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火民書
魔都原屬江蘇省松江府,起初在眾多江浙歷史名城中并不顯眼。
1843年11月,根據(jù)《金陵條約》,魔都正式開埠通商。由于地處長江入海口,更位于中國南北海岸線中央,魔都很快在五個通商口岸中脫穎而出,成為洋貨傾銷中國的中轉(zhuǎn)站。
至1853年,魔都商賈云集,財富甲于天下。太平軍占據(jù)金陵,逼近蘇浙,不少富商地主逃往魔都,更刺激魔都產(chǎn)生一種畸形的繁榮。
這年9月,魔都小刀會領袖劉麗川發(fā)動武裝起義,占領魔都縣城,遙奉太平天國年號。
外面打得火熱,租界內(nèi)卻依然歌舞升平。12月底,陳城、王偉、江樺、唐約翰等人隨高盧國公使布爾布隆來到魔都。
一到租界,不等布爾布隆引薦,他們立馬開始散發(fā)傳單,公開傳播《火民書》:
火民者,火星人也。前者突遭地質(zhì)災害,火星國舉國滅沒,只有區(qū)區(qū)百人逃至中國。
我們這批幸存者與中國人同文同種,故投奔中國。不想中國內(nèi)戰(zhàn)正酣,我們只好自立火軍,以圖自保于亂世。
火星與地球類似,有白種人、黃種人、黑種人等各色人等。各種族一律平等,實行民主共和政體。各種族語言、文字與地球各種族類似,概同文同種也。但器物之發(fā)達、民眾之德智、種族之平等,非地球所能及。
中國歷史文化絢爛,人文精神璀璨,令人欣羨。觀諸世界各國,其科技之精進,文明之演化,更甚于中國。
火星人愿與各國人民攜手共進,開創(chuàng)千秋繁榮,肇造萬世太平。不論商賈學者、男女老少,火星人皆愿與其做朋友、皆愿與其開展合作,以期共創(chuàng)一個商業(yè)繁榮、人文薈萃的新地球。
此一出,布爾布隆大驚失色。他原想召集高盧國商人,搶先與陳城軍合作,期望壟斷先機,制造出先進的軍備,以便抗衡不列顛國。
在江上航行時,布爾布隆曾意圖與陳城達成協(xié)議,讓火軍與高盧國商人優(yōu)先合作。但陳城對此不置可否,不愿簽署約束性的協(xié)議。
這位高盧雄雞雖然傲慢,但也一貫以法蘭西騎士自居,見陳城不肯應允也只好作罷。他極力攛掇在魔都的高盧國商人,希望高盧國商人占得先機。
唐約翰也不遑多讓。這位教士經(jīng)歷過天京的磨難后,對世事有了更加成熟的理解。
他的宗教熱情絲毫沒有減弱,卻也認為富國強兵優(yōu)先于宗教信仰,乃是拯救中國人民的首要事務。
由于有布爾布隆公使、唐約翰教士的雙重作保,《火民》很快就傳遍了魔都租界。魔都士紳、洋商洋將紛紛來訪,前來求證火星人的真實性。
若無憑無據(jù),火星人之說自然就是天方夜譚。但展示過手機、自動步槍等現(xiàn)代物品后,大家已對此深信不疑。特別是81-1式自動步槍,射程遠,彈道精準,連續(xù)射擊射速快,引起西方商人的極大興趣。
當時不列顛國獨霸天下,而法、德、美、俄等列強正在快速崛起,意圖分割全球殖民地。假如列強裝備有可以連續(xù)射擊的自動步槍、可以遠距離通信的手機,無異于如虎添翼。
正如意料中的那樣,洋商對合作前景十分看好,但大家分歧很大。洋商不愿在中國開辦工廠,原因是不言自明的:
一、中國工業(yè)基礎太弱,幾乎要從零開始培育產(chǎn)業(yè)鏈,成本過于高昂;
二、中國正值內(nèi)戰(zhàn),清廷又對洋商持以敵對態(tài)度,投資安全難有保障;
三、火民開價太高,僅憑幾個樣品就想充當知識產(chǎn)權,并要求在合資工廠里控股。
洋商建議他們在外國投資辦廠,甚至建議火軍整軍遷徙到外國定居,洋商可以承擔相關費用、移民保證。
假使這樣,火軍可以永保安全,火星人得以延續(xù)種族,而洋商將獲得工業(yè)利潤,豈不兩贏?
這在洋商看來,自然是做出了極大的讓步。但對于陳城,卻有難言之隱。他們所求的不僅是圖生存,圖利潤,更是為了救民族于危亡,振興中華。
何況,他們并不是火星人,而是來自未來的正宗中國人。
來訪的洋商絡繹不絕,但陳城始終不肯讓步,死命堅持以下合作原則:
一、火軍與洋商合作辦廠,火軍享有控股權;
二、廠址選在中國,工人亦優(yōu)先選用中國人;
三、火軍提供技術指導、樣品,洋商提供資金、機器等物質(zhì)支持;
四、除工廠外,需建設學校、醫(yī)院、研究所、出版社等附屬機構(gòu),以期造福中國社會,開化中國文明。
正當大家反復討價還價時,世界局勢又有大的變化。
1853年10月,羅斯國向土耳其宣戰(zhàn),克里米亞戰(zhàn)爭爆發(fā)。
1854年1月,不列顛國、高盧國參戰(zhàn),與土耳其結(jié)盟,向羅斯國宣戰(zhàn),阻止羅斯國向小亞細亞擴張。
1854年1月,米國民主黨民主黨史蒂芬·道格拉斯向參議院提交了《堪薩斯-內(nèi)布拉斯加法案》,主張奴隸制的實施不應受任何地域限制,引發(fā)堪薩斯內(nèi)戰(zhàn)。北方輝格黨正在醞釀與其他反對奴隸制的黨派聯(lián)合組成共和黨,以加快廢除奴隸制。南北對峙加劇,內(nèi)戰(zhàn)一觸即發(fā)。
有些洋商嗅覺敏銳,從以上事件中意識到軍火生產(chǎn)的巨大營利空間,加快與陳城軍洽談合作。這其中,又以米國的德崔柏最為積極,合作意向最為懇切。
德崔柏祖上是日耳曼國農(nóng)民,后來移民米國,靠瓷器貿(mào)易發(fā)家。德崔柏出生于廣州,家族與廣州行商來往密切。他會說中國話,熱愛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中國人的遭遇抱有深切的同情。
魔都開埠后,年輕的德崔柏來到魔都尋找商機。他恥于從事洋藥貿(mào)易,把目光聚集在茶葉貿(mào)易上。
他是個合適的合作對象,家族財力雄厚,與米國商界大佬關系良好。在唐約翰的居中撮合下,陳城和德崔柏很快達成了合作意愿。
此人不拘小節(jié),甚為爽快,頗有儒商風采。為了答謝唐約翰,他甚至接受唐約翰的建議,愿意與米國浸信會合作,資助中國幼童留美。
除此之外,他們還吸收了高盧國、日耳曼國的商人參股,以便加快工廠建設。他們初步達成一致意見,預備將研究機構(gòu)設在銅陵,其他工廠設施都建在魔都。
(https://www.dzxsw.cc/book/96297238/32931698.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ǎng):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wǎng)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