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輕敵冒進
郭子儀得知后,笑道:“叛軍急于從本帥手中奪回河東郡,然而此來注定無功而返。”于是以郭旰率所部兵馬為前陣,渾釋之和仆固懷恩為左翼,高睿和王祚為右翼,郭子儀自領中軍,回紇騎兵游弋在唐軍西側。
如此部署后,出城迎戰安守忠。
兩軍鼓聲震天,踏踏的腳步聲使大地都在顫抖。
唐軍陌刀營在前,刀盾兵居中,排矛兵在刀盾兵后面,弓弩手在后。
安守忠望見唐軍前軍陣勢,立刻命弓弩手上前準備射箭。
郭旰也不急于進攻,立刻命刀盾兵上前豎起大盾。
安守忠看唐軍居于守勢,于是命弓弩手撤回,以刀盾兵居于前陣,大軍朝著前部出發。
郭旰立刻命弓弩手和排矛兵準備,到了叛軍一百五十步的時候,以弩手放出弩箭射叛軍。等叛軍到了八十步的時候,萬箭齊發。
安守忠不為所動,命士兵踩著同伴的尸體,繼續滾滾向前。郭旰喝令停止射箭,命陌刀營在前,開始迎擊叛軍。
兩軍轟然接觸,立刻廝殺成一片。陌刀營如一堵高墻一般滾滾向前,叛軍的刀盾兵武器短,無法與長兵器對抗,逐漸抵擋不住。
就在此時,叛軍的騎兵與回紇騎兵在西面遭遇了。
叛軍騎兵和回紇騎兵在兩軍交鋒的西面,出現對攻的局面。與意料中的旗鼓相當不同,回紇騎兵以摧枯拉朽之勢,將叛軍打得大敗。
隨著叛軍騎兵的敗退,回紇騎兵立刻繞道叛軍的身后,發起進攻。
安守忠見狀,只得率軍撤退。
隨著叛軍的敗退,郭子儀立刻催動三軍追趕,將安守忠率領的叛軍斬殺八千余人,俘虜五千余人。
唐軍取得防守河東的勝利。
連場大捷,沖昏了肅宗的頭腦。肅宗下詔命唐軍出兵攻打潼關,務必徹底切斷長安和洛陽之間的聯系。
李泌諫道:“我軍連戰連捷,朔方兵馬都已經疲憊不堪。此時再攻潼關,無疑是以驅犬羊與虎豹斗,勝負可期。”
李輔國嗆聲道:“我軍連戰連捷,士氣正盛,不趁此良機奪取潼關,更待何時。”
李泌反駁道:“潼關易守難攻,昔日叛軍以十數萬之眾累日攻打潼關,哥舒翰只以少量兵馬就能遏制險要。如今攻守雙方轉換,我軍也難攻克潼關。”
李輔國指責道:“李泌分明是動搖我軍心,請陛下降罪。”
李俶看肅宗面有不豫之色,怕肅宗真的降罪李泌。忙上前奏道:“啟奏陛下,先生是一片忠心,請陛下不要怪罪。”
肅宗冷聲道:“只是議論而已,何必言罪。至于先生之言雖善,但終究不是正論。”旋即下敕書給郭子儀和李光弼,命其進軍潼關。
敕書很快到朔方軍駐守的河東郡,郭子儀接敕書后,請來李光弼,將此敕書遞給李光弼看。
李光弼看罷,急道:“我軍久戰疲憊,不宜再進軍。況且潼關易守難攻,實在是不宜在沒有奪取長安的情況下進軍。”
郭子儀嘆氣道:“陛下敕書,誰敢違抗。我軍少不得出兵攻打潼關,再相機行事。”
李光弼忙道:“不如這樣。我立刻寫表章上奏朝廷,懇請陛下收回成命。”
郭子儀搖搖頭,低聲道:“陛下連近在身邊李泌的話都不聽,如何肯聽你我之言呢。此番將軍駐守河東郡,我自引軍攻打潼關。”
李光弼自薦道:“既然勝敗難料,主帥乃是國家棟梁。不如由末將領兵攻打潼關,若不勝,陛下只會怪罪末將。”
郭子儀當即拒絕道:“明知勝敗難料,豈有讓將軍擔責之理。此事就這么決定了,將軍請不用再說。”
李光弼還想再勸說,郭子儀下了逐客令。
見郭子儀心意已決,李光弼只得退出帥府。
數日后,郭子儀發布出征詔令。召諸將在大帥府里議事,以其次子郭旰為前部先鋒,仆固懷恩為第二隊,李韶光為第三隊,王祚為第四隊,自領大軍為中軍發兵七萬攻打潼關。
同時命李光弼率剩余的朔方兵馬及回紇騎兵守河東郡,渾釋之率所部兵馬與李光弼并力守城。
河東郡南城門大開,李光弼親自在城頭為郭子儀擂鼓送別。
望著一望無際的唐軍,李光弼心里沒底,不知道此戰能否取勝。
潼關就在河東郡的正南方,而在潼關和河東郡之間,有一個重要的所在:永豐倉。
這是一座大糧倉,以前的唐軍和以后的叛軍都在永豐倉駐軍,并且運里面的糧食充作軍糧。
因此永豐倉對叛軍來說很重要,斷不能失去。
嚴莊得知唐軍南下,第一個想到的是永豐倉。于是以安慶緒的名義下詔,命安守忠無論如何要守住永豐倉。
安守忠剛剛大敗,士無戰心。但是敕令之下不敢違抗,于是率軍支援。
這回安守忠是把壓箱底的兵馬都拉了出來,連李歸仁都調來了。
