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介紹下東漢和鮮卑的戰(zhàn)爭
鮮卑起源很早,冒頓單于時就有了,被匈奴打敗,遠竄塞外。
東漢時期,匈奴潰滅后,鮮卑蠶食匈奴地盤,吸收當?shù)馗鱾部族(包括匈奴),慢慢形成了融合民族。
史載匈奴遺種十余萬落,應該大部分都被鮮卑吞并了,或者被擊殺了。
落是草原計量單位,最開始是一個帳篷。到了曹魏、西晉時期,烏桓、鮮卑出現(xiàn)幾個帳篷在一起放牧(一般是4個帳篷),這幾個帳篷統(tǒng)稱為一落,但并非普遍現(xiàn)象。
落的人數(shù)很不好統(tǒng)計。
如果是單個帳篷,少則一人,多則一大家子4-7人。
如果是多個帳篷,那更不好統(tǒng)計。
下面進入正題。
鮮卑一開始的戰(zhàn)斗力是比較差的,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一年(45),鮮卑、匈奴萬余騎寇遼東,太守祭肜“自被甲陷陣,虜大奔,投水死者過半,遂窮追出塞”。
戰(zhàn)斗過程就這么簡單一句話。
從中可以判斷出,鮮卑、匈奴騎兵10000+入侵遼東,東漢軍隊集結交戰(zhàn),鮮卑、匈奴的輕騎兵直接被重甲騎兵沖垮了。
這個時候的鮮卑,大概率還是傳統(tǒng)草原騎射戰(zhàn)術,本身裝備也差,被一沖就垮。
此戰(zhàn)過后,鮮卑明白了自己的斤兩,于是前來投靠。
但投靠的時間不長。
(一)漢和帝時期(88-106)——東漢開國六七十年,距離董卓入京(189)天下大亂還有大約一百年時間——鮮卑第一次叛亂。
(1)和帝永元九年(97),遼東鮮卑攻肥如縣,太守祭參坐沮敗,下獄死——規(guī)模不詳,戰(zhàn)斗過程不詳。
(2)永元十三年(101),遼東鮮卑寇右北平,因入漁陽,漁陽太守擊破之——規(guī)模不詳,戰(zhàn)斗過程不詳。
漢和帝在位剩余時間無戰(zhàn)斗記錄。
總結一下:這兩次基本就是寇邊劫掠,規(guī)模應該不大,最多幾千騎兵。
(二)漢殤帝、漢安帝時期(106-125)
(1)延平元年(106),鮮卑復寇漁陽,太守張顯率數(shù)百人出塞追之,后來遇到鮮卑人埋伏,幾百人潰散,張顯、嚴授等人斷后力戰(zhàn),俱死。
“因復進兵,遇虜伏發(fā),士卒悉走,唯授力戰(zhàn),身被十創(chuàng),手殺數(shù)人而死。顯中流矢,主簿衛(wèi)福、功曹徐咸皆自投赴顯,俱歿于陣。”
永初年間(107-113),“鮮卑大人燕荔陽詣闕朝賀,鄧太后賜燕荔陽王印綬,赤車參駕,令止烏桓校尉所居甯城下,通胡市,因筑南北兩部質館。鮮卑邑落百二十部,各遣入質。是后或降或畔,與匈奴、烏桓更相攻擊。”
鮮卑投靠了過來,幫東漢打匈奴、烏桓。
這應該是東漢使用了外交手段。
匈奴、烏桓一樣入塞劫掠,東漢也很煩他們,于是拉攏鮮卑。
鮮卑大概也想進一步吞并匈奴、烏桓的部落,并收取互市好處,于是雙方一拍即合。
另外,此時鮮卑并未統(tǒng)一,來投的部落也不能代表鮮卑這個大群體。
(2)元初二年(114),遼東鮮卑圍無慮縣,州郡合兵,固保清野,鮮卑無所得。復攻扶黎營,殺長吏。
(3)元初四年(116),遼西鮮卑連休等遂燒塞門,寇百姓。烏桓大人於秩居等與連休有宿怨,共郡兵奔擊,大破之,斬首千三百級。
(4)元初五年(117)秋,代郡鮮卑萬余騎遂穿塞入寇,分攻城邑,燒官寺,殺長吏。
(5)這一年冬天,鮮卑入上谷,攻居庸關,復發(fā)緣邊諸郡、黎陽營兵、積射士步騎二萬人,屯列沖要。
(6)鮮卑入馬城塞,殺長吏。度遼將軍鄧遵發(fā)積射士三千人,及中郎將馬續(xù)率南單于,與遼西、右北平兵馬會,出塞追擊鮮卑,大破之。
