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巧奪造化!
啊?
原來王維寫下《相思》,就是在這個時間段上嗎?
一生只去過一次嶺南,就留下了《相思》這種名篇,該怎么說呢……
還是那句老話,詩人的顛沛流離,可能對所有熱愛詩詞的人們而言,都是一種偌大的幸運。
沒有王維去嶺南出差,就讀不到《漢江臨泛》和《相思》,沒有蘇軾被貶杭州,也同樣沒有那一篇篇傳頌世間的經典之作!
對地方而言,尤為如此。
每迎來一位詩人的降臨,對這些地方而言,都是一次千古揚名的絕好契機。
當然,反過來說,沒有當地的特色山水、風土人情,也沒有詩人創作靈感的來源,更沒有詩詞誕生的土壤。
可以說,兩者完全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好搭檔。
當然,王維此行入目所見的不僅僅是沿途風景,他本意也有途經襄陽的時候,和好友孟浩然相聚的念想。
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詩人,世稱‘孟襄陽’,后人把他和王維并稱‘王孟’,兩人也是至交好友,都曾拜在宰相張九齡幕府之中。
可惜的是,就在王維前往拜訪他的途中,人還未到,噩耗就先一步傳來。
孟浩然因為和王昌齡在襄陽相聚,縱情宴飲,吃了海鮮,導致背上毒瘡復發,不愈而卒,享年五十一歲。
在此我也特意叮囑一聲痛風、高血壓高血脂和其他患有身體疾病的聽眾朋友,一定要注意控制飲食,不可縱情過度,否則會有生命危險。”
“靠!感覺有被冒犯到……”
“我正在候機室里等航班,你知道的,我家在海邊,明天已經預約好了一頓海鮮大餐……”
“這個提醒來得真是時候,嚇死我了,吃個皮皮蝦安撫一下受到驚嚇的心。”
“說得太好了,身為積年膽固醇高的人,我決定今晚的節目就先收聽到這里,等我春節痛快吃完大餐再回頭補上。”
“你們這些人真是油鹽不進啊!話說,白酒燒帝王蟹有沒有說法?用醬香型的還是濃香型的?”
“我建議這個問題你最好去問醫生,或者你把酒寄給我,我幫你仔細把控一番。”
“樓上的東北朋友,你的算盤珠子我在海南都聽見了!”
聽眾們再次因為一句善意的提醒而瘋狂玩梗。
這個世界到處都充滿了樂子人的身影!
但對故事里的王維而言,這個噩耗無疑是一個晴天霹靂,讓他心情很是沉重。
“古人不可見,漢水日東流。
借問襄陽老,江山空蔡州。
還是那條熟悉的漢江水,但此時落在王維眼中,卻早已不復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的情調,長留胸中的,唯有濃郁的悲傷。
一個至親的人消失了,天地萬物卻還是原來的模樣,相信很多聽眾朋友能對這種感覺記憶猶新,如果沒有,那恭喜你,祝愿你永遠都沒有機會切身了解這種痛到極致的感受。
這里的蔡州在峴山東南,即孟浩然大半生都居住的地方。
關于這座峴山,當年孟浩然曾和幾位好友一起登臨此地,留下一首名作《與諸子登峴山》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
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
啊?
這兩首詩一出,頓時讓無數深夜宇宙系列的老鐵粉們身上豎起了雞皮疙瘩。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
這詩句可是顧知書在北大讀書交流會進行演講時,用在開場白里的名句。
那次的讀書會不知被多少人翻來覆去,顧知書說過的每一句話都背得滾瓜爛熟。
本以為顧知書引用的詩句只有諸如黃河落天走東海、鐵馬秋風大散關那幾首,沒想到這句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竟然也是大有來頭。
如此一來,倒是讓很多人對王維此刻的心情,更加感同身受了。
原來,這位逝去的孟浩然先生,曾經也是我們的“老朋友”啊!
我們也讀過他的詩!
