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小说网 - 无弹窗无广告小说在线阅读

大眾小說網 > 我妻薄情 > 第442章 復盤中

第442章 復盤中


無獨有偶,  赴宴回家喝口茶,就開始復盤的人家有很多。

        杏花胡同,趙侍郎家。

        趙太太一回家,  聽說丈夫在和清客品鑒古董,便吩咐丫鬟:“叫他來。”

        丫鬟立即去書房喊人,趙侍郎一聽,  新到手的古鎮紙也不看了,  還沒欣賞的書法作品也不鑒定了,扶正網巾,撣撣衣袍,迅速去往正院。

        “老爺來了。”趙太太清清瘦瘦的一個人,  說話也慢條斯理的,  但趙侍郎絲毫沒有架子,溫言道:“烈日炎炎,  夫人辛苦了。”

        趙太太頷首:“今日過去,  聽見了些有趣的事兒,說來給老爺聽聽。”

        趙侍郎神色一肅,  洗耳恭聽。

        他這位夫人,才學平平,  樣貌平平,  看著疏無特色,  但他卻絲毫不敢怠慢。從一介書生到進士,  再到吏部侍郎,  她陪伴了他整個仕途,  也做出莫大貢獻。

        昔年,多虧她當機立斷,果斷在河堤案中投靠還是按察使的楊首輔,  趙家才有今天。

        她的每句話,趙侍郎都極為看重。

        而今天,趙太太說了荔枝的事,道:“張氏話語不乏試探,興許,南邊出了什么事。”

        趙侍郎立即道:“我明天尋人打聽打聽。”

        “辛尚書家急著說親。”趙太太沉吟,“我記得,他家的孫子才十七,拖兩年也無妨,可聽今天的口氣,好似這幾個月就想定下似的。”

        趙侍郎問:“辛太太身子不好,莫非……”

        “那是孫子,不是兒子。”趙太太眸光閃爍,“或許,是辛老太太快不行了。”

        趙侍郎沉吟:“辛公不在內閣,縱然丁憂也無大礙。”

        趙太太緩緩道:“蔡義。”

        趙侍郎馬上懂了,拈須道:“不錯,辛公若退了,是老蔡的機會。元輔一直想讓他入閣。”

        他立即道,“我尋機和蔡子義說一聲。”

        楊黨的核心團體有四人,楊首輔領頭,匡尚書其次,緊跟著就是蔡義和他,但他半路投效,肯定沒這么快入閣,不如賣個人情給蔡家。

        蔡義行事方正,比匡尚書更值得來往。

        “我記得,蔡家有個孫女差不多也快及笄了。”趙太太喝口茶,暗示道,“兩家若能結為親家,不失為一樁美事。”

        趙侍郎頷首:“夫人所言極是。”

        趙太太點點頭,陷入沉思。

        趙侍郎不由奇怪:“可還有事?”

        “我在想寧遠夫人。”趙太太輕聲道,“她是晏子真的女兒?”

        趙侍郎:“不錯。”

        “晏家是不是還有個女兒待字閨中?”趙太太的視線投向了偏院,“二郎也到說親的年紀了。”

        “說晏家姑娘?”趙侍郎思索,“倒也無不可,就怕人家嫌棄二郎是庶出。”

        趙太太沉默了一瞬,才道:“大郎沒了,他以后繼承家業,也沒區別。”

        趙侍郎道:“總要相看過。”

        “這是自然。”趙太太微微闔眼,“我累了。”

        “你好生歇息。”趙侍郎起身,“我去趟蔡家,晚上不回來擾你了。”

        趙太太淡淡道:“嗯?”

        趙侍郎心頭一緊。他今年四十多歲,已經到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年紀,昨天剛在愛妾那里歇過,腰乏得很。

        但妻子勞苦功高,又不能怠慢。

        “我這不是怕吵著你么。”他神色自若,“我知道你愛清凈。”

        趙太太:“晚上你可以去書房睡。”

        她喜歡清靜沒錯,丈夫一來,整個院子都吵吵嚷嚷的,反而叫她頭疼,但喜歡清凈歸清凈,當值是當值。

        老夫老妻了,該交的睡還是得交。

        趙侍郎眼見逃不過去,只好假作鎮定地應下。

        甫一出門,就打發長隨:“去仁愛堂買一壺藥酒來。”

        小廝嘿嘿笑:“老爺,還是虎鞭?”

