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小说网 - 无弹窗无广告小说在线阅读

大眾小說網 > 唐太宗 > 第261章 李世民敬迎玄奘 唐高僧清談佛理 2

第261章 李世民敬迎玄奘 唐高僧清談佛理 2


  李世民聽言后細細一想,覺得甚有道理,遂點頭道:“法師探幽入微,能識諸教之妙,委實難得。朕細細想來,你所提儒、佛共通之處,非為治國大論,其實多在個人修為上。”

  玄奘暗贊李世民思維如電,遂答道:“陛下所言甚是,其相通之處果然多在個人修持上。貧僧熟讀過《論語》、《道德經》,其與佛經相比,對個人修持所述甚多。”

  李世民又道:“法師提起《論語》,讓朕想起孔子‘述而不作’這句話。孔子與釋迦牟尼也有相通之處嘛,他們生前述而不作,逝后方由弟子將其言論結集。朕又想,他們二人似為同時代之人,他們那時一人在關東駕車游歷列國,收徒三千,成為儒學圣哲;另一人在天竺古國,獨坐菩提樹下四十九天終于覺悟,天下從此有了佛學一脈。朕感嘆良深,他們千余年前創此學說,后人緣何再難以超越呢?”

  人之智慧無窮無盡,然后人緣何再難以達到孔子及釋迦牟尼的高度,亦令人難以索解。

  玄奘繼續剛才的話題:“其實儒、道、釋三家,其內里亦有相通之處呀。”

  李世民頓時來了興趣,那日他與馬周在后山頂上談論此話題,而難識其理,馬周方才舉薦玄奘。

  玄奘道:“如佛、道二家,皆以超俗脫塵為旨,兩晉之時,士大夫崇尚老莊,而佛學可以與道教并興不悖,可為例證。另老子言無為自然,佛祖言空無相,其內涵固有不同,而其語相近。至于二者與儒學相通之處,從大處來說,三家皆為淳正光明之學,皆教人向善修福。陛下貞觀初年,定下‘撫民以靜’之國策,其中‘靜’字,貧僧以為其中含有儒、道、釋三家之旨理,所以效果顯著,取得天下大治。”

  李世民聽到此,忽然失笑道:“法師如此說,過于牽強。朕當時提出‘撫民以靜’,卻與釋、道教義沒有關系。民為邦本,素為儒家治國大義,隋末以來,百姓欲靜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殘而侈務不息,國之衰敝,恒由此起。鑒于此節,又得魏征等人之諫,遂定下安靜之策,與民休息。朕即位之初,那頡利可汗兵臨長安城下,朕忍辱負重與其金帛,其為何者?不過換得時間與民休息而已。朕‘撫民以靜’之策,與漢‘文景之治’時崇尚道家‘無為而治’亦略有不同。其‘無為而治’秉承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之精神,固然有清靜百姓、勸課農桑之作用,然也有藩國凌駕朝廷、匈奴逞強等弊端。朕之撫民以靜,非不為也,實際有為。”

  李世民不愿意別人將貞觀之治歸功于無為而治,忍不住要駁斥幾句。他這樣把貞觀之治歸功于儒家之說,顯然不承認“撫民以靜”與佛、道有任何關聯之處。

  玄奘神態謙和,說道:“陛下所言甚是。儒、道、釋諸派創立之際,其實為思幽探微而設。而經國緯地之術,其內蘊博大,須覓獨到學說。陛下,貧僧記起當初國策中還有一句,即是‘唯重教化’。”

  “不錯,是‘唯重教化’。”

  “陛下,貧僧敢問所教化為何嗎?”二人在一起談論,不知不覺過去了一個多時辰,玄奘漸漸神態自然,不再局促不安。

  “所教化者當然為圣人學問。法師歸國之后應該看到,朕為行教化之舉,諸般措施已成規模。一者,朕統一經學,校定《五經正本》頒行全國,并搜集經籍圖書以‘經、史、子、集’為目編錄,藏于各級內庫;二者,朕大興禮樂,頒行《貞觀新禮》,重訂《大唐雅樂》及《大唐燕樂》,所謂功成而作樂,治成而制禮是也;三者,朕確立三級官學制,遂使學風大盛。朕辦了這些事,以達到示范天下、教化天下的目的。”

