有些不耐煩,于是派使者催促郭子儀速度進軍。
郭子儀不好直接駁回,只能招來大元帥李俶和長史李泌,聯名上奏肅宗。表示叛軍勢大,需要相機而行,不能貿然進攻。
(https://www.dzxsw.cc/book/21440919/42048008.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