兩軍在永豐倉以北對峙,誰都沒有輕舉妄動。
李歸仁見唐軍前鋒不是李光弼,于是對安守忠進言道:“唐軍久戰疲憊,我軍與之相比并無太大差距。此番郭子儀用其次子做前鋒,我聽聞郭旰驍勇異常,但沖動易怒。將軍何不詐敗,誘敵深入再圍而攻之大破唐軍前鋒,則勝利可期。”
安守忠深以為然,于是遣李歸仁為前鋒邀戰唐軍。
郭旰見叛軍兵少且多老弱病殘,回報主帥郭子儀,請求出戰。
郭子儀不許:“叛軍精銳盡出,卻只以老弱士卒示弱,是在誘我軍深入。不可出戰。”
郭旰道:“我軍遠道而來,本就是取潼關。今叛軍連戰皆敗,不固守永豐倉反而出戰,是自取其禍。請父帥同意末將出征,打敗叛軍。”
郭子儀還是不許。
唐軍固守營寨,沒有出戰。
安守忠見此計不成,又心生一計。遣李歸仁率大軍邀戰,這回精銳盡出,在唐軍營前耀武揚威。
郭旰見狀,再次請求出戰。
這回郭子儀準許,但是命郭旰千萬記住窮寇莫追。
郭旰率領前軍出寨進攻叛軍,兩軍初交鋒,李歸仁即刻率軍后撤,并做出敗退的樣子。郭旰不知是計,率軍追擊李歸仁兵馬。
此事傳到郭子儀的耳中,郭子儀拍案道:“吾兒死矣。”于是親自領軍,前往接應郭旰。
唐軍傾巢而出,浩浩蕩蕩南下。
安守忠親自領軍,阻擋郭子儀,以此截斷郭旰所領兵馬和郭子儀的聯系。
與此同時,李歸仁成功將郭旰騙入包圍圈,登時伏兵四起圍攻郭旰的前鋒兵馬。
兩軍在永豐倉以北廝殺起來,只聽慘嚎聲震天,馬蹄踐踏聲和馬的嘶鳴聲響徹天際。
郭旰所領叛軍在此受到四面夾擊,潰不成軍。好在郭旰雖然莽撞,卻是一員悍將。率領親軍左突右沖,叛軍被殺得人仰馬翻。
在北,叛軍大將安守忠漸漸感覺抵擋不住朔方軍的猛攻。看身后的叛軍還沒有消滅郭旰,于是喝令李歸仁如果無法消滅郭旰,就提頭來見。
李歸仁得令后,率領親軍投入戰斗與郭旰正面交鋒。李歸仁乃是叛軍的悍將,所領親軍以逸待勞。初交鋒,郭旰親軍就陷入困境。
郭旰渾身浴血,始終死戰不退。手中的刀砍缺口,就奪叛軍的刀繼續浴血拼殺。但終究是因人少而無力回天,被當胸一劍貫穿而死。
“郭旰已死!”這種聲音,傳遍叛軍。
郭子儀悲痛欲絕,喝令道:“叛軍殺我將領,諸將隨我殺敵報仇。”言訖帶領中軍預備兵馬全部投入戰斗,安守忠登時抵擋不住。
安守忠也無需再守,率軍往西南而退。
李歸仁率軍上前,抵擋朔方兵馬。
兩軍主力交鋒,血染大地。
叛軍一口氣死了十三員將領,唐軍的兵馬使李韶光和大將王祚都戰死了。
隨著時間推移,叛軍再也抵擋不住。
安守忠率領叛軍敗退至潼關,郭子儀趁機奪下永豐倉。
但是此刻永豐倉只是有少量儲糧,郭子儀將軍糧運走,并帶著數名陣亡將領的尸身,返回河東郡。
此戰唐軍斬首叛軍萬余人,但是損失了數名大將,而且再無兵力奪取潼關。
肅宗本來惱怒郭子儀兵敗潼關下,想要治他的罪。
李泌奏報,言道郭子儀次子死于此役,況郭子儀不是全無所獲,奪取永豐倉算是大功一件,請肅宗不要治罪。
肅宗這才沒有下敕令。
事情總是如此,一旦唐軍兵敗潼關,連河東郡都難保住。
嚴莊立刻命崔乾佑和安守忠領軍分別從東北面、南面,進攻河東郡。
河東郡危矣!
郭子儀心中有些不安,召李光弼到帥府議事,并問此事。
李光弼回道:“安守忠雖然慘勝,但兵馬已經疲憊不堪。崔乾佑手下兵馬并非精銳,而是臨時拼湊而成。我先發制人率兵出城攻打安守忠,擊退之后,則崔乾佑無能為力。”
郭子儀深表贊同。
次日平明,李光弼率領所部兵馬和渾釋之所部兵馬出城主動迎戰安守忠。并且連日急行軍,沿途獵殺叛軍的哨探。以最快的速度與安守忠兵馬相逢。
李光弼大喝道:“生死成敗,在此一戰!諸將隨我殺敵!”說完,率軍沖鋒在前,率領唐軍以鋒矢陣猛攻叛軍。
安守忠本來只是與崔乾佑會攻于河東郡,所領兵馬只有兩萬。遭到李光弼的兵馬偷襲,頓時被打得大亂。
渾瑊率軍從一側突破,立刻將叛軍分割包圍。
安守忠見敗局已定,只得領兵再次敗退。
李光弼取得大勝后,立刻喝令兵馬不要追趕。率軍再次撤退,返回河東郡。
崔乾佑見安守忠兵馬敗退,自己手下都是新兵,不是對手,只得撤退。
(https://www.dzxsw.cc/book/21440919/42053525.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