  其實李世民還少說了一條,他要達到教化天下的目的,勢必要寬法慎刑,如此方能凸顯教化的作用。

  “陛下四時聽選,使儒林群英沿科舉之路入奉朝廷,此亦為教化之重要渠道。”玄奘也順勢贊了李世民一句。

  玄奘接著問道:“陛下,貧僧聽說國子監學中,每年生徒不過二千人;州、縣學校中,每年生徒亦不過二千人。如此二十年過來,所有生徒不過十萬人。”

  李世民不明玄奘所問何意,點頭稱是。

  “陛下再觀天下僧尼雖不過五萬之眾,然天下信者何止十倍。貧僧如此說,非是貶儒揚佛,僅想說明一點,即是儒學之人,須幼學文字然后循序漸進,方能登堂;至于佛學修持,可以研學經卷,可以拜師而學,亦可以隨眾念誦,其心靈所至,即能學佛。”

  李世民點頭道:“不錯,佛學之法多樣,無論何人,皆可學佛。”

  “陛下設三級官學,而天下學佛之校何止三級!”

  李世民想起武德九年,李淵采納傅奕之議辟佛,竟然引起民怨沸騰,遂嘆道:“佛法由于隋文帝、隋煬帝大力提倡,佛寺遍地,信者眾多,雖經亂離之后,其勢未改,實為百姓所信第一大教。”他又轉問玄奘道:“法師如此說,定要責朕不恤佛法了。”

  “貧僧不敢。”

  李世民見玄奘大兜圈子,知道其有下文,遂不再言聲,靜聽下文。

  “貧僧還想說說佛法教義。‘四諦’之末為‘道諦’,其主要說明達到涅槃彼岸之途徑,即為‘八正道’。所謂‘八正道’,即是佛教要有正見、正思、正悟、正義、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嗯,朕明白這些道理。”

  “至于因果報應、生死輪回之說,無不勸人向善,以修成正覺。此對于那些凡夫俗子,猶樂于接受。”

  李世民臉現迷茫之色,不知道玄奘到底想說些什么。

  “陛下剛才說了儒家與釋道之區別,貧僧始終以為,此三家教義還有相通的地方。孔子有弟子三千,可見其重在育人;釋迦牟尼悟出正覺,其畢生致力于傳道解惑;至于道祖老子,其崇尚清虛,亦為人生至理,育人無限。比較而言,儒家有著治國平天下之情懷,對御國而言頗有助益,然猶不失為育人之學。”

  李世民聽后笑道:“法師兜了一個大圈子,又回到原處。好吧,朕贊同你言,繼續說下去吧。”

  “如今國家制度,國下有十道,道下有諸州,州下有縣,陛下政令至于縣,即可通行全國。陛下實現貞觀之治,實為將‘撫民以靜,唯重教化’之方略推行至各個縣衙;反過來說,各縣秉承此方略,在境內推行租庸調法及均田法,與民安靜,勸課農桑,由此才有了貞觀之治。”

  “是呀,此為很明白的道理啊。”

  “陛下,貧僧想說的是,國家依地域由州縣組成,然再深細究,國家其實由千千萬萬個臣民組成。若每個人心中向善,摒棄惡意,則天下和諧,即成為大同天下。若用佛家的言語說,人人獲得無上正覺,則可達到涅槃彼岸。”

  李世民何等聰明,玄奘說到這里,他馬上明白了玄奘的心思。

  世間由千千萬萬個人組成,他們際遇不一,環境不同,如此就形成了不同的心思。人們心思不一,其藏于心中,外人難辨其心。有句話叫做“言為心聲”,其實人們所出之言并不能表達心意,甚至言不由衷。周厲王為了防止臣民說不利于自己之言,下令斬殺妄言之人。其大臣勸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那么防人之心呢?簡直毫無辦法。

  李世民此時想到,自己從貞觀之初推行清明政治,朝中大臣懾于此勢皆行光明之舉,如封德彝如此奸人,也只好盡斂惡行而做有益之事,然其內心所想呢?其內心的齷齪之思,任誰也難將其驅走。

  玄奘剛才所言,并無門戶之見。他雖為釋家高僧,卻對儒、道之學說并不排斥,并建言李世民行教化之策,可以使儒、道、釋之學說并舉。他認為不論采用何種形式,只要將此三家教義深入人心,則人人就有了向善之心。再推而廣之,人人有了向善之心,則家庭可以和諧,人際間交往相對簡單,整個社會成為一個相對透明及相對整齊的大家庭。同樣,有了此氛圍,國家再推行任何政令,也相對通暢。

