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中書街(89)
回眸中書街(89)
八十九、大修城池
南陽城區古為宛城,據史料記載,早在戰國時期,南陽作為天下名郡,城墻已修筑得十分雄偉壯觀;到漢時,南陽的古城墻既大且長。特別是東漢,南陽號稱南都,城墻建設和規模在全國更是屈指可數。據文史專家考證,那時的古城墻南到現在的中州商場北角,北到原飛機廠中心跑道,南北長約5公里;北起現在的防爆電機廠東南角,南到白河邊,東西長約3公里。而現在的漢代宛城遺址,則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漢末曹仁屠宛城,南陽宛城遭到嚴重破壞;隋唐時期,郡治移穰,古城因此大幅縮小。元代改南陽為府治,雖對古城墻進行重建,但規模遠不及以前。明洪武年間,南陽衛指揮郭云重修南陽城時,改“版筑”(用木板拍打過)的土城為磚石城墻。據史書記載,磚城建成后,城周六里二十七步,高寬各二丈二尺,濠深二丈二尺,闊四丈四尺,引梅溪河水注入,環城一周。城門之外筑有月城,上建角樓和崗亭。
明崇禎初年,封藩于南陽的唐王朱聿鍵也曾經主持重修過南陽城,明末時毀于戰火;到了大清帝國,清順治、康熙、乾隆年間,又屢有修筑,可惜由于年久失修及諸多原因,到顧嘉衡任南陽知府的時候,南陽城有些地段已經殘破不全,有些城墻也早已經破爛不堪。那些大大的城門也早就腐朽破爛,完全是一座不設防的城市。不說是強敵來攻,就是伏牛山下來的土匪,如果喝多了酒一時興起,也可以輕松帶著人馬大搖大擺的走進南陽城。
在隨后的一段時間里,顧嘉衡全身心地投入到修復南陽城墻的工作中。據史料記載:“清咸豐年間,南陽知府顧嘉蘅大修城池,疏浚城河,遍載桃柳,城高二丈。”他采取強征工匠和勞力的方式,調動上千的人馬不僅將早已坍塌的城墻段重新恢復,將破損的墻磚全部更換一新,而且還在城墻之中,用碾子將那些填充的城土夯實;不僅將淤塞的護城河加寬加深,還將城外的一些民房統統拆毀,以防進攻者有機可乘。
新的南陽城建成后雄偉堅固,那道磚石城墻,高寬各二丈二尺,城壕深也是二丈二尺,墻腳闊四丈四尺,上面不僅可以調兵遣將,也可以行駛大車,便于軍需品的運輸。南陽城根據方位有四座城門,東門名延曦,南門名淯陽,西門名永安,北門名博望,如今還能從保存下來的顧嘉衡重修時留下的城門匾額的石刻上領略到當時知府大人書法的風采。
據當年采訪見證人回憶,南陽四座城門中,東門的城樓為兩層木結構建筑,巍峨高聳。明清時代的一般城門樓都只是一層,只有皇城的城門樓才允許有兩層,可是當時恐怕乾隆下江南視察會從南陽路過,未雨綢繆,所以東城門特許修建雙層車門樓。后來乾隆皇帝走大運河乘舟南下,改變了路線。南陽就白白落了一座如此高規格的城門樓。
南陽發現的多處漢代冶鐵遺址表明,早在漢代,南陽的冶煉技術就十分活躍,已經不僅能制作犁鏵、鍤、鏟、錛、斧、鑿、鉤、權、錐、刀、錘、鼎、熨斗、劍、鐵條等各種鐵器,還能進行球墨鑄鐵工藝,這說明當時南陽的冶鐵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當時的南陽是官吏、商賈云集之地,宛城既是交通要道,又是當時最繁華都市之一,加上冶鐵業十分發達,自然而然地就會成為外銷鐵器最多的郡。
顧嘉衡對于南陽防御的重視不僅僅是“高筑墻,廣積糧”,而是充分利用南陽到了明清時期,冶煉技術日趨成熟的優勢,為守城趕制了一批大鐵炮。晚清時期正是冷兵器向火器過渡的階段,為此,顧嘉蘅在城墻上修筑炮臺三十處,并征召當地的能工巧匠鑄炮。從現存的那門如今陳列在南陽府衙大門前的鐵炮看來,約重兩噸,由生鐵鑄成。從形制上看,是滑膛火炮,發射鉛彈或鐵彈。用火繩點火,前有準星,中部或尾部有門拱供射擊瞄準。
在近150年前,這可是威力無比的重武器。
(https://www.dzxsw.cc/book/79721358/31306264.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