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第109章新政策
華寄錦踏進徽猷殿時,天德帝已經(jīng)等得不耐煩了。華寄錦假裝不知:“殿下好雅興!”天德帝臉色依舊不好:“大過年的,跑去哪里了?”
不等華寄錦張口,東福搶先道:“回陛下,奴才找到青蓮別院時,指揮使大人正和蒼梧國夫人玩蹴鞠,技法之高明,看得奴才眼花繚亂!”
天德帝余怒未消:“真夠你忙的!”華寄錦自己找地坐好:“陛下說的是,我們家能吃上一頓安靜的團圓飯,都成了臣的奢望!”
皇帝懶得理華家那一本爛賬:“你就慣著吧!”華寄錦一臉理所應當:“臣就這一個妹妹,見不得她受委屈,誰也不行!”
天德帝覺得自己算是華寄錦的半個爹,操的心不比親爹少。“你看看洛陽城,你這個年紀的,人家孩子都好幾個了!再過幾年,兒女議親,都能抱上孫子了!一轉(zhuǎn)頭,你還孤零零一個,可怎生是好?先納個妾,有個一兒半女的再說!”
華寄錦為難:“臣沒有喜歡的,不想娶,看著心煩!”天德帝更氣:“帶著你妹妹玩蹴鞠就神清氣爽?”
華寄錦倒是不隱瞞:“黏黏最可愛了!聰明機靈。”天德帝徐徐誘之:“尋個模樣標志的妾室回來,明年就能生出個和比華蒼梧還標志的姑娘。”
華寄錦沒什么興致:“算了,家里本就夠亂了。臣忙起來家門都找不到,留著她們母女在后宅受欺負嗎?”
天德帝就不明白了:“誰家不是這樣過來的?”華寄錦就是那不一樣的煙火,倔強道:“臣不愿!”
天德帝放棄了,剛想破罐子破摔道,要不你和媳婦將就將就得了!又想到陸家這姑娘天生殘缺,要是生出的兒子隨了娘,可怎生是好?
華北溟腦子里是漿糊嗎?怎么給獨子結了這樣一門親事!
華寄錦有話說:“陛下,萬圣節(jié)將至,要不今年大辦一場,耀我大齊雄風?”天德帝是四月生人,正月還沒出,距離萬圣節(jié)遠著呢!
天德帝不感興趣道:“又有什么鬼點子?”自從腿部受傷,影響行走。天德帝恨不得將自己藏起來,越發(fā)低調(diào),完全不想在百官面前露面。
華寄錦完全不了解天德帝似的:“韃靼眾臺吉前來朝拜如何?”天德帝坐直身體:“這主意不錯。等他們見識到了我□□的富饒,看他們還敢生出二心!”
華寄錦補充:“若是能將韃靼臺吉的兒孫們留在洛陽讀書做官,與大齊的聯(lián)系越發(fā)緊密。就算將來肅慎或是瓦剌來襲,想要拉攏,也不敢全然相信。”
天德帝憋了一肚子氣道:“要是白蘭的馬場能進獻優(yōu)質(zhì)戰(zhàn)馬,韃靼沒了拿捏大齊的把柄,看他還敢首尾兩端,稅貢都湊不齊!”
華寄錦繼續(xù)暢想:“臣曾想,如若將韃靼簡單劃分為南北兩部。南部由大齊軍隊駐守,北部羈縻自治,是否能緩解北方游牧民族對我大齊的威脅?”
天德帝聽后,略傷心道:“那要很久以后了,朕看不到了!”華寄錦跪倒在地:“陛下!”天德帝對華寄錦沒有抵觸情緒:“大齊的將來,還是要靠你們!對了,兵部送來了白蘭輿圖,你看看。”
華寄錦馬上起身過去,感嘆一句:“白蘭這塊地方還挺大!”皇帝嫌棄道:“一半雪山一半陡坡,要是物華天寶,能覬覦大齊?”
華寄錦仔細研究輿圖上標注的地方:“太仆寺還挺會選地方。我大齊人口還是不夠多,要是能多遷百姓過去,都不用駐軍守著了!”
還真和皇帝想到一塊去了,天德帝道:“朕打算年后下旨,遷隱戶至四川屯邊戍邊。免五年賦稅。”
華寄錦道:“若我大齊與白蘭互市、商路暢通,邊境和平。不用陛下下旨遷居,百姓呀就跟聞著腥味的貓,自己跑去謀生了!”
皇帝笑笑,又擔憂起來:“隱戶也是我大齊一患。長此以往,無人納稅、無人征兵,江山不穩(wěn)呀!”
歸根結底,大齊的人口跟不上皇帝開發(fā)邊疆的野心。
華寄錦指出根節(jié)所在:“百姓需要繳納的苛捐雜稅過多,且品種繁雜。要是遇到一心為民的好官也就罷了,就算是征繳的時候為難一下,也夠普通百姓喝一壺的。要是能統(tǒng)一稅種,只用銅錢來結算,或是取消人頭稅,更或是只征收一定數(shù)量的人頭稅,百姓必不會再隱匿真實人口數(shù)量。”
說白了,朝廷沒錢,百姓也沒錢。相互耍心眼。
天德帝認同道:“都是值得實踐的好主意。只不過,不知老二、老三有沒有這個魄力。”華寄錦很有信心:“等將來打通了身度商路,大齊有余糧。我們的瓷器、綢緞再換回真金白銀,銀錢不缺。就能著手改革大齊稅制,百姓就能過上好日子了!”
天德帝夸贊:“錦哥兒,你的治國之才不亞于你父親。當這個禁軍總督,委屈你了!”華寄錦可不覺得:“為陛下盡忠,寄錦百死無悔!”