(7)建光元年(121),其至鞬復畔,寇居庸,云中太守成嚴擊之,兵敗,功曹楊穆以身捍嚴,與俱戰(zhàn)歿。
鮮卑于是圍烏桓校尉徐常于馬城。度遼將軍耿夔與幽州刺史龐參發(fā)廣陽、漁陽、涿郡甲卒,分為兩道救之;常夜得潛出,與夔等并力并進,攻賊圍,解之。
到了這會,史書對鮮卑有一個評價:“鮮卑既累殺郡守,膽意轉盛,控弦數(shù)萬騎。”
(8)延光元年(122),復寇雁門、定襄,遂攻太原,掠殺百姓。
(9)二年冬(123),其至鞬自將萬余騎入東領候,分為數(shù)道,攻南匈奴于曼柏,薁鞬日逐王戰(zhàn)死,殺千余人。
(10)三年秋(124),復寇高柳,擊破南匈奴,殺漸將王。
漢安帝這不到二十年過去了。
總結一下,比起漢和帝十八年,戰(zhàn)斗頻次大大增加,規(guī)模也逐漸變大了。
如果說之前還是幾百、幾千規(guī)模,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幾千、萬余規(guī)模。
東漢邊塞郡縣的兵力構成是:郡兵+胡騎。
郡兵里面胡人、漢人都有,步騎皆有。
胡騎主要是匈奴,烏桓,可能也有部分投靠過來的鮮卑。
元初五年(117)是一個分水嶺,從這一年開始,東漢朝廷調用內(nèi)地兵馬,不然守不住,如積射士、黎陽營。
積射士是弓弩兵,主要用來防守,也可以跟隨車隊出戰(zhàn)。
黎陽營是東漢正規(guī)騎兵。
但這兩者都有很大缺陷,積射士主要參加防守戰(zhàn)斗,黎陽營規(guī)模太小,對外作戰(zhàn)主力還是靠的胡人雇傭兵以及邊塞郡兵里的騎兵部隊——后者和黎陽營一樣,規(guī)模也不大。
116年,烏桓大人於秩居和鮮卑大人連休有仇,與郡兵一起奔擊,斬首1300。
117年算是一次規(guī)模比較大的戰(zhàn)斗了,因為鮮卑人自秋入冬,連續(xù)進攻,連破城邑,連殺長吏,于是鄧遵率積射士3000弓弩兵、匈奴騎兵(人數(shù)不詳)、兩個郡的郡兵(人數(shù)不詳),出塞追擊,大破之。
戰(zhàn)斗過程其實可以推導。
鮮卑人大掠而回,跑路了,鄧遵尾隨撤退的鮮卑人追擊,戰(zhàn)果是“大破之”,“獲其生口及牛、羊、財物甚眾”。
121年開始,東漢就比較被動了。
鮮卑四分五裂,不斷有人投靠漢朝,又不斷有人反叛,同一時間內(nèi)反漢的鮮卑人穩(wěn)定在“控弦數(shù)萬騎”。
從121年-124年,遼東、遼西的胡人雇傭兵損失慘重,死了兩個王。
鮮卑人戰(zhàn)斗力提升了,也打出了自信心“鮮卑既累殺郡守,膽意轉盛”。
東漢邊塞四處是漏洞,還被鮮卑打到太原,“掠殺百姓”。
(三)漢順帝(125-144)時期
(1)永建元年(126)秋,鮮卑其至鞬寇代郡,太守李超戰(zhàn)死。
(2)永建二年(127)春天,前一年秋天入寇的鮮卑人飽掠而回,中郎將張國派兵尾隨追擊。
“遣從事將南單于兵步騎萬余人出塞,擊破之,獲其輜重二千余種。”
(3)還是這一年,遼東鮮卑六千余騎亦寇遼東玄菟,烏桓校尉耿曄發(fā)緣邊諸郡兵及烏桓率眾王出塞擊之,斬首數(shù)百級,大獲其生口、牛、馬、什物,鮮卑乃率種眾三萬人詣遼東乞降。
(4)三年、四年(128-129),鮮卑頻寇漁陽、朔方。
(5)六年秋(131),耿曄遣司馬將胡兵數(shù)千人,出塞擊破之。
(6)同年,漁陽太守又遣烏桓兵擊之,斬首八百級,獲牛、馬、生口。
烏桓豪人扶漱官勇健,每與鮮卑戰(zhàn),輒陷敵,詔賜號“率眾君”。
(7)陽嘉元年(132)冬,耿曄遣烏桓親漢都尉戎朱廆率眾王侯咄歸等,出塞抄擊鮮卑,大斬獲而還.
