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二二章 金昌煥變節
開春,化雪,口外的張北城熱鬧起來。(百度搜索網更新最快最穩定)
先是軍事工程局長鄧承拔帶著一千多工兵在城外修建兩座各容納兩萬三千人的兵營;后是京綏鐵路北線,實際上就是張北——庫倫——恰克圖的鐵路開工,大批民工涌到工地上掙錢養家;再接著,總參謀長何向東上將進了新建的兵營,宣府、張家口、張北以及關內山西、直隸、山東、河南、兩湖等省也豎起了邊防軍第三、第四師的招兵旗。
募兵與征兵孰優孰劣?這個問題還得放在具體的情況中才能說得清楚。在全國尚未統一推行普遍義務兵役制,又要擴軍十五萬準備遠征歐洲的具體情況下,老兵變得寶貴起來,能留下的都留下充當骨干,新兵也全靠招募。
人口普查的結果還沒有最后匯攏,估摸出來的數字是——截止1915年12月,中國在籍人口是三萬萬九千四百七十七萬余人,不在籍人口主要集中在走西口、闖關東、下南洋和因為兩次戰亂而避居脫籍者,這部分人口約莫有三千萬人,加上少數民族地區人口。最后數字是多少?目前不敢定論,卻肯定少不了四萬萬人。
四萬萬的人口基數理論上可以提供幾乎無限大的兵源數量,人平每年150元的軍餉代表從軍的待遇與晚晴新軍持平,職業軍人是極為吃香的行道。盡管工商業在蓬勃發展,可發展期間的絕對規模相對中國的人口而言還遠遠不足匹配,大量青壯還是把“當兵吃糧”當做謀生的一條出路。
招兵旗一豎,立時應募者如潮水般涌向各個招兵點。
華工去法國,每天能得到六個蘇(20蘇等于一法郎,一法郎約等于一銀元,)的報酬,也就是一個月九元、一年一百零八元的工資,比之在國內碼頭、礦山、工廠扛活計、下苦力要多一倍的收入。當兵,新兵入營訓練三個月后的列兵就不說了,在軍營里混個溫飽,一個月一元錢的津貼,沒啥出息!二等兵、上等兵才是真正的兵,晉升到士官、軍士長或者專業的準尉,那就是職業軍人了!
興許,大多數的應募者都是本著“當兵吃糧、扛槍打仗”的想法,并沒有多少國防建設意識,更不知道“中國利益在遠征歐洲的體現”。這些都不是問題,從鄂東**軍時期就存在文書、司書制度在國防部軍政總監部的發展下,已經成為正式的、一整套的**工作體系。(百度搜索網更新最快最穩定)當了邊防軍的兵,不出三個月,目不識丁者就能認字明理。
何況此次招兵還有一部分是“特種部隊”,即炮兵、工程兵和輜重兵汽車部隊,要求是具備初小文化水平。
招募數量有限,應募者眾多,招兵的條件自然就苛刻起來。
新建的一號兵營大門外豎起了二十根木樁,木樁上都有公制的刻度,木樁旁擺著都擺放了桌椅板凳,都有一名士官和幾名上等兵負責登記、考核、體檢、維持秩序。兵營大門內,那些得到“新兵資格”的青年拿著填好的表格,換取符合自己身形的軍服和一個號牌,自個兒找營房去,找到了營房就找到了自己的新兵班長。
身高不夠160公分,不要!軍隊沒準備小尺碼的軍服。
體重不足108斤,不要!體重超過180斤,腦滿腸肥的。切,咱也不用來當兵了。口吃,不要,尼瑪,萬一半夜遇到個什么情況半天對不上口令,就只有吃槍子兒的份兒。左撇子,不要!軍工還沒有生產出槍機柄在左邊的步槍。
近視眼,還是算了吧,做學問去才合適,做學問的前途也遠比當兵強得多。正如去年何向東將軍在迎接蔡元培理事長回國的致辭上所說:“國家需要軍人守護版圖,更需要你們(指學者)真正的挺起國家和民族的脊梁。”
所以,高等中學和大學的學生,咱也不要!除非你是考取保定、武昌的軍官學校或者昆明的山地步兵、武昌的炮兵、奉天的騎兵、南京的工程兵、南苑的輜重兵等專門軍事學校的軍官班或士官班。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由地方或行業的民先會組織推薦,與軍隊推薦者一同入隸屬國防部軍政總監部的軍政訓練班學習兩年,而后分配部隊。
張北是察哈爾特別區行政機關所在地,為口外到外蒙商、郵路起點,把邊防軍兩個師的訓練營地設在張北,何向東是經過慎重考慮的。
四萬多人涌入兵營,日常消耗的糧食、肉類、蔬菜采購大部分通過軍需部調劑、小部分就地采購解決,這一小部分,就給張北商業添了幾分繁榮。
遠征軍開走之后,這里還將作為遠征軍后備兵訓練基地,給遠征軍提供補充兵員并作為“北進”的出發營地,至少在五年之內,張北兵營會相當的熱鬧。
