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月摸秋一
賞月摸秋一
我國現存的四大民間節日為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和中秋節,而農歷八月十五日如今被視為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雖然中秋在唐初就已成為我國的一項較為流行的民俗活動,也有了“八月十五中秋節”(《唐書·太宗記》)的記載,可日本和尚圓仁在《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二說的很清楚:“(八月)十五日,寺家設餺飩餅食等,作八月十五之節;斯節諸國未有,唯新羅(韓國)獨有此節。”
有證據表明,中秋節盛行并正式成為我們的國家法定假日始于北宋。至明清時,已與元旦(春節)齊名。其眾所周知并被大家承認的起源和“春祈”一樣,“秋報”也是為了拜謝土地神的庇護。京城現存的日壇和月壇就是干這事所用的場所。《禮記》記載十分規范:“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就是說,春天祭日在白天;中秋祭月是在晚上,也就有了后來的“拜月”之說。
紀連海老師很詼諧的把我國古代四大美人與傳說中月宮中的嫦娥聯系在一起:唐玄宗先是在道士的輔助下帶著楊貴妃游月宮,寫下著名的《霓裳羽衣曲》。不想喜劇不久變成悲劇,安祿山叛唐,唐朝的皇帝帶著逃難的隊伍走到馬嵬驛(現在的陜西興平縣馬嵬坡),護駕的衛軍殺死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又逼著唐玄宗處死楊貴妃,否則六路兵馬,人去鎧甲馬卸鞍,絕不護駕。唐玄宗只得賜楊貴妃三尺白綾自縊。
說到王昭君,杜甫寫的是:“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李白寫的是:“漢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關道,天涯去不歸。漢月還從東海出,明妃西嫁無來日。燕支長寒雪作花,娥眉憔悴沒胡沙。生乏黃金枉畫圖,死留青冢使人嗟。”詩圣和詩仙都把王昭君和一輪明月聯系在一起了。
為了幫越王勾踐虎口脫險,受大夫范蠡的派遣,西施潛伏在吳王夫差身邊,憑著姿色,一會兒要修館娃宮,一會兒要改勾踐洞,一會兒要挖玩月池,把夫差忙得團圓轉,因為寵愛,也因為得意忘形,就把勾踐給放過了,西施也就很好的完成了上級下達的任務;而那個“行時風擺楊柳,靜時文雅有余”的貂蟬拜月的故事流傳甚廣、眾所周知,單憑一己之力,送呂布于秋波,報董卓于嫵媚,把二人撩撥得神魂顛倒。于是就有了越來越多的女子學著她在月圓之夜于月下焚香禱告上天。
不過,東施效顰中,八月十五晚上拜月拜得最成功的無疑就是齊國那個長相超難看的無鹽女鐘離春。宋代金盈之的《新編醉翁談錄》記載:“俗傳齊國無鹽女,天下之至丑,因幼年拜月,后以德,選入宮,帝未寵幸,上因賞月見之,姿色異常,帝愛寵之,因立為后。乃知女子拜月有自來矣。”
看見沒有?被譽為“沉雁”的大美女王昭君沒有銀兩賄賂畫工毛延壽,就被打發到大漠里去了;而被說成“天下之至丑”的無鹽女因為八月十五拜月,被喝的有七八分酒意的皇帝看成“姿色異常”而得到寵幸,后來居然還當上了皇后。成功的秘訣就是她從幼年起就虔誠拜月,所以說,女人想要脫穎而出,不拜月,能行嗎?
(https://www.dzxsw.cc/book/79721358/31306087.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