(8)二年春(133),匈奴中郎將趙稠遣從事將南匈奴骨都侯夫沈等,出塞擊鮮卑,破之,斬獲甚眾。
(9)秋天,鮮卑穿塞入馬城,代郡太守擊之,不能克。
134年及之后十年無戰(zhàn)斗記錄。
總結:漢順帝十九年間,前幾年鮮卑依然入寇,東漢采取了“以胡制胡”的策略。
比如127年,張國派幕僚“從事”統(tǒng)率匈奴兵萬余。
131年,耿曄派幕僚“司馬”率胡兵數(shù)千人。
同年,漁陽太守派烏桓兵出擊。
132、133年幾次,都是匈奴、烏桓等兵出擊。
胡人花錢少,一點點錢帛就能雇傭其賣命,使用胡人雇傭軍看樣子是一種低成本省錢方式,這可能與西邊涼州局勢有關。
這幾次胡人輕騎出塞,應該是一種突襲戰(zhàn)術,即打擊正在放牧的鮮卑人,讓他們措手不及,殺其人丁,掠其牛羊,破壞其生產(chǎn)力,再輔以政治手段,招降部分鮮卑部落,分化瓦解。
所以漢順帝后十年,鮮卑人消停了一段時間。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時期東漢朝廷用胡人打仗,開始出現(xiàn)賴賬、拖欠工資的事情,后果一時不顯,但長期這么做,很顯然會打擊胡人雇傭軍的積極性,惡果會慢慢顯現(xiàn)。
另外,這一時期的交戰(zhàn)規(guī)模也不大。
(四)漢沖帝、桓帝(144-168)時期
一開始比較太平。
順帝后期(137年),鮮卑人投鹿侯“初從匈奴軍三年,其妻在家生子”。
好家伙,出去從軍三年,回來后老婆生了個兒子?
鹿侯歸,怪欲殺之。
他老婆說我可以解釋的:“出門打雷,抬頭看時,嘴巴張著,正好有冰雹落入嘴里,不小心吞下去了,于是就生了這個孩子。”
投鹿侯不聽,遂棄之。
妻私語家令收養(yǎng)焉,名檀石槐。
檀石槐家庭條件還不錯,居然有“家令”這個官。
“年十四五,勇健有智略。異部大人抄取其外家牛、羊,檀石槐單騎追擊之,所向無前,悉還得所亡者,由是部落畏服。乃施法禁,平曲直,無敢犯者,遂推以為大人。”
從十四五歲起,檀石槐就開始一步步統(tǒng)一草原的步伐。
(1)永壽二年(156)秋,檀石槐20歲,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地盤和部眾,“遂將三四千騎寇云中”。
(2)延熹元年(158),鮮卑寇北邊。冬,使匈奴中郎將張奐率南單于出塞擊之,斬首二百級。
(3)二年(159),鮮卑入雁門,殺數(shù)百人,大抄掠而去.
這兩次不知何人統(tǒng)率,應該是部落老毛病犯了,南下劫掠,規(guī)模是千人級(斬首二百)。
(4)六年夏(163),千余騎寇遼東屬國.
(5)九年夏(166),這一次規(guī)模罕見地龐大——
“遂分騎數(shù)萬人入緣邊九郡,并殺掠吏人。于是復遣張奐擊之,鮮卑乃出塞去。”
從這一年往后,隨著檀石槐逐步統(tǒng)一草原,邊患已到了難以遏制的地步,有時一年達三十次之多。
漢桓帝決定用外交手段解決:封王+嫁公主和親。
檀石槐野心勃勃,拒絕了。
“朝廷積患之而不能制,遂遣使持印綬封檀石槐為王,欲與和親。檀石槐不肯受,而寇抄滋甚。乃自分其地為三部:從右北平以東至遼東,接夫余、濊貊二十余邑為東部,從右北平以西至上谷十余邑為中部,從上谷以西至敦煌、烏孫二十余邑為西部。各置大人主領之,皆屬檀石槐。”
這一段時期,史書都不太好記載鮮卑入寇了,因為一年最多三十次,怎么記載?