  李世民思索了很長時間,其間又想起那日晚上在山頂與馬周的談話,覺得一個難題被玄奘用很淺顯的話給解開了,心里不免對玄奘又多了一層好感,遂抬頭說道:“朕觀佛理,覺得凡人若想修為佛陀,實為艱難。法師自幼學佛,又西行十九年,贏得天竺佛國之推崇,朕以為法師已修為佛陀。”

  玄奘答道:“目前佛界之中,唯釋迦牟尼修得自覺,覺他和覺行圓滿,為最高果位。貧僧至今尚未修成一項,難望佛陀之項背。有一日之長者,無非入佛國取回一些經書,以傳佛音而已。”

  “若如法師所言,佛陀如此難修,何以信者日眾?”

  “佛學三藏經典雖浩繁,其無非說兩個道理:一者轉迷開悟,二者離苦得樂。凡人若取之一點,即能終生受益,所以信者日眾。”

  李世民又捧起《瑜伽師地論》,翻了數頁道:“嗯,法師此來可多住些日子,朕近日也要讀些佛經,若有疑難之處,可就近請教。對了,夏日時京中炎熱,對譯經頗為不利。朕讓人在此宮中辟出譯經堂,你將佛經搬來,夏日時可在此譯經。”

  玄奘見李世民如此關心自己,心中感激,急忙道謝。

  兩人談話,時辰不覺飛速逝去。此時,已近午時,窗外飄著的細雨,不知什么時候已經停了。

  李世民還在思索玄奘的話,覺得很有道理,說道:“法師說要教化每個人心,此前無人向朕說起,這倒是一個好主意,朕不妨一試。不過,任何事不能太過,皆須有度,否則于國家不利。”李世民畢竟為一君主,其任何時候都不忘國事。

  這時,太監來提醒,說該是進午膳的時候了。李世民起身牽著玄奘之手,前去共進午膳。

  此后數日,李世民與玄奘一起談論。李世民此前對佛學所知不多,現在遇到一位佛學曠世高僧,他深深贊嘆玄奘的高風亮節,對其洞徹佛法的學問功底深為傾倒。

  玄奘深知若皇帝傾向佛法,則對佛法的傳播是極大的福音。他們談話的間隙,玄奘試著請求道:“陛下,貧僧攜回經卷甚多,待刊行之時,能否請陛下為之作序?”

  李世民聞言一愣,繼而連連搖手道:“不可。朕學淺心拙,在物猶迷,況且佛教幽微,豈能仰測?朕在法師面前,實在不敢貿然作序。”李世民說此話并非推托,其未曾研讀過佛教經典,確實不敢作序。

  李世民看到玄奘沒有應聲,深怕涼了其心,遂又接著道:“不過待法師將《大唐西域記》撰寫畢,朕勉為其難,可以試為作序。”

  玄奘的本意想讓李世民為佛經作序,此為弘揚佛法的壯舉。他又心想此次未求成,今后慢慢再求,亦不為遲,遂先道謝。

  這幾日,李世民深為玄奘的人品、風采、學問所動容,大有相見恨晚之感。李世民一生力倡文治,凡海內宿儒名士多在羅致之列。他現在重視玄奘,非為其西游佛國取得聲譽,非為其精通釋典得通大道,實將其看成一位博學之大家。想到這里,李世民感嘆道:“朕與法師相逢恨晚,我們若能早些相識,朕定會廣興佛事了。”

  玄奘道:“陛下現在待貧僧如此恩情,即為佛門之福。”

  李世民又一轉念,問道:“朕有一事相求,不知法師能允否?”

  “請陛下垂詢。”

  “如今朝中大臣多為儒學之人,蕭瑀雖號為佛界領袖,其對佛旨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法師若不嫌朝務繁瑣,請到朝中任中書令如何?”

  按例,中書令應由二人擔任,自從岑文本逝后,中書令現在僅有馬周一人。由于中書省事務甚多,李世民早就想再選一人任中書令,以分馬周之勞。

  玄奘一驚,他知道中書令為宰相職,自己為一名釋門之人,從未入朝為官,不料李世民竟然讓自己擔任如此重要的職位。

  李世民熱切的雙眼緊盯著玄奘,正期待著他的回答。


  (https://www.dzxsw.cc/book/152413/7878283.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