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小说网 - 无弹窗无广告小说在线阅读

大眾小說網 > 仙王講玄學 > 第21章 【21】超人術(三)

第21章 【21】超人術(三)


英國著名科學家t·h·赫胥黎曾經說過:“人類所有問題中的問題,即潛伏在其他任何問題之后更有趣味的問題,就是確定人在自然中的地位以及人類與字宙的關系,我們的祖先在哪兒起源,我們人類對自然的控制力如何,自然的力量在何種限度內對人類施加影響,還有我們的努力目標又是什么,這一切都是擺在人類面前的新的課題,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個人,對此都是興趣盎然的。”

        “人是什么?”這個問題注定是“過去困擾我們,現在困擾我們,將來永遠困擾我們的問題。”(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

        人是什么?人是一個永恒的困惑。

        不過,自從人猿相揖別、人類開始產生自我意識起,隨與自然的逐步分化,人類便開始以內省的目光審視自身。

        人率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兔走鳥飛,日月如流,幾千年的文明史表明,人類一代代的探索和追尋,在對自身的直覺觀照中,已經折射出了璀璨的理性之光。

        人類在宇宙中的位置,人類要想認識自己、發展自己,首先涉及到的是人類在宇宙中的位置這一問題。

        對此古代哲人早就有論述,他們的認識代表了人類的困惑與自覺。

        在星斗滿天的夜幕之下,每個人對自己的存在都會產生一種迷茫和困惑,因為在浩渺無垠、無始無終的宇宙之中,地球不過是滄海之一粟,而地球上的人則恐怕更是渺小得微乎其微了。

        所以《莊子·秋水篇》中嘆道:

        吾在于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看空之在大澤乎?計之在海內,不似稀米之在大倉乎?號物之數謂之萬,人處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馬體乎?

        人的身體雖然渺小,然而卻具有優越特異的性質,在天地之間卓爾獨立,乃宇宙之精華,萬物之靈長。

        因此,人在宇宙之中具有不可取代的特殊位置。

        《列子·天瑞篇》引孔子語云:

        太生萬物,唯人為貴,吾得以為人,是一樂也。

        老子也認為人在宇宙中有卓越的位置,《道德經》中說: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認為人是宇宙中四大之一,與天地同為一大,而不是與物同等,實高出于物之上。

        漢代的董仲舒也認為,人在宇宙中具有很崇高很重要的地位。《春秋繁露》中說:

        天地人,萬物之本也。

        天地陰陽木火土金水九,與人而十者,天之數

        畢也。

        ……起于天至于人而畢,畢之外謂之物,物者投所貴之端而不在其中,以此見人之超然萬物之上而為天下貴也。

        人下長萬物,上參天地,故其治亂之故,動靜順逆之氣,乃損益陰陽之化,而搖蕩四海之內。

        董仲舒以人與天地同為萬物之本,人是所以成萬物的,無人則萬物無以成,所以人實超然萬物之上,而最為天下貴。

        古代還有一種觀點,打破了現世中心的觀念,揭示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宇宙大觀,甚至打破了時間的絕對性,提出了時間的相對性,所謂“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20世紀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在千年前的神仙思想中就已得到了體證。

        認識到自身在宇宙中的重要地位,認識到自身的優異、卓越,是人類發展自身的一個首要前提。

        而認識到“人外有人”,又使人類確立了更高的求目標,成為人類要求不斷超越自身的一個主要動力。

        人類的困惑與自覺,當年以曠達著稱的大文豪蘇東坡,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然而面對月白風清的良辰美景他卻不禁楸然動容,長噓短嘆道:“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于是便夢想“挾飛仙以游遨,抱明月而長終。”然而“知不可乎驟得”,只能“托遺響于悲風”。

        人生苦短,東坡居士的悲嘆恐怕是整個人類的一種普遍的憂患意識。

        人生如白駒過隙,倏忽即逝。曹孟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之時,不也有過同樣的悲嘆嗎?“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

        天才詩人王勃在《滕王閣序》中這句話,道出了人類共同的悲哀。

        面對無限的宇宙,有限的人生實在是太短暫,因而也太寶貴了。

        :誰人不愿象山不老,如綠水常流然而“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劉希夷《代悲白頭翁》)自然界的更替畢竟不同于人事的代謝,每個人都逃脫不了生老病死這一鐵的規律。

        好慕仙道的浪漫主義大詩人李白“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將進酒》),在《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中寫道:“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

        ”他以童稚般的浪漫情懷吟道:“恨不掛長繩于青天,系此西飛之白日。”

        人類的這種困惑、迷茫與悲觀情緒,在《古詩十九首》中就得到了集中表現。

        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

        人生非金石,豈能長壽考?

        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飆塵。

        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居。

        這一聲聲悲嘆令人憂郁,也令人沉思。魏晉南北朝時代,這種對生命的感慨成了文人士大夫們詠嘆的基調。·

        佛家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有這樣幾句名言: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明代才子唐伯虎竟以此而自號“六如居士”,足見他對無常人生的無可奈何面對如此短暫的人生,一些人一方面追求及時行樂,滿足食色之欲,金樽美酒,頹然一醉;另一方面又渴望長生,求得永恒的享樂。

        魏晉時代的許多名士,如嵇康者流,即放浪形骸,風流恣肆;又服食煉丹,追求長生。

        又如李白,一邊高歌痛飲,“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將進酒》)一邊又暢吟“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早服還丹無世情,琴心三疊道初成。

        ”(《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浪跡江湖,求仙訪道。

        困惑之余,人類的能動意識也早就覺醒了。

        幾千年來,一代代的有識之士,在追求長生、挖掘潛能的不懈努力中,創立了諸多方術,如煉丹、服食、行氣、導引等等,留下了寶貴的經驗。

        他們試圖使有限的生命得到延伸,使有限的能力得到擴展,這是人類永恒的追求,這也正是人類的偉大之處。

        人——這一造物之謎,在對自身反思中不斷創造著奇跡。


  (https://www.dzxsw.cc/book/11786419/30614814.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甘孜| 略阳县| 临澧县| 三门县| 太仆寺旗| 芮城县| 尤溪县| 穆棱市| 合江县| 边坝县| 莱芜市| 凤凰县| 玉田县| 金门县| 赣榆县| 正阳县| 龙陵县| 东港市| 石林| 微山县| 衡阳县| 广河县| 托克托县| 武义县| 远安县| 株洲县| 宜君县| 西充县| 咸宁市| 玉田县| 芦山县| 洮南市| 隆德县| 鹤庆县| 东城区| 贵州省| 乃东县| 绥棱县| 宣汉县| 广灵县| 合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