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信
陪譚沁吃完晚飯,臨走前譚沁問道:“你剛來的時候臉色不太好,是不是又有事瞞著我?”
林維楨揉了揉她的頭發,笑道:“這都被你看出來了?”
“那當然”,譚沁拽著他的衣角,甜甜一笑,“說吧,啥事?”
林維楨把李琴的事說了一遍,譚沁聽后義憤填膺,這種事她肯定要站在女人這邊,咬牙切齒道:“你當時就該替我多踢兩腳,李琴也太傻了,怎么嫁了這種男人?”
“好了,不關咱們的事,你聽聽就行”。
譚沁嘆了口氣,道:“她和薛玉都是可憐人,都看錯了人”。
林維楨心里卻不以為然,薛玉還算幸運,至少兩情相悅。
而李琴今天下午卻在大庭廣眾之下發了瘋,像個潑婦一般嘶吼打罵,除了哀莫大于心死之外,實在想不出別的理由可以解釋。
在他眼中,李琴的形象一直是一個仗義豪爽,溫和可親的大姐,在班里相當有威望,不管男生女生都很尊敬她。
她到底受了多大的委屈,才能把自己逼成這番模樣?
心里雖然有所猜測,但無憑無據,林維楨不敢對譚沁講,怕她被那些丑事污了耳朵。
一個多星期沒回家,屋子里透著一股陰冷。
水塔和鍋爐中的水都已經放空,合上潛水泵的電閘,給水塔和鍋爐上水,忙活了將近一個小時,才讓自來水和鍋爐正常運轉起來。
用涼水洗了把臉,進了屋,這才感覺到一絲暖意,只是面對著空蕩蕩的房間,林維楨突然有些不習慣。
第二天跟平時一樣,天蒙蒙亮便醒了,出門時太陽已經露了頭,沿著河岸慢跑了半個鐘頭,回來的路上在早餐攤上吃了豆漿油條。
慢慢溜達著到了家門口,掏出鑰匙正要開鎖,身后傳來一陣自行車鈴聲。
“同志,可算是讓我逮著你了!”
回頭一瞧,原來是郵局的送信人,手里拿著一個牛皮紙包裹。
“我一連來了四天,早上一次,晚上一次,家里都沒人。這是國際郵件,又不敢隨便給你扔門口”。
“對不住,對不住,前兩天學校考試,一直沒回家,給你添麻煩了”,接過包裹,順手塞給送信人一包煙。
送信人客套了兩句,把煙揣進兜里,道了聲謝告辭離去。
關上門,一邊往后院走,一邊拆開包裹,不出所料,里面是三本月份發行的季刊,還有一封致謝信。
來的有點晚,如果在期末考試之前收到,就能啪啪地打某些人的臉。
不過下學期也一樣,且容他們過一個好年吧。
換上一身干爽的衣服來到書房,認真看起AER的這期期刊。
自己寫的這篇文章篇幅較長,刊出來后居然有近20頁。
主要討論美國六七十年的經濟滯脹問題,從三十年代的大蕭條切入,論述美國經濟刺激政策的創新和發展,簡述了六七十年代低通脹、高增長的黃金時代,凱恩斯主義對美國經濟的促進作用,隨后指出了人們似乎高估了凱恩斯主義對經濟刺激政策的長期效用,自68年開始,美國經濟增速開始放緩,進入滯脹階段。
導致美國經濟滯漲的因素有很多,包括長期實施的擴張性財政和貨幣政策,越南戰爭導致財政預算支出大為增加,70年代初的美元危機,73年的糧食危機和第一次石油危機,78年伊朗政變引發的第二次石油危機等等。
為了應對70年代的蕭條,貨幣政策、財政政策處于極度寬松中,維持60年代初以來的低利率政策。隨著美元危機、第一次石油危機、糧食危機的爆發,長期低利率政策的后果開始顯現,年開始飆升。
即便沒有73年埃以戰爭導致的第一次石油危機,通脹也已經難以抑制,美元的貶值很難阻擋。
但歸根結底,造成美國經濟增長停滯的主要因素是二戰以來支持美國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逐漸消失,西德、日笨的崛起也導致了美國制造業競爭力開始下降。
……
因為是自己寫的,讀起來也快,等整篇瀏覽完后,發現AER的編輯部幾乎沒對初稿做任何修改,直接搬上了雜志。
懷揣著疑惑,拿起那封致謝信,打開后一看,居然是手寫的。
寫信人自稱AER經濟政策欄目的主編,首先是一大段廢話,無外乎表達了對自己投稿的感謝,接著簡要概括了這篇文章的主旨,贊揚了文章邏輯嚴密、論據充分,等等,反正又是一大通廢話。
下面才涉及正題。
“在我看來,這篇文章堪稱一件完美的藝術品,而正是這一點,也是令我的一些同事備受困惑的所在。他們似乎對這篇論文的突然出現而耿耿于懷,于是查找了各種數據庫,都沒有發現相關的工作論文……
……
當然,我一直堅持認為,這篇論文來源于您對美國經濟政策的長期深入研究的成果……,但我總感覺這篇論文似乎意猶未盡……,所以我熱切期待著您的下次來稿,就未來一段時間美國經濟走向的問題發表您的真知灼見……”。
看完信后,林維楨忍不住笑起來,這位主編還挺有意思的,嘴上說相信自己是原創作者,但字里行間依然充滿了懷疑,好在他表達得比較委婉,不乏東方人的圓滑。
不過這位主編的懷疑并非沒有道理,關鍵就在信中所說的工作論文上。
外國學術界有比較嚴格和完善的工作論文(working paper)制度。一篇高水平的學術論文,并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需要經過長期的積累和研究,時間跨度短則一兩年,長則三五年、十年八年,甚至二三十年,像那些研究第四紀或者生物學的學者,大半輩子都在跟蹤一個研究,有些人至死都沒有拿出研究成果。
而在此期間,研究者會將一些發現和觀點整理出來,以摘要或者完整論文的形式發布在某個平臺,如校報、院刊、機構刊物、會議期刊等等。
這些統稱為工作論文,而工作論文是有版權歸屬的,也就是說,一旦有人抄襲,將來打官司可以有據可查,因為工作論文面世的時候有詳細的時間記錄,晚于這個時間點成稿的論文,就有抄襲嫌疑。如果被發表到正式期刊,原文作者可以憑借工作論文的版權去投訴和起訴。
而林維楨這篇文章恰恰沒有工作論文做支撐,說是憑空出現并不算錯,惹人懷疑更是正常。
不過自己確實沒有抄襲,最多借鑒了后世幾十年無數學者的研究成果,并將其融會貫通。
至于抄襲的證據,要是能找到才叫見了鬼了。
(https://www.dzxsw.cc/book/100741/5361766.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