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趕堆子(5)
清明節趕堆子(5)
為了寫這篇關于宜昌習俗的拙作,筆者翻閱了大量關于喪葬的史料,卻依然沒能摸清宜昌墓地的歷史變遷,只能是根據史料中的零星記載窺得一二。
黃柏河(注:原名長江溪)自北向南有一道山丘,北端高處地名叫營盤崗,南端低下長江溪邊稱朱家嘴,《東湖縣志》將這里稱為前后坪,后來在葛洲壩工程期間,因為此處是330工程局第二澆筑分局所在處,俗稱“澆二”。在現在天翻地覆的城市建設中,被定位于高檔大氣的平湖半島。
據記載,朱家嘴附近的譚家包、朱家包、胡家崗、袁家灣以及營盤崗上,分布著數以百計的漢墓群,其中還有少數戰國、六朝的墓葬。上世紀七十年代,葛洲壩工程期間,考古部門曾在這里進行過搶救性發掘,出土過數千件陶器、銅器、鐵器、玉器、瓷器、骨器,證明兩千多年前,這里就是宜昌最早的墓地。
宜昌清朝時曾有座“社稷壇”。據《宜昌縣志》記載:“社稷壇在縣城(注:宜昌老城區)北門外一里小河(注:現在的三江航道)邊,創立無考。雍正間知州何廣廷復修,乾隆間佟世虎建碑。”位置就在現在的西陵二路與沿江大道交匯處。據說辛亥革命前后,宜昌刑場在教場壩(注:現在的科技高中校址)。被判死刑的人押到社稷壇口,會給他酒肉吃,接著便綁縛刑場行刑。這也就是上面這張教軍場的照片上一片墳包的緣故。這片墓地消失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宜昌工業初創時期。
宜昌老話說:“鐵路壩,鬼打架;寶塔河,鬼打鑼;通惠路,鬼擋路;烏龜碑,鬼點燈;樵湖嶺,鬼吊頸;東山寺,鬼寫字;伍家崗,鬼算賬。”宜昌老城與東山之間,沿舊時的東湖綿延著一條起伏的山梁,其間有四座土丘,分別被稱為石子嶺、樵湖嶺、珍珠嶺、桃花嶺,原來都是明清朝代的墓地。最早消失的是因為當時作為宜昌人建橋鋪路和修建房屋時的采石場而不復存在的石子嶺;最后消失的是樵湖嶺上的墓地,直到1971年萬里長江第一壩的開工才沒有了蹤影。
《東湖縣志》記載:“東關(注:東門口)外,距城里許大路(注:現在的西陵一路)傍”,珍珠嶺下,即現在的珍珠路與肖家巷交匯處有一座建于清咸豐七年(1857年)、毀于1969年市政公司修建職工宿舍的八方棱角、上下三層的石塔,俗稱“白骨塔”。
因為清末的宜昌“因戶口日增,芻蕘(注:柴草)不足以供,率燒煤以佐其乏。”而“煤須合土”,于是“附郭(注:城郊)荒塋任鋤輕毀,時有骨骸雜其中,見者憫之”,所以,“善緣堂”就發起修建了白骨塔,“見方增(注:同征)募,置業收租,充雇夫撿拾之費。”這樣看來,到清末川漢鐵路建設期間,珍珠嶺的墳場就被毀掉了。
筆者有一篇《兒童公園的前世今生》中寫道:民國十年(1921年)左右,珍珠嶺上有松柏堂路和林園路可以通往樵湖嶺,其中林園路(位于現在的兒童公園南大門至溜冰場前)邊有楊大林的同鄉花園和秦姓的塾川花園。都是前園種花賣花,后園代人寄柩。所謂寄柩,就是用木凳把那些人死了還未選好墳地和擇好殯期的、等著外地的親朋好友前來奔喪的,或者是外鄉人等待運回老家的那些已盛尸體的棺木用沙和磚暫時擱起來;也就是“因期未就,停柩中堂”的說法。
而在珍珠嶺下原培心路邊、現在的云集路與隆康路正對面,也就是原宜昌衛校、現在三峽學院附屬醫院這里有一條小路叫培心后路,居住的都是黃陂來宜做豆腐、霉豆腐(注:腐乳)的窮家小戶,而培心后路邊、現在兒童公園里的那片坡地原來的地名叫“白骨坡”,就是黃陂人的墳地。而不遠處桃花嶺上的墳場則毀于清光緒二年(1876年)宜昌開埠,各國駐宜機構紛紛在嶺上大興土木之后。
而大南門外沿江的那一望無際的低矮墳墓也應該是在民國三年(1914年)以后,新成立的宜昌商埠局對那一片進行重新規劃、鋪設道路、建造房屋的過程中逐漸消失的。
(https://www.dzxsw.cc/book/79721358/31306331.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