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六十四回 入京密報
紫禁城內,異常忙碌。
對于楊承應愿意進京面圣,崇禎其實不抱太大希望。
所以當崇禎聽說楊承應愿意的時候,起初還愣了一下。
接著一身冷汗。
朝廷中看楊承應不爽的大有人在,要是趁機搞事。
想一想北方幾十萬大軍,崇禎額頭上都是汗。
為此,崇禎皇帝連下三道諭旨。
第一道,從山海關到京師各府戒嚴,楊承應所到之處要清道。
第二道,安排楊承應住在朱徽嫻出生的萬府。
第三道,各鎮總兵嚴密防守,密切注意長城外遼東軍動向。
然后得到的消息,楊承應已經在洪承疇的陪同下,在進京路上。
各鎮總兵回報,也表示邊境太平無事。
太平個鬼!
遼東軍各軍已經遵照楊承應的命令,抵近邊境訓練。
各鎮要么被滲透成篩子,要么拿他們沒辦法,只能謊報。
崇禎十年二月初四的晚上,崇禎皇帝在在承乾宮同他最寵愛的田妃一起用膳。
用過晚膳,崇禎向身旁旁邊侍立的一個太監問:
「曹化淳來了嗎?」
「陛下說在文華殿召見他,他已經在那里恭候圣駕。」
「傳他到這里來,我有些乏了,不想去文華殿。」
「遵旨。」
被崇禎詢問的太監,躬身退了下去。
田妃比起崇禎別的妃子,勝在「貼心」二字。
她瞅出皇帝的疲態,當即讓宮女泡了一杯濃茶,并且親自端著茶盤到皇帝跟前。
崇禎微微一笑,很是滿意。
他端起一只碧玉杯,喝了一口熱茶,輕輕地噓口悶氣。
茶剛入口,就聽門外響起尖尖的嗓音,像唱一般地說道:
「奴才曹化淳奉旨見駕,皇爺萬福金安。」
崇禎向身邊的太監使了個眼色。
太監朗聲道:「進!」
「奴才謝皇爺。」
接著,就見曹化淳彎著腰進來,重新跪下去,行了一拜三叩頭的常朝禮。
以前他作為大監,一天到晚在皇帝左右侍候,當然用不著這樣多的禮節。
但曹化淳剛從遼東回來,出于乖巧,恭敬的行禮。
「你這趟去遼東,都看到了什么?」崇禎問。
曹化淳跪著回答:「奴才見到好多好多的流民,從一個叫……前所鎮站登車,運往遼北地區。」
什么不經朝廷,自行建立省府縣的內容,崇禎早聽煩了。
他每次看到這些奏折,心里便想,要是有本事解決,還用得著你們一天天上書嗎?
奏折里除了千篇一律的彈劾,拿不出一點實際的辦法。
不過,現在有辦法了,很多人建議就地擒拿,或是明升暗降。
都是餿主意!崇禎恨不得撕碎奏折。
曹化淳知道崇禎的喜好,專撿官員們不知道的事,報給崇禎。
蒸汽機車,只是其中一項。
「奴才看到遼東軍中,已經開始拋棄長槍大刀,改用火器。」
曹化淳緩緩說道:「這些火器都不用火繩,只需要扣動一下,就能發出鐵彈。更神奇的是,他們裝填的速度特別的快。」
「你親眼見過,那有沒有帶回來一把?」
崇禎來了極大的興趣。
曹化淳尷尬的說道:「奴才只是看見,但遼東軍管理極嚴,據說盜賣火器按罪處死,全家挖礦。」
罪?崇禎眼皮跳動,
這又是楊承應的自行其是。
沉默了一陣。
崇禎從田妃手里接過來一杯茶,淡淡的茶香沁人心脾。
他用嘴唇輕輕地咂了一下,若有所思地端詳著這一只碧玉杯,似乎是欣賞了起來。
田妃完全明白了皇上的心思,這是在暗示有機密大事要議。
在皇宮內待久了,包括田妃在內,在場的幾乎所有人都根據皇帝的面部表情和端詳茶杯的細微動作,解讀出一些信息。
當皇上的眼睛剛剛離開茶杯的時候,田妃立刻上前一步,用雙手捧著茶盤把茶杯接過來,小心地走了出去。
哪怕這里是她的寢殿。
其余的宮女和太監們都在一兩秒鐘之內躡著腳,跟著退了出去。
現在承乾宮內,只剩下皇帝和曹化淳兩個人。
曹化淳仍然跪得筆直,目不斜視。
「起來吧,我有話要交代你。」崇禎忽然小聲道。
「奴才謝恩。」
曹化淳叩了一個頭,然后從地上站起來,等候皇上開口。
「楊承應進京,這件事本身非同小可。你要利用一切機會,把這個消息傳出去。」
崇禎小聲吩咐。
曹化淳除了是崇禎身邊的太監,還兼著東廠廠督的位子。
「奴才一定把消息傳得天下人皆知,只是……官員們似乎都在密謀要一起上奏皇爺……」
崇禎一抬手,不讓曹化淳把話繼續說下去。
曹化淳立刻閉嘴。
崇禎站起來,在暖閣里來回踱了片刻。
說實話,直接抓人,的確是一個擒賊先擒王的好辦法。
不過有袁崇煥的前車之鑒,崇禎不敢再嘗試。
上一次,雖然勉強壓了下去。但以何可綱為首的大部分關寧軍,徹底跟了楊承應。
直接導致朝廷少了一支可用的力量。
留在山海關的關寧軍,近些年都被抽調到各地鎮壓賊軍,戰績一直不錯。
這讓崇禎不禁在想,如果關寧軍都在麾下,是不是情況會比現在更好呢。
然后停下腳步,崇禎用低沉的聲音吩咐:
「東廠和錦衣衛要保護好他的安全,絕對不能在這個節骨眼兒上出一點事,否則我的計劃全泡湯了。」
「圣上叮囑,奴才全都謹記在心。」曹化淳趕忙表忠心。
「楊承應這次進京,帶了多少人?」
崇禎忽然想起一件事,趕忙問道。
「據奴才估算,大概有一萬人。」曹化淳回答。
「這么多!」崇禎怔了一下,「兵部知道此事嗎?為什么不報!」
「據說楊承應早已報給了兵部,軍隊會在城外駐扎。」
「豈有此理,陳新甲要干什么!」
崇禎怒了。.
陳新甲受楊嗣昌舉薦,擢升兵部右侍郎,后升任兵部尚書。
成為繼弘治年間的工部尚書之后,以舉人身份做到尚書的第一人。
陳新甲還有一面,那就是很會巴結宮內的宦官。
其中就包括曹化淳。
聽出崇禎怒意,曹化淳道:「其實此事,奴才也知曉。楊承應進京面圣,不可能不帶甲兵。
如果不許他帶甲兵進京,則事情難成。若是公開同意,則是公然違反了朝廷法度。
奴才與陳新甲商議,由兵部將此事按下。他日若是有人提起,陛下只管把責任推到陳新甲的身上。」
經過曹化淳的一張巧嘴,陳新甲反而成了大大的忠臣。
崇禎聽罷,嘆了口氣。
(https://www.dzxsw.cc/book/83287877/108621586.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