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拇指生煎包
張德敏以為自己聽錯了,哪來的黃毛丫頭,就敢隨便跟他比廚藝。
別以為新封的宜嬪看在她的面子上,賞了御膳房一人一雙鞋,就會賣她個臉面,一碼歸一碼,不是一回事兒。
“我正忙著呢,沒空跟你瞎鬧騰。”張御廚毫不留情地拒絕。
“您是不敢比嗎?”溫雨激他。
張德敏這人,在御膳房有年頭了,人人都奉承著,把他廚藝夸上天了,多少年沒人敢這么口出狂言。
他看向溫雨:“我怕你輸得太慘。”
溫雨直言:“我不可能輸。”
這句話比什么都管用,張德敏直接停下手中的活兒,看傻子一樣看向溫雨。
這姑娘沒病吧?
這叫什么?關公面前耍大刀,班輸面前弄大斧,必須得給她點顏色瞧瞧,讓她知道什么叫“初出茅廬”,什么叫“丟人現眼”,什么叫“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你是為你們那群新御廚出頭。”他要煞溫雨的臉面,故意道,“既然如此,讓你們新御廚的頭名來來,勉強能跟我比上一比,你,還不夠資格。”
都知道溫雨和張德敏對上了,小小姑娘竟敢挑戰御膳房資歷最高、廚藝最高的張御廚,新老御廚全圍了上來。
前者為溫雨造勢助威,后者則更多是瞧熱鬧,順便為張御廚加加油,好保住老御廚們的臉面。
張德敏這話一說出口,不少人的臉色精彩起來,拿擢選頭名拉踩溫雨,他究竟知道誰是頭名嗎?
溫雨淡淡一笑,反問:“張御廚,沒人告訴您這屆御廚擢選的頭名是誰嗎?”
張德敏一向清高自傲,即便是擢選的頭名也不關心,別說主動問及了,就是有人要告訴他,他老也不稀得聽,故意自然不知道。
他眼皮一掀:“總不至于是你個黃毛丫頭。”
旁邊一位老御廚都聽不下去了,再說下去,張德敏的老臉都不知道往哪放了。
于是忙湊過去,耳語道:“張老,您面前這位溫廚娘,就是擢選頭名。”
張德敏:“……”
是嗎?
老臉卻是有些掛不住,張德敏強行找補:“誰還不是個擢選頭名。”
當年他以葷菜局第一、素局第二、面餅局第一的好成績,當選頭名狀元!
“溫御廚可是三局連冠。”有個新御廚頗為自豪地小聲道,因著身邊有不少老御廚,自豪的聲音放得特別小。
“三?三局連冠?”
老御廚單知道溫雨是頭名,卻不知道其中的細節,沒成想,這小娘子竟然三局都是第一名?
那豈不是比張德敏當年還厲害?
不少老御廚已經露出欽佩的目光來。
連張德敏都重新審視起眼前這個小娘子來。
溫雨笑問:“張老,這回有資格跟您比了嗎?”
張德敏仍是不服氣,“哼”了一聲勉強同意道:“既是比廚藝,你想跟我比什么?”
溫雨其實想來一句“比什么都行”,想想又覺得該多少給張御廚留點面子,見張德敏手上正調制包子餡,于是靈機一動,道:“這包子是明日的早膳吧?不如就比這個?”
包子這種食物,看似簡單,里面的門道實則可多了,要攪餡兒、要和面皮,更要包出標準的十八道褶,外觀飽滿,皮薄味美,十分考驗庖廚們的功夫。
而且包子這種早點,因為一籠屜能蒸出好多個,屬于是量產型食物,所以不僅會供給各宮貴主當早膳,膳房自己人也吃。
經常能看到,膳房的御廚或小廚們,一手拿著兩個包子啃,另一手端著碗甜粥,就把早膳給對付了。
兩人若是比包子,連評委都不用特意找了,直接匿了名,第二日分給貴主和大伙吃,吃完問大家哪種好吃就成了。
評委受眾如此之廣,也免了偏袒之嫌。
如此說好,比賽便正式建立起來,御膳房自然而然被劃分成兩大陣營,分別是以張德敏為首的老御廚,和以溫雨為首的新御廚。
新御廚們興致沖沖地把位于圍起來,自動充當軍師的角色,為溫雨出謀劃策起來。
“張御廚包子做的一絕,溫雨,你怎么主動提出跟他比做包子啊?”
