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宗教面面觀(24)
宜昌宗教面面觀(24)
二十四、宜昌的天主教(中)
先是鄂西教區、后改為宜昌教區的中心主教座堂就設在宜昌,最高職權的是主教。從1876年到1950年,先后有過六任主教,全都是外國人。有趣的是,除了第二任的祁棟梁(1889-1899年在任)因病回國以外;第一任的董文芳(1876-1888年在任)、第四任的楊睦多(1905-1922年)和第六任的顧學德(1930-1950年在任)都是病故在自己的任上;而第三任的德希圣(1900-1904在任)和第五任的鄧炳文(1923-1929年在任)都是被殺的。
天主教自從傳入宜昌以后,先后有英、法、德、比利時、加拿大等多個國家的傳教士來宜昌建教堂,發展信徒,后被羅馬教廷劃歸比利時教會的勢力范圍。宜昌教區下設五個總鐸區,地點分別是:宜昌二馬路、巴東細沙河、長陽擔子山、荊州南門、荊門十里鋪。根據抗戰勝利后的統計,總鐸區下面住有本堂神父的共有20處,其中宜昌城區有二馬路和天官橋(大公橋街附近)兩處。
宜昌教區出版的《天主教年鑒》統計,從1870年到1938年的68年中,宜昌有天主教傳教士45人,修女110人。據道光皇帝發出解除禁教令的1846年統計,湖北天主教宜昌府堂口有信徒1070人,整個宜昌地區共有2288人。
據宜昌淪陷前的1938年統計,宜昌的中國籍的傳教士5人,外國籍的35人,大修生9人,小修生66人;中國修女65人,外國修女29人;教友17790人,望教者(指的是沒有領受過圣洗,正在學習信仰的人們,他們還不屬于真正的天主教徒,但是卻已經了解或進入了信仰的領域內)有2000人;而到了宜昌解放前的1948年的統計,宜昌的中國籍的傳教士增加到15人,外國籍的37人;大修生16人,小修生38人;中國修女78人,外國修女24人;教友卻減少到15500人,望教者也只有1000人了。不知道是因為時局動蕩,還是因為那些神職人員沒有認真工作。
在宜昌教區天主教的教會有三種,第一種是方濟各第一會。這個會是意大利圣方濟各所創立的,“專以榮主救靈為宗旨,以修德立功為己任,以看破紅塵、拋棄私有為準則。”在我國山東、山西、湖北、湖南等省的外國傳教士,大多都是屬于這個會的,而宜昌的天主教大多屬于這個會的。“該會的經濟來源,大多由海外募化而來,也還有中外教友的彌撒獻儀和自由捐助此外比利時國王也給了很大一筆經費!
第二種是瑪利亞方濟各傳教會(白衣修女會)。這個會是法國苦難瑪利亞修女創辦的:“修女均發有終身三原,即神貧、貞潔、聽命!1889年來宜,住在二馬路一棟老房子里,1891年“宜昌教案”教堂被毀后,才在濱江路與強華里轉彎處重建新舍,1901年圣母堂(中心醫院附近)落成后遷到此地,并在此建立了該會在中國的第二修女院,招收了一批女青年教友入院就學。該會的工作是管理孤兒院,管理醫院診所,在教會的學校擔任教學。經濟來源一是國外的捐助,二是修女進會時繳納的入會基金,三是刺繡收入,四是教會間的調劑,五是教區的補助。
宜昌教會的經濟來源除了羅馬教廷傳信部的撥款和外國捐款、幾次“教案”的賠款,中外教友“彌撒獻儀”,就是土地和房產收入。教區的房產基本上集中在宜昌城區,田產主要集中在江陵和荊門以及周邊各縣。宜昌市的土地在抗戰爆發時就已經全部變賣,而解放后,根據政府的規定,土地都收歸國有,“教會的房產開始仍由教會收租,直到1956年,教會才申請政府托管;改革開放以后,那是又一次的物歸原主。
(https://www.dzxsw.cc/book/79721358/31306150.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