一種悵然若失之感油然而生。
“開元二十九年,結束嶺南之行的王維,返回到長安。
不久他就辭去了官職,隱居在終南山上。
關于王維這次突如其來的退隱,很多人會把這件事和李林甫奸相掌權聯系在一起,說王維是延誤了官場的黑暗齷齪才做出這種選擇。
但要知道,此時年過四十的王維,雖然在官場上的級別不高,但在社會上的名望卻是巨大。
《舊唐書》有記載,王維是詩名盛于開元、天寶年間,大凡諸王、駙馬、豪族、權貴之門,無不拂席恭迎,寧王、薛王對待他亦師亦友。
可見王維和當時的權貴之間,并沒有核心的矛盾,反而是其樂融融。
況且唐朝盛行隱逸之風,若是已經名滿天下的名士,隱居反而可以變得更加自由,進退自如。
若是倦于案牘勞形,就可以適當去山野間放松放松,如果想要為蒼生謀事,也可隨時憑借名氣獲得一份不錯的官職。
比起今天的公務員,那個年代的名士可以說是舒服多了,相當于實現了假期自由,一點沒在怕的。
也就是這段隱居終南山的時日,讓王維的詩文,逐漸朝向了一個‘淡’字。
古人所說的淡,可謂是一種極高的評價。
晚唐司空圖說王維【澄淡】,北宋歐陽修說王維【淡泊】,南宋魏慶之說王維【閑淡】。
淡不是平淡寡味,而是絢爛之極,歸于平淡。
山水田園詩人之中,縱觀整個歷史,能夠在這種平淡之美領域,和王維不相上下之人,似乎就只有陶淵明和孟浩然了。
有一個叫趙殿成的人,對王維的山水田園詩《積雨輞川莊作》推崇備至,甚至將它夸成唐詩七律的壓卷之作,讓我們也來欣賞一下。
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zi)。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
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
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
首聯寫農家生活,陰雨連綿的時節下,空疏的林子找不到干柴,連農家做飯的煙火也旺不起來了,所以詩人說煙火遲。
‘遲’字很傳神,讓人似乎看到了緩緩上升,仿佛還帶著濕氣的炊煙。
藜是一種生長于田間路旁的野菜,嫩葉可食。黍是黍米,在唐代屬于主食之一。餉是給在田間勞作的人送飯,東菑指東邊的農田。
男人在田間勞作,女人在家中做飯,當女人把飯菜送到田頭的時刻,也就是男人吃飯休息的時刻。
這些都是幾千年的歷史上鄉下人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場景,但可能在如今我們生活的年代,已經很難見到了。
古詩詞存在的意義,可能正是通過世代口口相傳,流芳百世的文字,將這幅古代先輩們的生活畫卷,栩栩如生地展現在我們后代人的面前吧?
在沒有戰亂,國家強盛的年代,辛勞枯燥的田園生活、也可以顯得自在和愜意。
頷聯寫田野景象,白鷺翻飛很美,黃鸝鳴囀很動聽,卻都是田野里很尋常的景象,從前沒有人把它們巧妙地放在對偶句中。
詩人以‘囀黃鸝’對‘飛白鷺’,一個嫩黃,一個雪白,一個是訴諸聽覺的婉轉動聽,一個是訴諸視覺的鼓翼而飛,兩者相映生輝,更加美麗。
后來有一個名為杜甫的詩人,也采用了這兩者意象,寫下了‘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的不朽詩篇,正是受到了王維的這首《積雨》的影響。
鄉下除了田野就是樹林,因為是積雨天氣,水田越發顯得波平如鏡,夏木越發顯得陰濕幽深。
妙就妙在在詩人以‘漠漠’和‘陰陰’兩個疊字來描述。
我知道,很多人這時候都會本能地聯想到‘撒嬌嬌’、‘惡心心’等疊詞,但王維用在這里,是真的不一樣。
‘漠漠’是說廣闊的、迷蒙的、寂靜的,‘陰陰’是說深邃的、幽暗的。
若少了這兩個字,詩意就會缺失掉許多。
兩句之中,有視覺、聽覺、感覺,有畫面美、辭采美、音韻美,不愧是詩人之中最會畫畫的男人!
