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地標磨基山(20)
宜昌地標磨基山(20)
自從夷陵長江大橋通車后,從中心城區的北山坡乘27、28路公交車僅一站就到了磨基山門口;如今雖然沒有了輪渡,可是在大南門乘水上快艇只需幾分鐘就可以抵達磨基山腳;其實從大公橋上橋,優哉游哉的步行過橋也就不到一公里,既看了江景,又鍛煉了身體,只要不是雨天,只要不趕急,何樂而不為呢?
江南的磨基山與江北的宜昌城區隔江相望,雖然不高但足以俯瞰全城,雖然不遠但可以使人親近,不僅是宜昌的天然地標,也是一個可以登高望遠的天然觀景臺。山腳的那個觀景平臺雖然寬敞,可畢竟視野不夠開闊,只有登上山頂,站在最上面眺望宜昌中心城區,可以看見近處的國際大酒店、御江一品、金江銀座,向上游望,還有長江瑞景、電力鐘樓、強華大廈和濱江一號;向下游望,萬達廣場、江臨天下的建筑群才可以盡收眼底。
因為臨近長江,早晚溫差大,春秋之時經常會從江面上升騰起一些絲絲縷縷的薄霧,有時候太陽升起的時候就會散去,有時候不知不覺薄霧會變成濃霧,就把天地之間全變成了海市唇樓。那樣的話,站在磨基山上,江北的街景就變得模模糊糊,城郭的身影就變得隱隱約約;濃霧中也看不見江面,卻聽得見大輪船莊嚴的汽笛聲,也聽得見小漁劃噗噗的輪機聲,還有些白霧隨著水汽在江面上繚繞,就會叫人恍如仙境。
霧中傳來了鐘樓的報時聲,就有了些江風將霧氣一點點、一層層的拂去,不經意之間,就慢慢看見了太陽的光芒,整個夢幻般的江景為之一變。那座藍色橋身的夷陵長江大橋的尖塔和斜拉索就很有氣魄的顯露出來,沿江大道上行駛的車流和濱江公園里休閑的人群也和諧的清晰可見;看得見長江一路迤邐而來,江中船舶往來穿梭,就將那條經過三峽大壩和葛洲壩多次沉淀而變得清澈的江水劃出長長的波痕,在陽光的輝映下,有了些金蛇狂舞的感覺。
隨著生活的改善,也隨著養生意識的加強,更隨著老齡化社會的來臨,現在即便不是周末和周日,每天清晨到磨基山爬山的人群都是摩肩接踵,熱鬧非凡。張家灣(磨基山東部山腳)的景致經過修建改造就有了曲折小道、紅花綠葉,遠遠看去層次分明,色澤艷麗,像圖畫似的。尤其是入口處那些大片的草坪,也就是宜昌周邊很普通的小草,但不僅適合生長,而且抗旱、耐陰,還耐水濕,更重要的一點是它耐踐踏,不是像國內絕大多數廣場那樣引進的外國草種,雖然四季常青,可只能遠觀,而不可褻玩。其實,那就是典型的表面文章,本來就應該四季分明,矯情的弄成只有一種顏色,豈不是少了許多大自然變幻的美麗?
筆者最近去爬磨基山的時候還在正月時節,既不是陽春三月,山花爛漫,也不是金秋十月,落葉片片,只是山坡上有些樹木開始綻放新芽,桃李枝頭乍現蓓蕾。沿著上山的石板路一路走去,懸崖邊的小草正在悄悄出土,坡地上的樹木正在春風中泛綠,樹林深處的地上依然滿是落葉,還間雜著有些早就干枯的樹果,有江風拂過,就有些沙沙作響;其間的樹木有的亭亭如華蓋,有的就僅僅是些歪脖子樹,站在半山亭歇息的時候放眼掃視,頗有些原始叢林的感覺。
據說,在磨基山改造的問題上兩方意見相左,一方認為坡地上的雜樹林應該砍去重栽,以便形成系列;而另一方則認為不如隨其自然,少一些人工痕跡,才是天然無雕琢之根本。謝天謝地的就是,爭論的結果雙方都認為,即便是現在時髦的改造升級,也必須保持磨基山臨江正面的原始風貌,維護金字塔山體的自然輪廓線,鑒于磨基山旅游綜合體已經破壞了這座山的山體周邊的天際線,影響了視野的純凈度,于是亡羊補牢,就此停止了計劃中的山頂懸挑平臺、門戶棧道、上山纜車和沿江親水步道等項目的建設,無疑是件好事。
千萬年來,磨基山就一直聳立在城區的江南,用它那令人生畏的獨眼見證了宜昌的滄桑巨變:看見過那片土地是如何由一個古渡、江灘、漁村變成一座有著高高城墻和規范街巷的古城、再進化到現代化特大城市的歷史巨變;也見證了1840年墨池書院朗朗的讀書聲,1876年宜昌的開埠;見證了1909年川漢鐵路的修建,1938年日本飛機對宜昌的首次轟炸;磨基山當然記得葛洲壩工程的盛大開工儀式,濱江公園和沿江大道熱火朝天的建設場面;也記得伴隨著一橋飛架南北的壯舉,中心城區就有了那么多塔樓的崛起……磨基山記得這么多年來的歷史滄桑,更記得在這漫長的歷史光影中走過的那形形色色、林林種種的宜昌人。
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青山不老,綠水長流,磨基山永遠都會這樣巋然不動,站在城區的對面,靜靜地看著這條大江的潮起潮落,這座城市的悲歡離合。
(https://www.dzxsw.cc/book/79721358/31306390.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