遠征軍以何種條件出國?法國人除了派出一名陸軍少將來擔任駐華武官,以顯示中法兩國外交對等,提高軍事談判級別之外,還沒有其他實質性的表現。在這種情況下,拿出“編練邊防軍可以為了赴歐洲參戰,也可以就是為了邊防”的架勢,或多或少可以給法國人造成壓力。
兩個新編師在張北,對有異心的某些蒙古貴族就是巨大的壓力,日本人也不得不收斂幾分。
除此之外,何某人還有一些難言之隱。
通過1913年內戰和何系的收容、同化以及兩年多時間的整軍,**在軍隊中的力量幾乎消散,卻不能由此小看了“普選年”的**氣氛中,孫、黃在民間擁有的號召力和**勢力。請孫先生回國擔任鐵路總辦,本是進一步消除**對段祺瑞內閣敵意的良策,偏偏在黎元洪、段祺瑞“利益一體”之下被阻止,經書信、電報和夏建民在上海的解說,孫、黃二位先生倒是沒說什么,表示一如既往的支持何向東,注意,是支持何向東而非三巨頭同盟。
隨著春天的到來,夏天也就不遠了,普選勢必然要推行,矛盾勢必然要激化。何向東左右為難,不如在矛盾激化前“退避三舍”,看清楚情勢之后再做決定。不得已時,何某人還有最后一招——參戰才是頭等大事,國內**必須以暫時的妥協來換取穩定。
既然是最后一招,近乎于倒地打滾撒潑了。
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愁白了何姓少年幾多黑發,換得內戰徹底消弭、政局越加穩定的結果,中國才有了奮起直追的本錢。誰要動何某人的這點子本錢,倒地打滾撒潑雖說無奈,借參戰實施軍事管制法徹底排除“異己”,何某人也不是做不出來!
另外,長居京城,一把勺子攪兩口鍋,累得慌不說,還沒見成效。再說,何大帥要領軍出征,身體要緊,遠離溫柔鄉英雄冢,回到熱火朝天的訓練場上,順便把第三、第四師帶成像當初的第九師那樣的精銳,到了歐洲,咱老子的腰桿子也粗了三分,對不?天不遂人愿,何向東前腳到張北的察哈爾警備司令部住下,羅雅琴后腳帶著“云卿姐的擔心和囑托”進了張北城,讓何某人要成效來了。
磨蹭了好幾天,何向東一狠心,下了一道軍令:天津軍事醫護專科學校1916年屆提前一個月考核結業,立即分配部隊,在張北原國防軍第三師軍醫院的基礎上,擴大為張北軍事基地醫院。這么著,大洋馬,你去當你的軍醫院總務處長,我去兵營里跟大頭兵鬼混去,咱一周一碰面?
一號兵營是邊防軍第三師營地,二號兵營是邊防軍第四師營地。
邊軍第三師是從原國防軍第三師抽調三分之一的干部、軍士和四分之一的老兵為骨架,先暫編為第三訓練總隊,總隊長陸軍少將吳佩孚,轄20個新兵大隊,每個大隊1000人,分為步兵十三個大隊,炮兵三個大隊,騎兵一個大隊,工兵兩個大隊,輜重兵一個大隊。三個月新兵訓練結束時正逢軍校畢業分配,充實軍官后正式定編。如此,可望在六個月時間里得到一支具備基本戰斗力的新編師。
邊軍第四師是從原國防軍第一師、第十六師抽調官兵三千余人,暫編為第四訓練總隊,總隊長冷遹陸軍中將。
何向東住進第四總隊,立即引起原本就不服氣的吳佩孚的強烈不滿,面上不說,暗地里卯足了勁兒要把第四總隊壓下去。本地招募的兩個大隊新兵剛進營,吳佩孚不等關內和南方新兵開到就展開練兵,三千多軍官、老兵和一千多新兵硬把聲勢造成十足,那動靜從城西門外能吼到城東門外。
冷遹乃是**軍系“老資格”戰將,南京臨時政府時期就是第一軍第三師師長,參加北伐作戰,從南京追著張勛打到徐州。南京留守府撤銷后,黃興竭力將同盟會軍隊的精華濃縮在僅存的三個師里,冷遹的第三師比之陳之驥的第八師在裝備上稍差,卻在作戰經驗上、士氣上遠勝之。1913年,冷遹率第三師以孤軍奮戰蘇北、死守徐州,足足抵擋了馮國璋十萬大軍七天,若非張宗昌、褚玉璞倒戈,徐州城興許還能堅持數天。
敢戰,善守,出身安徽武備學堂的冷遹由此進入中**界最高軍學研究組織——兵學會,此次出任第四總隊長,乃是自然而然,無人異議。
相比之下,吳佩孚是信陽的敗軍之將。雖然在山東之戰時“鍍了金,沾了光”,又在整軍中出了力氣,進步神速,勉強湊夠了總隊長的本兒,但是同為敗軍之將,他的分量卻比冷遹著實輕了幾分。
(https://www.dzxsw.cc/book/115713/6452417.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