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人之多不適意,豈獨我乎?
“王安石在三十四歲的時候,有機會得授集賢校理的清貴官職,如果他想往中樞晉升,這是一份不錯的資歷。
但王安石一方面想要在地方上繼續(xù)做官,有機會接觸到平民百姓的真實生活,另一方面清貴但收入不豐的文職散官,難以維系他一大家子在京師生活的開支。
因此王安石拒絕不受。
但命運并不垂青已經(jīng)人到中年的王安石,給予他了連續(xù)的災(zāi)禍折磨。
先是家中的祖母、兩位兄長和一位嫂嫂病逝,需要他來打理后事,然后是兩個妹妹出嫁的婚事,需要他一手操持。
光是這些費用就讓為官清廉的王安石頭痛不已。
然而火上澆油的是,母親也在此時病重,孩子尚未能夠自力更生。
你以為這就結(jié)束了嗎?
不,還沒有!
有一天,他在汴梁的住所意外失火,之前在地方任官積攢下來的全部家產(chǎn),付諸一炬。
你可以想象王安石此時的處境嗎?
一個名校畢業(yè),高分錄用的公務(wù)員,人到中年,正處于事業(yè)的轉(zhuǎn)折期內(nèi),舊的崗位已經(jīng)離職,新的崗位還未落實,此時你身無分文,只能靠之前上班積攢下來的銀行存款勉強度日。
就在這青黃不接的關(guān)鍵節(jié)點,你母親住進了ICU病房,每天治療費用都是個天文數(shù)字。
三場葬禮和兩場婚慶,掏空了你大半個錢包,還為此背負起了大筆的銀行債務(wù)。
突然有一天,你在外出上班的時候,家里還意外著火了,所有東西都燒了個精光,唯一幸運的是,那時候家里沒有人在,因此沒有親人在這場火災(zāi)中受傷。
此時的你,上有母親在住院,下有小孩在讀書,家里已是灰燼一片,每月的賬單還如期發(fā)到你的手機上,而你的新工作此時還遙沒有半點消息……”
聽到這里,無數(shù)聽眾已經(jīng)眉頭緊鎖,用四個字來形容此刻的心情,那就是——
害怕極了!
前面聽著王安石的種種苦難,由于時代隔閡的緣故,可能還沒有太大的感同身受。
但經(jīng)過顧知書這么一轉(zhuǎn)換,瞬間就不一樣了。
什么叫讓人窒息的中年失業(yè)。
上有老下有小,一家大小都指著你吃飯過日子,原本是天之驕子,全家的驕傲,卻突然之間變成了失業(yè)的中年男人,好不容易奮斗十幾年置下的家業(yè),還被一場火災(zāi)燒成了灰。
設(shè)身處地地代入一下,很多人連跳樓的心都有!
讓不讓人活了!
但與此同時,大家心中也難免有些好奇。
像蘇軾、蘇轍、王安石這樣的天才,你去看他們成功的經(jīng)歷,很多時候是沒有意義的。
對一些人來說,成功真的是隨隨便便的事情,好像不費吹灰之力。
放在現(xiàn)代基本遵循以下流程:
成功人士=擁有一份讓人羨慕的職業(yè)=出眾的學歷=優(yōu)秀的高考成績。
所以,想要成為一名成功人士,路徑已經(jīng)顯而易見了——
簡簡單單去考個高考狀元就行了。
大不了再稍微分點心,去拿個奧數(shù)金牌什么的。
真的,像蘇軾、王安石這種人物,還真就是沿著這條路徑發(fā)展的,你可以敬佩,可以向往,可以羨慕,但真沒多少人能模仿得來。
相反,看著這些天才中的天才,也會遭遇挫折和困難,以及學習他們在逆境中面對苦難的態(tài)度和處事方式,可能對絕大部分人而言,更具實際意義。
蘇軾在落魄的時候,同樣面臨養(yǎng)活一大家子的困境,他的選擇是下地種田,靠雙手勤勞致富。
不過,蘇軾的好運在于,他還有朋友傾囊相助,就是不知道王安石有沒有同樣的好朋友?
“面對人生之中的困苦厄難,王安石顯得很是平和,他在給好友孫侔的信中寫道——
人之多不適意,豈獨我乎?
世界上不幸的人太多了,不如意才是人世間的常態(tài),我王安石遭遇這些,也沒什么好怨天尤人的,不過是所有人都會遇到的不幸罷了。
王安石坦然接受了命運加在他身上的這一切。
后來,朝廷因為王安石的堅持,加上歐陽修的幫助,最終改授了王安石群牧司判官,王安石這次沒有推辭接受了。
群牧司判官雖然也是中央的官職,沒有滿足王安石外放的愿望,但收入畢竟是高些,可以讓他養(yǎng)活家人,度過眼前的難關(guān)了。
這里要順帶提一下王安石的家人,很有意思。
王安石有四個弟弟,其中個性最像王安石的,是大弟王安國,嗯,我說的是最大的弟弟,而不是你們想象中的‘大帝’。
王安國也是博學之材,在家族里論學識淵博僅次于王安石,不過此人生性風流,和青樓女子交往頗深。
王安石曾勸誡過他要遠離聲色,卻被王安國反過來譏諷,說王安石自己都不能遠離佞人。
這里的佞人特指呂惠卿,這是后來王安石變法的繼承者,以后再聊。
王安石家中的女性也不乏才媛。
三個妹妹之中,大妹名為文淑,歷史上能留下名字的女性可不多見,這是一位頗有詩才的才女。
她十四歲就嫁人了,后來被封為長安縣君,王安石曾寫過一首《示長安君》贈予大妹文淑女——
少年離別意非輕,老去相逢亦愴情
草草杯盤共笑語,昏昏燈火話平生。
自憐湖海三年隔,又作塵沙萬里行。
欲問後期何日是,寄書塵見雁南征。
這首詩是王安石生平的杰作之一。
王安石的長子王雱自幼聰慧,《夢溪筆談》里曾記載過王雱的一則童年故事:
王元澤數(shù)歲時,客有一獐一鹿同籠以獻。客問元澤:何者是獐?何者是鹿?
元澤實未識,良久對曰:獐邊者是鹿,鹿邊者是獐。
客大奇之。
雖然有點詭辯的意思,但對于一個年僅幾歲的孩童而言,有此急智,也實屬難能可貴了。
而王雱也是二十四歲就進士及第,可見王安石家族的基因是相當不錯的,出了很多人才。
后來王雱也成為王安石在政壇上的得力助手,為王安石的變法立下了重要功勞。
公元1058年,王安石調(diào)任度支判官,并進京述職。
王安石作了一篇長達萬字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第一次系統(tǒng)地提出了變法主張……”
(https://www.dzxsw.cc/book/80697987/36365896.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ǎng):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wǎng)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