        趙侍郎眼睛一瞪,抬腳就是踹,小廝夸張地摔了一個趔趄,然后麻溜地跑了。

        仁愛堂的虎鞭酒是秘方,一年到頭也沒幾甕,買不到可就要吃掛落了。

        -

        王家。

        王太太回家就躺下了,她是北方人,有點暈船,時間短還好,時間一長就暈,丫鬟立在后頭,纖細的手指不輕不重地按摩頭部的穴道。

        冰鑒吹出絲絲涼風,伴隨著冰鎮瓜果的清香,終于讓她緩了過來。

        王尚書就是這時進來的。

        “今兒怎么樣?”他問老妻。

        王太太疲憊道:“上午打牌吵得我頭疼,倒是下午的戲不錯。”

        “你悶了大半年,也該出去走動走動。”王尚書感慨,“甭管人家怎么說,咱們日子還得過。”

        他去歲下半年裝病,全家都停了交際,老妻也悶在家中大半年,夏天熱,屋里待不住,去湖邊走走也是消遣。

        王太太道:“別的我也不說了,把惠娘的親事定下再說。”

        王尚書問:“可有人選了?”

        “辛家在給孫輩說親。”王太太道,“有點急了。”

        王尚書沉吟:“惠娘畢竟是小輩里最大的,還是要好好挑,不能急。”

        王太太嘆口氣:“可不是,辛家雖然門當戶對,兩個孫子卻在老家長大,怎么放得下心。”

        “老辛這個人就是太在乎風評。”王尚書呵呵,“自家孫子不帶,帶兄弟的,知道的知道他重情義,不知道的肯定罵他拎不清楚。”

        王太太已經疲了:“第四代了,咱們也不能事事操心,之后就讓老大媳婦自己去打聽吧。”

        王尚書沒接話,他知道,老妻說是這么說,可必定要過問一二。

        趁他還在,趁他還有用處,替子孫們尋個踏實的后路。

        -

        許家。

        許太太在回家路上,就派仆婦去打聽了荔枝的事,等回到家,馬上叫來許大:“你爹今日當值,你去書房等他,讓他一回就來見我。”

        許大爺忙應下,困惑道:“母親,出了什么事?”

        “張家怕不是想對付你爹。”許太太咂摸著張太太的表情,“荔枝又不是咱們自己買的,活像是我們劫了貢品……若是牽連到郡王妃就不好了。”

        許意娘是家里最爭氣的姑娘,嫁的也最好,今后指不定就更進一步。

        許大爺一聽,忖度道:“可要馮氏回家一趟?”

        他妻子馮氏就是昌平侯的女兒。

        許太太沉吟少時,搖搖頭:“不必大張旗鼓,我看不像真有什么,反應太大,人家當我們心虛。”

        “是。”

        -

        張家。

        張太太回到家中,處理了兩件家事,待晚膳時才見著應酬回來的張友。

        夫妻倆的對話極其簡單。

        張友:“如何?”

        張太太:“許家不像知情的樣子。”

        張友拿起桌上的荔枝:“噢?”

        “我問了以后,許太太瞧了楊太太好一會兒。”張太太分析,“太平常了。”

        張友點點頭,心里有了數。

        -

        出門參加一場宴會,人人都有自己的收獲。

        低端玩家聽了一肚子新鮮事,滿足自己的精神需求。

        中端玩家彼此交換信息,互相幫襯,解決了一些困擾和煩惱。

        高端玩家觀察出隱藏于水下的暗流,各自應對。

        幾顆荔枝,萬般心思。

        程丹若漸漸習慣了這種生活,在交通不發達的時代,車馬很慢,能直接接收的訊息少之又少,娛樂活動也不多。

        閑著沒事,不就愛琢磨人嗎?

