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趕堆子(7)
清明節趕堆子(7)
有人總結的簡略:“人生就是一個接一個節日的過:走過兒童節,迎來青年節,過上幾個光棍節,再過情人節,終于迎來父親節;含淚感恩節,登高重陽節,折騰幾十年,得個紀念碑,年年清明節!”所以,清明節祭祖自然就得準備祭品,除了香燭,還得有吃的菜肴、抽的香煙、用的紙錢,這也是規矩。
上墳掃墓的時候在墳頭吃東西的習慣由來已久,古人就是如此。西漢戴圣所編的《禮記雜記》中就記載了這樣一番對話:“或問于曾子曰:”夫既遣而包其余。猶既食而裹其余與?君子既食,則裹其余乎?”曾子曰:”吾子不見大饗乎?夫大饗,既饗,卷三牲之俎歸于賓館。父母而賓客之,所以為哀也。子不見大饗乎?””
翻譯成白話文應該是:有人問孔子的高足曾子:“你帶著供品來祭奠祖宗,怎么祭奠完了自己大吃起來?吃不完怎么還打包?你這不是故意跟祖宗過不去嗎?”曾子大大方方的回答說:“你沒見過國君宴請外賓嗎?宴席結束了,國君必定把沒有吃完的大菜送到外賓的下榻之處,讓他們繼續享用。我把供品打包帶走,就等于把自己當成了外賓,把祖宗當成了國君,這是在表明陰陽相隔比兩國的距離還要遙遠,并以此寄托自己的哀思啊!”
宜昌人對“天地君親師”懷有尊崇感,也知道每年的清明節一定要為祖先祭奠,而那些掃墳、點香、插青、燒紙、磕頭的程序一個也不能少。這不僅是因為宜昌自古以來民間流行講究禮儀的風氣和習俗,也因為相信宜昌俗話里所說的:“人都是要老的,”所以,“要做給后人看的”。同時更愿意通過呼朋喚友、接納任何人“趕堆子”這樣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熱情好客和慷慨大方。
再說,從古至今,宜昌人每逢清明時節除了祭祖,也是一個盛大的春游活動。除了準備清明吊、香燭、紙錢、祭品和鞭炮,還得準備煙酒糖茶、鹵菜、涼面、水果,包括撲克牌,一個也不能少。而“偶遇”為主的“趕堆子”,就把祭奠先人和全家一起出游結合在一起,也把一個“路上行人欲斷魂”的哀思氛圍變成了一個很歡快、很悠閑的自助餐形式。
又說一件奇聞給各位看官分享:到了宋元朝代,宮廷中卻是把祭祀升級到令人大跌眼鏡的地步。據宋元之際馬端臨所撰《文獻通考》記載:“祝史奉牲首升自南陛,置于戶內柴上。東西執炬者以火燎柴,升煙燔牲首訖。禮直官引太常禮儀院使祝史捧盤血,詣坎位瘞之。”也就是說,當時的人一邊舉行莊重的祭祀,一邊把“三牲之首”(豬頭、羊頭和牛頭)統統烤熟,儀式結束后直接切開,分給大家飲用。
由此可以看出,寒食清明的祭奠儀式雖然應該是很莊重、充滿懷念和追思的,卻被某些朝代的某些人扭曲得不成樣子,試想一下:一邊是虔誠讀經聲聲,一邊是烤肉香飄陣陣,似乎有些褻瀆,也有些不敢相信。不過現在上墳結束之后,大家都跑到農家樂里吃熱菜熱飯、喝酒唱歌打麻將,是不是也有些舊景重現?
(https://www.dzxsw.cc/book/79721358/31306329.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