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零三六章:為了當官而讀書
(新書啟航,請喜歡本書的朋友們,以推薦票、收藏支持)
對于柴令武的論調,均為實干之士的眾人均無異義。
李世民見柴令武解決了武舉的難題后,又順帶著給這些制度的制訂者上了一堂,有些意尤未盡的說道:“科舉處于草創之初,以后也必將執行下去,對此,你可還有建言。”
柴令武想了一想,道:“對于參與科舉的人,我認為要做出年齡限制。”
“為何要限制?”孔穎達茫然不解。
“為了節省人力!”柴令武道:“大唐殲滅突厥之后,國策已經側重于休養生息。在接下來的很長時間內,必將是文道盛行,而朝廷現在又提供了科舉這么一個改變人們命運的平臺,所以,人們為了當官,自然是拼命讀書……”
孔穎達嘴角抽了一抽,讀書是多少高雅的一件事,到柴令武嘴里,竟然是為了當官!
俗,太俗了。
“能不能換個說法?”
程咬金大大咧咧的說道:“文人讀書、武將學武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當官,這有什么遮遮掩掩的!這說法實在,淺顯直白、通俗易懂!柴小子,你就這么說。俺老程樂意聽。”
孔穎達、虞世南等文官臉色發黑。
一干武將卻顯得樂不可支、意興湍飛。
“好了!”李世民打了圓場,忍笑道:“怎么順,你就怎么說吧。”
“讀書可以改變人們的素質是好事。”
孔穎達、虞世南等文官面容稍霽。
然而柴令武話音一轉,道:“但絕大多數為了當官…”
“哈哈……”
“嘿嘿…”
一干武將爆笑出聲。
“安靜!”李世民無奈的瞪了柴令武一眼,道:“說正事。”
柴令武莫名其妙的看了大家一眼,幾次被打斷,心頭甚是不爽的說道:“為了當官,有的人耗費了一生去讀書!但絕大多數人窮盡一生也沒有被朝廷錄用,而他們自以為功力不到,索性不事生產,從而把整個人生都投入到讀書中去,最終把一個好端端的殷實之家讀得揭不開鍋,就算結果中了舉也是七老八十了,這種年紀的人對于朝廷來說已經無用。而對于他自己來說,卻是以家破人亡為代價的。”
“而科舉一旦有了年齡的限制,那么,到了年紀的人,在斷了當官希望之后,自然會全心全意的去經營家庭、教育后人!如此一來,既能避免了悲劇的筑成,又能讓更多的人讀書識字。”
“一人教出十人百人,十人教出百人千人,幾代人之后,識字明理之人一定是遍地開花,到后面就算找一個不識字的人都難。”柴令武平淡的聲音,短短一席話,就勾勒出了一幅讓人枰然心動的藍圖。
這幅藍圖非常優美,聽所未聽、聞所未聞,李世民與一眾文官只聽得口水都差點流出來了。
“而對于當代來說,科舉設了年限之后,將有更多青壯人口專注于生產之中,從而為國家奉獻出更多糧食。有了更多的銀錢糧餉,才能談及開疆拓土。”
李世民嘴角抽了一抽,被柴令武說到痛處了。
當前的大唐王朝不缺開拓進取的名將謀臣、不缺精銳大軍,但卻缺少最最關鍵的錢糧。
一切,都是因為隋末大動亂遺留下來的創傷,大業五年,全國人口大約八百九十萬戶人口,可到了武德年間,卻僅僅只有兩百余萬戶,銳減了幾近四分之三,將近三千五百萬人死于動亂之中。天下十室九空,自然缺乏生機,沒有了人力資源,自然就沒有了錢糧去支撐戰爭。
以大唐目前的經濟情況,可以適當打一些小型戰役,但支持不住殲滅突厥那樣的大戰。若是強行為之,只會步上隋朝的后塵。
柴令武最后說道:“大唐現在人口不足三百萬戶,如果有十萬青壯不事生產,一生專注讀書,那對大唐來說,都將是一個天大的損失。所以,必須對科舉的考生設置年限,從而釋放出更多勞力,避免家庭悲劇的上演。”
“對你認為多大為限合適?”李世民本就是難得的明君圣主,立刻意識到柴令武設年限的妙用,心思也完全轉動了起來。
“三十最合適!”見到孔穎達要開口反駁的意思,柴令武迅速說道:“百姓需要的是帶領他們脫貧致富的干吏,而不是大儒!經史子集說了,百姓也不懂!三十歲正是大有可為之年,為官可以以政績逐步上升到朝中,為民也可以攻讀學問,只要真心向學,照樣可以成為一代大儒。”
“大儒向來是淡泊名利,守幾畝薄田,逍遙于田地之間那才是真正的名士、大儒。當官這種粗俗之事,還是交給俗人來干得了,大儒都不屑為之的。”
柴令武一臉的崇拜表情。
“……”孔穎達給懟得不行。你說的是隱士、道士、和尚好不好?但是,他還真無從反駁,一旦反駁的話,大儒就成了追名逐利之徒了。
一干武將無不大笑。
“就這么定了!文武二舉都這么辦。”李世民一本正經的對著房玄齡、李靖道:“房愛卿、李愛卿!這事交給你們尚書省擬定了。”
“喏!”
房玄齡、李靖應聲出列
李世民又問道:“對于防止作弊一事,你可有辦法?”
柴令武道:“考場前挖掘人高水池!考生淌水入場,然后換上朝廷配備的衣服。過了這個水池,寫在身上的內容就會被沖個干干凈凈!”
孔穎達眼睛一亮,道:“這個辦法好,作弊無非是夾帶條子,抄寫在衣服、肉身之上。過了這個池子,條子自腐、墨跡自消。”
魏征道:“這是一個以示清白的水池,只需冠上鯉魚跳龍門之美好寓意,相信真才實學之士也是歡迎得很。”
“方法雖是古怪了些,但不得不說是一個妙招。”李世民笑道:“還有么?”
柴令武道:“水池是針對考生的招數,但是卻防不了一些有私心的審閱答卷的考官。”
“的確如此!”孔穎達微微頷首,道:“你對付有私心考官的歪招又是什么?”
“考生入場的第一件事是在答卷冠上名字!然后,由考官用紙張漿糊把名字糊上!”
“妙!”孔穎達聽得有些眉飛色舞,笑道:“名字一糊,懷有私心的考官想給不軌之徒打高分兒也很難做到了。最終,還是真才實學之士勝出。等拆開糊名,結果已經注定。”
眾人亦是贊嘆不已。
“糊名制的確防止了一些,但終究無法根除考生與考官的聯合作弊。因為考生可以在答卷上做暗號標記,有了暗號標記,糊名制形同于無。”
柴令武見眾人從興奮中省悟,繼續道:“針對暗號標記這一作弊手段,我的辦法是監考老師收回答卷之后,統一交到另一批人手中;這批人打亂了順序后,給答卷編上號數,然后讓第三批人抄寫答卷上的內容,最后,將復錄的副卷拿去審閱評分。出了結果后,再與考生親筆答卷的編號對照,確認內容無誤后,再拆開糊名。”
眾人只聽得嘆為觀止。
李世民笑道:“雖然麻煩繁瑣,但這的確是杜斷作弊的最佳手段,以后,就依此法來辦。”
接下來,眾人圍繞科舉、武舉,細細商議。
對于科舉、武舉、軍隊,眾人可謂了如指掌,同時也提出了許許多多中肯的意見,解決了無數個漏洞,從而擬定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大綱。
(https://www.dzxsw.cc/book/76896/4354862.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