身度雖然距離大齊千里萬里,在徽猷殿君臣眼中,早已經(jīng)成為了大齊的囊中之物。永河通航可供大齊商船通行,哪里設驛站,哪里設港口,哪里土地肥沃產(chǎn)糧多,哪里富饒能換金子。
切斷身度對白蘭高原的供給,單靠地高人狹的白蘭本土,翻不出幺蛾子的!軍隊是用來維護和平的,天德帝又不是戰(zhàn)爭狂魔。
總之,華寄錦三言兩語,勾起了天德帝的野心。他要白蘭的戰(zhàn)馬、瓦剌的戰(zhàn)俘、韃靼的臺吉給他過大壽!
腿殘了又怎樣,依舊大齊這個強盛帝國說一不二的帝王!
節(jié)日的喜慶還未消散,一道道關于白蘭的政令飛出紫微宮。過春節(jié),皇帝可以休息不理政務,下面人可一點兒都沒閑著。
大齊與白蘭的商路已經(jīng)建了起來,隨著糧草涌入大齊,不少人望風而動,希望淘得一桶金,發(fā)家致富。西南一帶,難得興旺起來。
戶部尚書連年板著的一張臉,太陽打西邊升起似的,露出了發(fā)自內(nèi)心的笑容。老人家是武宗朝的老人,籌集糧草、軍餉和軍需,都成魔怔了。
誰曾想到,有生之年,竟然被皇帝貼補了!戶部尚書馬上忘了天德帝的種種不靠譜,只覺得他是前無古人的好皇帝。
源源不斷的糧食送入戶部糧倉,老尚書激動得就差睡庫房里了,看著就開心!戶部尚書是心算高手,心中有個超級無敵巨大的算盤,賬冊一打眼,就能看個七七八八,誰也甭想在他面前耍小心思。
雖然白蘭的糧食老人家吃不慣,年紀大了,牙口不好,克化不了。可不耽誤尚書大人將一旦旦糧食換算成銀子。
甚至有些美得找不著北,跑去和天德帝提條件,想要白蘭提供更多的飼料糧草,被天德帝打了出來。
總之,大齊至白蘭,至身度的商路,在朝野上下同心協(xié)力中,順利開通。為了保證貨物正常運輸,以及震懾白蘭,為西南駐軍增派了火器彈|藥,新的軍鎮(zhèn)也在建設中。相信在黑黝黝的炮口下,白蘭能老實好幾年。
天德帝見識到了開源的樂趣,總算理解了華自閑為何鐘愛賺錢。開始認真考慮華自閑的餿主意,精簡運力,加大運載量。
華北溟深怕皇帝被他那對不著調(diào)的兒女帶跑偏,特意寫了陳情的奏折,妄圖給熱血沸騰的皇帝降降溫。
奏折中,華北溟主要闡述了“富國”和“富民”的區(qū)別,萬不可與民爭利,毀了百姓安身立命的根基。
同時華北溟還說,長子想要青史留名封狼居胥,幼女想當天下首富。他們都是自己的私心,并且因為年紀尚幼,無法權衡大局。
事關大齊江山社稷,千萬百姓的身家性命,萬不可由著他們的性子來。造成不可挽回的成果,華家萬死難辭其咎!
奏折的前一半,天德帝認真看了。富國、強兵、富民,是朝廷永恒的主體。天德帝自認與其他帝王不同,朝廷能過得去,就不愛增加百姓的稅款。
但是,如果百姓富裕了,國家的財政沒有增收的話,多余的銀錢去了哪里?民間掌握大量的財富,并不是好事。
奏折的后一半,天德帝看得有些心虛。皇帝陛下已經(jīng)拾掇著華自閑打通近海運輸,比陸運時常縮短了一半還多。尤其是洛陽人民喜愛的生鮮,商機無限。
同時,天德帝也明白華北溟的擔憂。真怕有個萬一,頂不住朝野上下的壓力,拉兩個孩子出去頂?shù)湣?
想得有些多,皇帝找來了李閣老和華北溟,和他們說起了精簡稅收、取消人頭稅的設想。兩位重臣聽后良久無言。
華北溟首先道:“精簡稅政,的確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如若能將徭役、雜稅換成銀錢統(tǒng)一征收,不止能減少百姓負擔,還能避免地方官吏中飽私囊,增加戶部收入。”
李閣老接著道:“至于取消人頭稅,步子邁得有些大。長遠上看,利大于弊。只是,不以人為基準收稅,要尋找新的依托。土地的話,可能會出現(xiàn)大量隱田。不過減少了無地、少地百姓的負擔,終究是好事。”
天德帝發(fā)現(xiàn):“華卿早知此事?”華北溟不敢隱瞞:“小兒曾經(jīng)與臣提過,說是地方官吏在稅收上做過太多手腳。光憑錦衣衛(wèi),根本無法殺光這些人,想要從根本上肅清弊端。”
李閣老贊許道:“錦哥兒這孩子,心有錦繡。”華北溟趕忙謙虛道:“李老高看他了。”天德帝加入夸夸群:“錦哥兒這孩子,管著錦衣衛(wèi),看見的都是大齊的弊端。朕真確實沒看錯人。”
華北溟不是謙虛,是真擔心:“這孩子,沒過過苦日子,沒遇過挫折。太過鋒芒畢露,目無下塵。”
這話天德帝不愛聽了:“年輕人,就該像錦哥兒這般銳氣十足。瞻前顧后、優(yōu)柔寡斷,像什么樣子!”
李閣老拉回正題:“殿下,要不尋個信得過的人,試行新稅法?”天德帝表示贊同:“再過幾個月是朕的萬壽,應該沒人在這個時候找麻煩,盡快!”
(https://www.dzxsw.cc/book/94313428/30471866.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ǎng):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wǎng)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