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回 擴軍計劃
范文程、鮑承先等在鎮虜城將領到了。
他們是和祖天壽等人前后腳到的。
楊承應和他們見面,也和上次一樣,問了一些鎮虜城的近況。
倒是范文程和寧完我第一次真正意義上會面。
兩個風格迥異的文臣謀士,打量對方都是用透視的眼光。
由于鎮虜城是金州鎮的要地,待在鎮虜城幾乎是金州鎮最強的將領。
彭簪古、尚可喜、孔有德、周文郁、黃龍等一干武將,無論是歷史上投降后金,還是為大明盡忠而死的將領都來了。
小小的總兵府一下子熱鬧起來。
晚上在這里舉行宴會,眾將杯觥交錯,一醉方休。
散席后,楊承應只留下羅三杰、范文程、鮑承先、祖天壽和寧完我。
當然不是繼續喝酒吃席,而是先和他們吹吹風,通通氣。
幾人圍著炭盆而坐。
“據京中可靠的消息,因柳河之敗,大量的言官科臣彈劾薊遼孫經略,說他喪師辱國堪比楊鎬。”
楊承應嘆了口氣道:“孫經略上書辯白,估計夠嗆。”
鮑承先道:“其實柳河之敗,損失不過幾百人,怎么說有好幾萬。如果不是有人存心挑事,很難解釋!
“主要還是因為大帥蓋州之戰的襯托,顯得孫經略好像損失多大似的!
范文程客觀地說道。
事實上,損失真的沒有言官科臣說的那么嚴重。
據哨探回報,馬世龍一共損失了四百余,后金繳獲戰馬六百七十匹,鎧甲數百。
“這恐怕與朝廷的局勢有關。”
寧完我目光如炬:“以魏忠賢為首的一伙人已經和以葉向高為首的一伙人,斗到你死我活的地步!
歷史上,閹黨和東林黨從天啟元年開始,直到天啟四年分出勝負。
閹黨大勝而東林黨大敗。
東林黨的精英被一掃而空,從此真正的東林黨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此后,無論是大明,還是南明都是借著東林黨的殼,大搞黨同伐異,爭權奪利。
兩黨此刻處于白熱化階段,手握重兵又和東林黨走得很近的孫承宗,自然成了魏忠賢眼中釘,肉中刺!
“大帥,這可是一個不好的信號!
范文程叮囑道:“此時此刻,您千萬不要摻和進去,很容易身不由己,乃至粉身碎骨!
楊承應點點頭:“我只一門心思建設金州鎮和迎娶公主,其他事與我無關。”
何況,就算想管也管不了。
別看金州鎮這么多人口,和大明其他地方相比壓根不夠看。
加上地處偏僻,楊承應自認為沒有那個影響力。
還是老老實實做好自己的事,靜等事情變化。
聊完了柳河之敗,開始進入正題。
楊承應起身來到掛地圖的墻前,手指著地圖上的線:“明年,我打算做幾件事。頭一件是修路,修一條東西縱橫、貫穿南北的大道。”
早在進書房的時候,五人就看到了掛在墻上的地圖。
當時,他們都在琢磨地圖上的線是什么意思,現在終于得到答案。
祖天壽第一個表示贊成:“金州以前很窮,道路不通暢。雖然修了一些,真正到用的時候仍覺得不方便,如今重修再好不過。
以后不管哪一點出事,都可以在短時間內及時支援,消息傳遞也比以前通暢!
“是這個道理!睏畛袘,“我們把鎮虜城、金州城、旅順港、歸服堡、大長山島通過水陸交通構成一個整體,有利于商業發展和物資調配。”
“大帥還打算營建港口?”寧完我問。
“是的!
楊承應再次起身,指著標注紅圈的位置,表示這些都是港口。
皮口港,杏樹屯港,曹家屯港,金州城港。
再加上大長山島的鴛鴦港,構建一個金州鎮東北的海運貿易網絡。
通過這個貿易網絡,將人參、鹿茸等山珍野味運到京中,把蟒緞、自己織的布等運往李朝、倭國。
更重要的是,兵力調配和物資運轉變得更加容易。
“看來明年大帥不算對外用兵。”
范文程輕捋腮下胡須,笑著說道。
楊承應卻神秘一笑:“未必,但是北上暫時不可能了。阿敏帶著那么大一幫子人就等著我上鉤,我才不去呢。”
他這句“未必”,引起了祖天壽等人的好奇。
“大帥,不去打建虜是要打誰?”祖天壽好奇地問。
“這個嘛,寧完我比較清楚,讓他告訴你們。”
楊承應覺得自己要干的這件事不太地道,不好當著部下說出口。
寧完我則完全沒有這方面的顧忌。
他道:“大帥準備再次舉兵,前往李朝,助李朝平息戰火。”
戰火?沒聽說李朝又鬧出啥大動靜。
祖天壽更是一臉疑惑。
因為旅順港作為大明和李朝的海運樞紐,過往船只很多,沒聽李朝商人提起有什么大的事情發生。
“沒有,咱們可以讓他有!
寧完我露出和善的微笑:“只有讓李朝牢牢依靠大帥,對北上攻打建虜才有利!
無風起浪是寧完我一貫的本事。
但是,眾將此時都把目光投向楊承應。
因為若論無風起浪的高手,還得是大帥。
楊承應笑了笑道:“大家都別看我,我也是為金州鎮的長遠發展考慮。有錢不賺是傻子,本帥可不傻。”
除寧完我外,其他四人都一臉黑線,他們估計李朝要倒大霉了。
“大帥,第二件事是什么?”
看現場氣氛有些怪,寧完我及時遞話。
“哦,第二件事是擴軍!
楊承應道:“我已經打算從十三山義軍中挑選精壯,組成一萬人的新軍。”
一萬人!
不少人倒吸一口涼氣,過去兩年時間,金州鎮都只有數千部隊,最多的時候也才一萬五上下。
這次直接擴充一萬,令人感到驚訝之余,多了幾分意外。
羅三杰問道:“為什么突然增這么多兵馬?而且都從十三山義軍挑嗎?”
“十三山義軍經過半年時間的打磨,已經練出了膽氣和意志力!
楊承應解釋道:“這可是大好的兵苗子,不招募實在可惜。另外,外面的形勢已經出現了變化。想要再立新功,非得訓練一支數量可觀的隊伍不可!
幾人聽了紛紛點頭,表示贊同。
因為現實已經擺在眼前,后金這次下了大力氣,在蓋州一帶構筑新城,還修墩臺。
它們就像鎖鏈一樣,試圖阻止楊承應北上的步伐。
(https://www.dzxsw.cc/book/83287877/38195123.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