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一章 大明文官
議定之后,路振飛還是磨蹭了兩天才向南、京上書,原因無他,再求證一下而已。崇禎殉國、諸皇子淪敵,這么大的事情,當然不能何苦麾下幾個偵察兵說了就算,必須得有強力人士的證明。何苦很著急,但路振飛也是個硬骨頭,兩人吵了幾次,何苦也沒干過老路頭兒。好在兩天之后,從北京逃出來的原大學士魏炤乘到了淮安,證實了偵察兵們帶回的情報。
有了熟知京畿事務的大學士背書,路振飛絲毫也不耽擱了,馬上親筆寫了給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的呈報,而且在其中旗幟鮮明的提出“謂倫序當在福王,宜早定社稷主”。朱由崧與何苦哥倆兒對路振飛非常的感謝,但路振飛的反應卻很平淡,他非常看不慣何苦的作為,對朱由崧的印象也非常一般,他這么做只是堅持法理,絕沒有向新君賣好的意思。
呈報和魏炤乘全都急遞去了南、京,然后是沒有然后,朱由崧與何苦盼星星盼月亮的盼了十天,南、京迎立的隊伍還是影都沒有。小四十的朱由崧每天坐在營帳里摳手指頭,不到二十的何苦則開始研究調兵了。十天還沒音訊,南、京那幫王八蛋擺明了是沒看上朱由崧,這就是擋何苦的路啊!講道理何苦干不過他們,掄刀子他們就未必是個了。一個年輕商人秘密見了何苦之后,何苦便召集眾將,在中軍帳里攤開了地圖,直接開始做起了南、京攻城計劃。
“直下南、京,我部兵力似有不足,馬上行文登州葛隆、韓宋,讓他們以我的名義下達總動員令,二十天之內務必向淮安增兵五萬!”何苦不僅敢計劃,而且是真的開始認真執行,一張嘴便要從登萊再調五萬兵馬過來。
“福王殿下,請約束令弟,興兵南、京,與作亂篡位何異?”路振飛徹底懵了,這何苦手里到底有多少兵馬啊!而且這哥們兒膽子也太大了,十天沒有回信他就要打南、京,這不就是造反嘛!路振飛也知道,他自己去與何苦溝通,除了大吵一架耽誤點時間之外,沒有絲毫的意義,所以只能請福王朱由崧出面勸說。
“小弟,你不要急,家國巨變,南、京事務繁冗,耽擱些時日也是正常的!”朱由崧手指甲都快被摳禿了,但還是在路振飛面前裝出了一副風輕云淡的意思。
“兄長,此次當真不是小弟行事操切,而是南、京一干亂臣賊子要亂我大明江山,為了祖宗社稷,小弟不得不起兵戡亂!”何苦是振振有詞,南、京這些天的情況,他現在可是全清楚了。
南、京作為大明留都,一直保留著六部、都察院等一整套與北京相對應的中央機構。不過因為皇帝和內閣大學士等決策人物都在北京,所以北京的六部等衙門是名副其實的中央權力機構,南、京的各衙門難免成為虛銜。南、京公務清閑,任職官員被稱為“吏隱”,但地位一般不低于北京相對應的衙門官員,高官厚祿喝喝茶,也是不錯的選項。當然南、京也有幾個握有實權的大佬,分別是南、京參贊機務兵部尚書史可法、南、京守備太監韓贊周、提督南、京軍務勛臣忻城伯趙之龍、領南、京前都督府成安侯郭祚永、世鎮南、京魏國公徐弘基、以及領南、京右府提督操江兼巡江防誠意伯劉孔昭。
實權人物的名單很長,但是真正敢說話,說了又算的,其實只有一個史可法。韓贊周權利雖大,但太監是皇權的附加產品,皇位更迭的事,他根本不敢摻和。無論最后是誰繼位,韓公公都會跟在后面熱烈歡迎,多余的話,他可是一個字都不敢說。一眾勛貴武將們,更是早就被文官們打斷了脊梁骨,雖然手握兵權,但根本不敢表態,只能看文官的臉色行事。
勛貴們為什么這么慫,文臣們為什么這么囂張,一切還都得從大明太祖朱元璋老爺爺那里說起。淮右布衣朱元璋,一輩子完成了許多的壯舉,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項便是廢除丞相制度,但這也給他的子孫們留下了無窮的禍根。讀書人講究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平天下這事得看運氣,治國便成了讀書人的最高理想。可老朱廢了丞相制度,把相權集中到了皇帝手里,文官們只能聽喝,這治國的夢想可就不太好實現了。
文官們沒有組織,但是執念極重,奪回治國大權,成為了一代又一代讀書人的理想。超級勞模朱元璋、篡位逆賊朱棣,他們是搞不贏的,但是到了可愛胖子朱高熾、蛐蛐少年朱瞻基手下,文官們便開始抬頭了。老好人朱祁鎮時代,一場稀奇古怪的慘敗降臨到了大明頭上,那就是把人丟到姥姥家的土木堡之變。土木堡之變是大明的惡夢,但卻成為了文官集團的跳板,大明文官集團就此開始了自己的奪權壯舉。
從明代宗朱祁鈺時代開始,歷經景泰、天順、成化、弘治數朝的努力,文官基本控制了兵權,捏住了武將們的七寸。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到是反彈了一下,可是他不明不白的駕崩了,一切還得按照文官們的意志來。到了萬歷初年,勛貴武將已經徹底成了文官腳下的可憐蟲,即便是戚繼光、李成梁這樣的名將,也只能在他們面前做一個門下沐恩小的。萬歷扶持起來了一個一代名將李如松,結果在文官們的祝福下,也是一樣死了個不明不白。
隨著一代名將李如松的逝去,大明武將們最后的希望徹底破滅了,他們只能是文官的仆役、走狗,再也沒有了在文官面前站起來的勇氣。耿直中年袁崇煥擅殺毛文龍,更是把文官在武將心目中的形象變得無比恐怖。文官不僅可以對武將呼來喝去,還能想殺就殺,武將們怎么能不肝顫。
亂世之中軍頭稱雄,可是眼下的江南,距離亂世還有點遠,所以還得是文官大老爺決斷,其他人不過是觀眾而已。能決斷的文官大老爺唯有史可法一人而已,然而史可法雖有萬種優點,但卻有優柔寡斷的缺點,這么大的事擺在眼前,他也懵逼啊!
崇禎他爹就倆兒子,他哥天啟已經絕嗣,他們爺四個又全完了,只能從他爺爺萬歷那輩開始研究。以血統親近而論,神宗萬歷的子、孫還有福王朱由崧、惠王朱常潤、桂王朱常瀛瑞王朱常浩,神宗兄弟的兒子則有潞王朱常淓,當然還有一個目前沒人知道的編外人員何苦。按照倫序觀念,自然應該首先考慮福王、桂王、惠王、瑞王。而在福、桂、惠、瑞四王中朱由崧又處于優先地位。
三親藩中福藩居長,老福王朱常洵比那幾位都大。桂、惠、瑞三藩又比崇禎帝高一輩,不如朱由崧援引“兄終弟及”(實際是弟終兄及)繼統更為適宜。桂、惠二王在崇禎十六年,張獻忠部進入湖南時逃往廣西,距南、京較遠,瑞王則在重慶附近,福王卻近在淮安。福王朱由崧在倫序和地理上占了明顯的有利地位,應該就是他了。但有一大幫人不同意,史可法也就不好擁立朱由崧了,這幫不同意的人,來自偉大的東林。
(https://www.dzxsw.cc/book/70251112/28283001.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