以前幾年甚至十年都沒一次,密集時期一年一次,偶爾兩次,現(xiàn)在鮮卑入寇的規(guī)模、頻率太夸張了,而東漢只能派胡人雇傭軍出動,聊作抵御。
漢桓帝在位22年。
(五)漢靈帝(168-189)時期
(1)熹平三年(174)冬,鮮卑入北地,太守夏育率休著屠各追擊破之。
(2)五年(176),鮮卑寇幽州。
(3)六年(177)夏,鮮卑寇三邊。
這幾年邊境劫掠其實非常頻繁,史書就只簡單記載今年鮮卑來劫掠了,懶得具體寫了,太多了。
漢朝還是派胡人雇傭軍出戰(zhàn)。
秋,夏育上言:“鮮卑寇邊,自春以來,三十余發(fā),請征幽州諸郡兵出塞擊之,一冬二春,必能禽滅。”
一開始不同意,覺得打不過,沒有勝算。
后來中常侍王甫力排眾議,出兵便定下了。
調遣精銳兵馬,分三路,以夏育、臧旻、田晏為將,用軍事手段解決鮮卑。
這是東漢與鮮卑糾纏幾十年以來,出動兵馬最多的一次。
三路統(tǒng)帥都富有經(jīng)驗。
夏育是涼州三巨頭之一,是對羌作戰(zhàn)的名將。
“夏,自進營,去羌所屯凡亭山四五十里,遣田晏、夏育將五千人據(jù)其山上。羌悉眾攻之,厲聲問曰:“田晏、夏育在此不?湟中義從羌悉在何面?今日欲決死生。軍中恐,晏等勸激兵士,殊死大戰(zhàn),遂破之。”
“分遣晏、育等將七千人,銜枚夜上西山,結營穿塹,去虜一里許。又遣司馬張愷等將三千人上東山。虜乃覺之,遂攻晏等,分遮汲水道自率步騎進擊水上,羌卻走。因與愷等挾東西山,縱兵擊破之,羌復敗散。追至谷上下門窮山深谷之中,處處破之,斬其渠帥以下萬九千級,獲牛馬驢騾氈裘廬帳什物,不可勝數(shù)。馮禪等所招降四千人,分置安定、漢陽、隴西三郡,于是東羌悉平。”
三人之中,兩人是來自涼州的大將,戰(zhàn)功赫赫,就臧旻是依靠鎮(zhèn)壓內(nèi)地起義叛亂起家的,非邊地大將,但也不能說沒有軍事經(jīng)驗。
(4)六年(177)八月,夏育出高柳,田晏出云中,匈奴中郎將臧旻率南單于出雁門,各將萬騎,三道出塞二千余里。
漢軍三路來攻,檀石槐“命三部大人各帥眾逆戰(zhàn)”,他也分兵三路,三路對三路。
“育等大敗,喪其節(jié)傳輜重,各將數(shù)十騎奔還,死者什七八。三將檻車征下獄。”
東漢本來兵就不多,一下子損失三萬騎兵,直接逆轉兩國局勢。
于是檀石槐開始積極整頓內(nèi)部,準備南下中原。
但四年后,突然病死了,活了四十五歲。
他一死,兒子和連繼位,能力很差,不能服眾,劫掠北地郡時被強弩射死。
然后鮮卑慢慢陷入內(nèi)亂,互相攻殺,四分五裂。
(六)靈帝以后
鮮卑內(nèi)戰(zhàn)之后,無力南下。
漢地也慢慢陷入亂戰(zhàn)。
曹魏時期,“后鮮卑大人軻比能復制御群狄,盡收匈奴故地,自云中、五原以東抵遼水,皆為鮮卑庭。數(shù)犯塞寇邊,幽、并苦之。”
“田豫有馬城之圍,畢軌有陘北之敗。”
“青龍中,帝乃聽王雄,遣劍客刺之。然后種落離散互相侵伐,強者遠遁,弱者請服。由是邊陲差安。”
“比能眾遂強盛,控弦十馀萬騎。每鈔略得財物,均平分付,一決目前,終無所私,故得眾死力,馀部大人皆敬憚之,然猶未能及檀石槐也。”
軻比能算是檀石槐之后收拾最多部眾的人,但他最多時只有十幾萬騎,且曹魏一直想辦法干涉鮮卑內(nèi)部,分化瓦解,以至于軻比能比檀石槐的實力差了很多。
曹魏沒有用軍事手段解決軻比能,他們采用的是“刺客”……
斬首之后,鮮卑再亂,散成一地。
直到本書西晉年間,鮮卑始終未能統(tǒng)一,仍分為段、慕容、宇文、拓跋四部。
(https://www.dzxsw.cc/book/93596031/829161635.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ǎng):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wǎng)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