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月mo秋二
賞月mo秋二
中秋節這個傳統佳節的由來無論有多少說法,其本質都來自于國人對月亮的原。始崇拜。既然是崇拜,就自然會有拜祭;既然是拜祭,就會有儀式感;既然有儀式感,就會擺上香案,放上女人愛吃的蜜食鮮果,一邊遙祭在月宮里的嫦娥(后來又加上”兔兒爺”),一邊向月神祈求吉祥平安,找一個好歸宿。就和當時的童謠所說的那樣:”中秋夜,亮光光,家家戶戶賞月忙。擺果餅,燒線香,大家一起拜月亮。”
既然是拜月,就得在室外擺臺設供,對天祭拜。除了燒香,供案上陳放的果蔬食品大多有特定的象征意義:比如芋頭有”相遇”之意、蓮藕有夫君”相憐”所愿、石榴自然是”多子”之求、毛豆可以用來喂玉。兔,花生、紅棗自是”兒孫滿堂”的喜慶。宋代金盈之的《新編醉翁談錄》記述了當時京。城的拜月之俗:”傾城人家,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服飾之,登樓或于庭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男則愿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愿貌似常娥,員如皓月。”
吳自牧的《夢梁錄》記述南宋杭州中秋賞月的景況是:”此際金風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王孫分。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圓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窶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此夜天街賣買,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曉不絕。”
而到了清代,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是這樣描寫大觀園中秋拜月場景的:”當下園子正門俱已大開,掛著羊角燈。嘉蔭堂月臺上,焚著斗香,秉著燭,陳設著瓜果月餅等物。邢夫人等皆在里面久候。真是月明燈彩,人氣香煙,晶艷氤氳,不可名狀。地下鋪著拜氈錦褥,賈母盥手上香拜畢,于是大家皆拜過……廳前平臺上列下桌椅,又用一架大圍屏隔作兩間,凡桌椅形式皆是圓的,特取團圓之意……這里眾人賞了一回桂花,又入席換暖酒來……”
注意,到清代,月餅就正式登堂入室了。清代俗諺有:”八月十五月兒圓,西瓜月餅供神前。”其實月餅的制作在明代后期已經很成。熟、很考究,價。格也不便宜。據《宛署雜記》第17卷記載:”市肆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百錢者”。劉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而在南方,則已經形成”中秋食月餅,夜則設以祭月,亦取人月雙圓之意耳”的習俗。
不過zui開始月餅不是現在一人一個的小個,清代zui先出現的是特制的祭月月餅,《燕京歲時記》稱:”至供月月餅到處皆有,大者尺余,上繪月宮蟾兔之形。”那些滿清的皇親貴。族,會在自家后院內向東放一架屏風,屏風兩側擱置雞冠花、毛豆、芋頭、花生、蘿卜、鮮藕等物,屏風前設一張八仙桌,上置一個特大的月餅,四周綴滿糕點和瓜果。
待到祭月完畢后,則按家中人口將那個特大的月餅切作若gan塊,每人象征xing地嘗一口,名曰”吃團圓餅”。當然,不像現在家庭結構多是三口之家,加上爺爺奶奶,也不過五六個人。當時年輕人結婚得早、四世同堂得多,很多人家都是一大家子人,所以清代大戶人家月餅之大,令人難以想象。據說,末代皇帝溥儀當年在八月十五賞給總管內務大臣紹英的月餅,便是”徑約二尺許,重約二十斤”。
(https://www.dzxsw.cc/book/79721358/31306086.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