“不過不怕,咱們信溫雨的廚藝就是,我跟你說啊,張御廚擅長做肉包子和韭菜包兒,以皮薄個大著稱,宮里許多不怎么用早點的娘娘們,見供有張御廚的包子,也會多多少少用點。”
“溫雨啊,你有沒有取勝的門道啊,若只是規規矩矩包包子,咱怕是不能決勝張御廚誒……”
最后一句話說到點子上了,想贏對手,就要有比對手百分之百強的地方。
張德敏做包子已經爐火純青,很難有超越的地方,但溫雨也不是吃素的,她有底牌啊,中華美食發展那么多年,不可能只原地踏步。
楚朝的包子就是正兒八經那種大個兒包子,規規矩矩十八個褶,講究皮薄、個兒大、餡兒足、味道美,有肉餡兒和韭菜餡兒兩種。
至于后世由包子演變出來的食物,灌湯包、生煎包、小籠包……目前還沒有,也正是溫雨的底牌所在,這里頂多有豬油煎的水煎包。
溫雨之前給尚書夫人做過灌湯包,食客的評價就很不錯。
這次,便也來個出其不意吧。
因著要食物匿名,溫雨和張德敏要做的包子不得向任何人透漏,各自尋了個小廚房,連小廚都沒帶,自己備料蒸包子去了。
溫雨挑選了最經典的豚肉餡兒,三分瘦七分肥,菜刀飛速剁成肉泥。
切好的的生姜末加入肉泥,生姜這種東西有人不喜歡吃,菜中遇見姜片和姜條都會挑出去,但切成末卻不排斥,只剩提鮮的效果。
加入一碗清水,不停攪拌進肉餡中,這樣蒸出來的包子湯汁充裕,美味多汁。
油鹽醬醋加入適量,芝麻香油增味,最后撒入一大碗小蔥碎,攪和均勻,肉餡便調制好了。
除了調制肉餡,溫雨還打算再調一種韭菜雞蛋餡兒。
韭菜雞蛋餡兒比較好調,韭菜碎和雞蛋翻炒至七八分熟就可以啦。
等到和好面,扯面劑子時,溫雨留了個心眼兒,除了正常包子大小的面劑子,還扯了不少只有指頭肚兒般大小的,這么小的面劑子別說包包子,連包餃子都顯小了點。
大大小小的面劑子趕成薄薄的面皮,大的有手心那么大,小的約莫比銅錢大不了一圈。
但無論面皮是大是小,鋪在溫雨手心,塞上肉餡,幾個指頭翻花一般靈巧,就把一張圓圓的面皮捏成十八褶的包子。
包子珠圓玉潤,像個彌勒佛似的挺著圓滾滾大肚腩,中間微微裂著小口,仿佛笑得裂開了嘴,這包包子的水平,怎么看怎么高。
小包子才是最考驗人手法的,統共才銅錢般大小,要包上餡兒,捏出褶兒,餡兒一點不能外漏,褶子要支棱分明起來。
也就是溫雨這種纖細的指尖,才能捏出這般袖珍包,換做張德敏那厚實的大手掌,那叫讓張飛穿針,絕對做不了這種精細活。
拿這么小的包子跟張德敏比,起碼在包包子的功底上絕對不輸了。
大個兒小個兒的包子包好,大個兒的上籠屜蒸,小個兒的溫雨則另有打算。
尋來一只平底大鐵鍋,燒熱后刷上一層豬頭,等油溫變熱,袖珍包整整齊齊鋪在鍋中,滋滋冒著香氣。
不一會,底兒就被煎成了焦黃,起了一層脆脆的酥皮,上面的包子皮也逐漸變得金黃,看起來更加絲薄透明,隱約能看到里面的肉餡,仿佛淺淺一咬就能破皮。
鍋底的油依舊浮著一層,溫雨往里加入少量清水,讓油花浮在水面上,水面剛好在小包子肚,這樣隨著加熱,水分蒸干,油花就被上面的包子皮吸收進去,吃起來更香。
等水分完全蒸干,生煎袖珍包子也就做好了,撒上一把翠綠小蔥花和黑芝麻,別提有多好看了,仿佛一個個盛開的小花。
翌日清晨,溫雨和張德敏正式比試廚藝的日子。
兩人來的都特別早,天不亮就來御膳房,各自進了自己的小廚房。
因著宮中的早膳供應比較早,御廚從自家進宮再準備早膳的話,時間上會很趕,所以御膳房通常會在前一天就備好食材,早上回個鍋就行。
溫雨把蒸好的大包子重新上籠屜,生煎包則回油,包子底兒照樣金黃焦脆。
及至各宮傳早膳,小廚把已經蒙上保溫被的食筐抬出來,挨個宮里分發去了。
宮里的娘娘們雖說主位以上都有自己的小廚房,可早膳畢竟太早,小廚房的庖人們一早進宮做膳食也不現實,一般也就湊合著傳御膳房的來用。
溫雨和張德敏的包子,也就理所當然被端上每位貴主的餐桌。
宜嬪和宮里大多數娘娘一樣,早膳傳了御膳房的包子。
“今兒還是張御廚做的包子嗎?”她坐在圓桌前,等宮女掀開食盒。
“送膳的小廚說,今兒的包子有張御廚做的,還有新來的御廚做的,娘娘您嘗嘗。”
待食盒掀開,一排小生煎包整整齊齊碼在盤中,像一束盛開的雛菊,可愛得要命。
宜嬪眼睛都亮了:“呀!這么小,也是包子嗎?”
宮女也從未見過丁點兒的包子,頗感興趣地道:“許是膳房出的新品?”
宜嬪都舍不得下嘴,這么可愛的小東西,真像找個東西裱起來,當裝飾品。
但這小包子散發出的香味實在誘人,她沒忍住夾起一只,整個放進嘴里,底兒上是焦脆的,咬起來咔嚓響,上面的皮卻是軟香無比,皮兒里浸滿了湯汁,吃起來都是鮮美的肉味。
等真吃到餡兒時,那汁水直接從餡兒中溢出來,帶著蔥香,簡直無與倫比地好吃。
只恨個頭太小,吃不過癮!
宜嬪眼睛亮晶晶的,直勾勾盯著剩下的生煎小包,仿佛不看緊就會不翼而飛一樣,脫口而出兩個字:“好吃!”
殊不知,各宮各院的娘娘們吃到這口兒,脫口而出的都是這兩個字。
若是給個鏡頭拍下來,那這一幀得用n宮格展現吶!
(https://www.dzxsw.cc/book/66404388/30059099.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