        她將今天的信息記錄在冊,分析哪些能派得上用場。

        最直接的肯定是辛家和王家的結親意向。

        尤其辛家,書香門第,尚書親孫,三代下來,再薄的家底也攢出了底子,但養在老家,又非嫡長,蘇心娘指不定能行。

        至于荔枝……應該只是個別有隱情,但與切身無關的新聞。

        她這么判斷著,卻拿捏不準。

        于是,更好奇結果了,催著謝玄英去問。

        謝玄英準備找個空閑日,和陶文津打聽打聽,然則未曾付之行動,謎底被御史揭開了。

        今年為什么沒有荔枝呢?

        因為荔枝船在福建水域被燒了。

        誰燒的?盜匪。

        這就很離譜了,荔枝在南邊就是普通水果,盜匪劫了賣錢都費事,燒來干啥?

        所以,盜匪燒荔枝船是誤傷,真正的原因是——他們打劫了一艘銀礦船。

        浙江和福建一帶多銀礦,是大夏主要的銀礦出產地,也是主要的銀稅征收地。

        眾所周知,稅一多,老百姓的日子就不好過,別說朝廷的征收極不合理,居然是固定征收數額。

        這礦產豐富的時候,這么做沒啥關系,可礦產開采得七七八八,收益少,稅卻沒減,承包的商人日子就難過了。

        商人日子難過,底下的礦工可想而知,苦不堪言!

        早年間,造反的礦工可不少,一個礦幾千人,幾個礦的礦夫聯合起來,分分鐘湊出一支造反的軍隊。

        不過,如今隨著川滇銀礦的崛起,浙閩的銀礦也開采得七七八八,朝廷也多次改變,不再固定征收稅額,而是和田稅一樣調整,大環境略微有所好轉。

        因此,造反的隊伍不常見了,不過變成強盜的一點沒少。

        如今的福建就有一支膽大包天的盜匪,劫了礦船,為逃脫官府追捕,一把火燒掉大片船只,其中就包括預備進京的荔枝船。

        破案了。

        但漣漪不斷。

        首先,四月底五月初的事情,現在才爆出來,下頭的人瞞了多久可想而知。皇帝自然大為惱怒,盜匪劫別的也就算了,這可是交給朝廷的礦稅!

        那是錢啊。

        遂下令問責。

        被牽扯的人很多,首當其沖就是監工的御史——地方御史什么都干,偶爾還要兼職監工的活,然后是知府、知縣之類的父母官。

        中央也要追責,戶部負責賦稅,倉科主事負責漕運,挨罵,戶部尚書自然也逃不了。

        許尚書挨了頓臭罵。

        蔡御史上疏,為許尚書辯白——這事兒不能怪許尚書失察,他去年底才剛剛官復原職,而之前根據考成法,還沒到年底盤賬的時候。

        夏季的稅收還沒到點兒,戶部尚書怎么知道,這礦稅是被人劫了,還是晚了?

        又說,福建盜匪猖獗,也不都是父母官的問題。

        按照朝廷律法,鬧事的礦工異地流放,浙江的流放到福建,福建的流放到浙江,可兩省毗鄰,流竄容易,許多礦工都鉆入深山落草為寇,轉頭回了老家。

        因為熟悉地方,時常霸占銀礦,與異地流民爭執不斷,隔三差五斗毆打架,治安隱患極大。

        加上銀礦荒廢漸多,稅收政策卻總是滯后,導致本地民眾負擔極重。很多人賣兒賣女,就為了掏出稅前,不少人心一橫,也加入了盜匪。

        福建地形復雜,剿匪難度大,早已演變為一大禍患。

        這次劫銀,不過是一個明顯的結果罷了。

        要改變福建的治安,最好的辦法還是禁礦,不挖了。

        皇帝似有意動。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


  (https://www.dzxsw.cc/book/178219/28274009.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赣榆县| 察雅县| 东丰县| 沿河| 青神县| 徐水县| 洪江市| 盐池县| 南昌县| 宾川县| 林口县| 远安县| 九寨沟县| 定兴县| 包头市| 甘南县| 江阴市| 彭泽县| 江西省| 会泽县| 左贡县| 宾阳县| 克什克腾旗| 揭东县| 海丰县| 乐山市| 苍梧县| 建宁县| 平邑县| 泗阳县| 壶关县| 凤山市| 碌曲县| 新丰县| 淳安县| 会理县| 兰考县| 平原县| 屏东县| 宜春市| 堆龙德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