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小说网 - 无弹窗无广告小说在线阅读

大眾小說網 > 印象宜昌 > 強華里的市井煙火2.

強華里的市井煙火2.


強華里的市井煙火2。

        關于煙火,現代人常認為是煙花炮竹燃放時那種璀璨的場景,也就是把焰火等同于煙火。所以快樂男聲陳翔會唱:“你就像煙火的美麗,那么美麗,輕劃過無人的天際。曾經交換過的秘密,緊緊埋藏在心底。”馬來西亞的光良也會唱:“是否還記得一起看煙火,我在你眼里看到閃爍。冷冽的寒風把你吹向我,抱你在我懷中沒想太多。”所以臺灣的吳奇隆會唱:“夜空那幕煙火,映在我的心底,是無窮無盡的永久。”生在韓國的姜育恒也會唱:“總是在離別以后才想再回頭,不管重新等待多寂寞。夜空那幕煙火映在我的心底,是無窮無盡的永久。”

        其實,煙火就是炊煙。借指人家生火做飯時而燃起的煙火。就是唐代詩人劉禹錫所說的那種意境:“山上層層桃李花,云間煙火是人家。”就是白居易所描繪的那樣:“不厭東南望,江樓對海門。風濤生有信,天水合無痕。鹢帶云帆動,鷗和雪翻浪。魚鹽聚為市,煙火起成村。”杜牧說的是:“臘雪一尺厚,云凍寒頑癡。孤城大澤畔,人疏煙火微。”王維寫的是:“寂寞掩柴扉,蒼茫對落暉。鶴巢松樹遍,人訪蓽門稀。綠竹含新粉,紅蓮落故衣。渡頭煙火起,處處采菱歸。”不過寫煙火,還得是才能寫出的那么大氣磅礴、詩情畫意:“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宜昌的本土文化早就被研究歷史的前輩定位于碼頭文化,這是基于舊時的宜昌城內多半人都是靠著長江航運的碼頭搬運和裝卸吃飯的,這也直接導致了宜昌文化的起點就不是高雅的陽春白雪,而是傾向于普通市民的下里巴人的市井文化范疇。宜昌本土的煙火不太明顯,主要源于這座城市的人家不是來自“湖廣填四川”,就是川江上的船家,不是來自南下的晉察冀魯豫,就是支援三線建設的江浙滬皖,即便是原住民,也早就被打上了巴人的烙印。

        而從清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宜昌被辟為通商口岸后,那些登陸的洋人就在紅星路、濱江路(現在沿江大道一馬路到二馬路之間的路段)和強華里一帶修建了領事府、開辦了普濟醫院、建起了教堂、洋行等建筑,也在福綏路一帶建起了住宅區。于是就可以從福綏路上的上世紀二十年代,厚康錢莊的老板朱鑒卿建起的那棟四層西式建筑想象那些洋商、水兵云集的西餐館的繁華;就可以借著紅星路上那些法國梧桐搖曳的枝葉中想象那些傳教士帶來的西洋文化;就可以從深藏于強華里支巷中那些經歷百年風云、早就變得斑駁破舊的西洋建筑上想象舊時的輝煌。

        由原來的一馬路、福綏路、通惠路(現在的解放路)、三馬路與濱江路合圍的范圍里組成的新的商埠區和住宅區,不僅僅是外國人“不是租界的租界”,也逐漸成為地方官員、洋行買辦、本地富戶、川江領江和士紳大亨們的聚集之地,用現代語言表達,就是高檔小區。西方文化就有了與宜昌古城的傳統文化相撞擊、相對抗,最終獲得包容與協調的混合型文化。而宜昌的煙火,也因為南來北往的食客舌尖上味道的需求、古今中外飲食文化的有機結合,由此形成了宜昌新的市井煙火。


  (https://www.dzxsw.cc/book/79721358/31306349.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