頷聯還是寫景,卻讓生活的氣息一下變得濃厚起來。
詩人獨處山中,靜心禪修,恬淡寡欲。
朱槿花朝開暮落,古人常常因此想到人生的短暫易逝。露水只有片刻的存在,陽光一曬就消失不見了。這里詩人抒發了對虛幻人生的禪意感悟。
尾聯用了兩個典故,爭席的典故出自《莊子·雜篇·寓言》:楊朱要跟老子學道,路途上旅舍主人迎接他,客人紛紛避席讓座。等他學成歸來,客人們就都不讓座了,跟他爭座位。
故事以此說明楊朱已得自然之道,與人們融洽無間,不拘禮節。
海鷗的典故出自《列子·黃帝》:海上有人與鷗鳥親近,互不猜忌。有一天,父親要他把海鷗捉回家來玩。次日他又到海邊,海鷗就飛在空中不下來了。
王維說,作為一個村野老人,我與當地農夫已經不分彼此,沒有隔閡,海鷗又會因為什么事再對我猜疑呢?
真是超乎塵世之外也!
清代有位寄情山水,混跡漁樵的才子,名叫周珽。他說這首詩全從真景真趣摹寫,靈機秀色,讀之如在鏡中游。
不過,王維的《積雨輞川莊作》雖然在詩文寫作的技藝上,已經登峰造極。
但提及王維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作,還是另一首《山居秋暝》影響力更大,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在一首五言律詩之中,你但凡八句里面能有兩句是千古名句級別,就足以名揚天下,百世流芳。
但王維這首《山居秋暝》,幾乎做到了每一句都堪稱經典,讓人印象深刻。
開闊的山野里下了一場新雨,天氣在雨后的傍晚變得涼快,好一個宜人的秋天。
把秋字放在最后,不僅突出秋天的涼爽,還有終于等來秋涼的歡喜。
頷聯是千古名句,重劍無鋒,大巧若拙。
明月松間照的文字淺白,寫的也是尋常景象,但又有一種給人走進月下松林中的獨特美感。
皓月當空,月色在松林枝葉間的空隙之中傾灑而下,銀光與樹身樹影之間,構成了一幅明暗對比強烈的畫面。
山間的泉水,從石頭上流過,這句看上去也是平平無奇,就是簡單的山林景象。
但詩人就以這看似簡單的詩句,誘使你想到畫面、色彩和聲音。
月下的泉水清冽如酒,清泉下的石頭明晰可辨,泉水激石,泠泠作響。
這是一種何等驚人的匠心,能把月與松、泉與石搭配在一起,栩栩如生,鮮活動人。
由此也可見精于繪畫技藝的王維是多么善于捕捉微妙的視覺和聽覺。
竹林里傳來笑語喧嘩,那是洗衣的女子歸來了,荷葉叢中一陣搖曳擺動,那是打魚的小船過來了。
兩句加起來不過十個字,信手拈來一般就是四個動詞,四個畫面。
按照正常的語序習慣,上句兩個畫面和下句兩個畫面都是倒裝的,但給讀者的感覺卻是遞進關系。
神奇地通過這種高超的寫法,構成連貫的畫面,并以此誘導著每一個讀者的聽覺、視覺和感覺,仿佛一位優秀的語文老師,手把手帶領著學生們走進詩中的世界。
最后寫山水風景之美,明月、清泉、松、竹、蓮,都是純潔、高尚、美好的象征。
這何嘗不是王維心目中的世外桃源啊!
最后使用了《招隱士》里的典故,不過是反向的引用。
《招隱士》是西漢人留下的一篇騷體辭賦,極寫山中隱居的荒涼、艱險、可怕,最后說: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
王維卻反其道而行之,寫盡山中隱居的閑暇,愜意,淳樸,美麗。
然后發出感慨:春天的花草就聽憑它消歇吧!王孫留居在這秋天的山野又有何妨。
這就是王維在詩作一道上的造詣。
一方面他是如此爐火純青,臻于此道,仿佛每一個文字都嘔心瀝血,每一句造句都千錘百煉。
另一方面,他又自然之極,仿佛信手拈來,如魚得水,仿佛每寫一首詩,都是坐禪頓悟一下,就能妙筆生花。
細加推想,這就是所謂的巧奪造化吧!
(https://www.dzxsw.cc/book/80697987/36365874.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