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人口暴增,計劃成軍
小船下水試航的效果讓夏風比較滿意,1米高的船身讓小船穩穩的漂浮在河水中,吃水量不到一半,畢竟它們的樹芯被挖掉了一大半,大大減輕了自身重量。
有了第一艘船的成功案例,夏風再一次大膽的,將每條獨木船的側身削平,鐵鋸在這次的制作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五根四米長、一米粗的樹干,全部被削成了60厘米寬的大木條,按照同樣的方法穿榫綁條方法,一艘3米寬4米長的船只漂浮在河水之中。
只是這種方法制作出來的木船非常笨重,畢竟每個樹干都必須能獨立吃水,因為連接部位不具備密封性。
而且這種方法制作出來的木船,人在上面行走很不方便,而且貨物托運也很容易被河水打濕。
如果能把這兩個問題解決掉,那么木船就暫時可以量產,先把水路運輸的架子給搭起來,想要制作龍骨大船,可不是半個月一個月能形成戰斗力的。
思索了一天時間,夏風再次進入試做狀態,只不過這次他用上了通條銅釘和工字釘。
夏風將獨木船錯位連接,最下面的一根高約1.2米、寬40厘米、長4米的長木條,兩側抬高30厘米,連接另外兩個獨木船。
獨木船與中央通條槽木,利用通條銅釘穿孔后綁扎在一起。外側則用具有剛性的工字型鐵釘像訂書機的釘子一樣,釘成一排將獨木船與獨木船的外側,牢牢連合在一起。
重復這樣的動作,連續固定六個獨木船,使得船體的船身形成一個凹槽艙室。
問題的關鍵就在于船頭船尾的防水措施,為此,夏風特意手工制作了兩個榫卯拼接的船頭分別包裹在船頭的外圍。
船身前后做出榫的結構,而兩個斜角半船頭則兩相拼接,和船身連接起來,做成船頭,嵌裝在船身的前段。
按照同樣的方法,再次做成船尾,嵌裝在船尾上,一個三段式的木船主體就基本完成。
剩下的就是在船身內部,做橫梁三角結構,固定船身,自己鋪設船艙內部夾板,讓物資的囤放以及人員的走動更加方便。
三段式造船法只適合小體量船只的建造,如果將來需要建造更強大的船只,那么就勢必需要用到更為復雜的榫卯結構龍骨造船。
夏風牌木船3號成功下水,船只的排水能力和穩定性都很好,只不過船只的縫隙還是出現了漏水現象,畢竟沒有密封工序,漏水是必然的。
夏風只能再次將制作麻繩的麻纖維,浸泡了豆油用最薄的木鑿塞進木船的縫隙里,一直砸到麻纖維堵滿所有縫隙,這和用抹布堵洗碗池的下水孔是一個道理,只要塞得夠緊,塞得夠多,它就可以起到密封的效果。
果不其然,當夏風再次將木船投放到河水中之后,木船再也沒有出現漏水的現象。
既然木船樣板可以成行,夏風就召集部落各大營,派遣腦袋靈光的青中年過來學藝,開始實行量產。
從制作磚坯、建設大營的二十多天,到部眾們開墾荒地、播撒種子,再到各大營造船下水試航,部落不僅沒有受到強敵攻擊,反而迎來了很多投效者。
平原北部大部分野人以采集草籽和打獵為生,他們躲藏在平原邊緣的山地里。
每當太陽升起的時候,他們就會進入草原,天黑之前再次返回,整天過著心驚膽戰的日子。
自從他們見到衣著整齊、食物豐富、武器鋒利的部落人后,就不斷的抵近觀察、試探。
一次次的試探之后,大部分人都攜家帶口的跑出來投效,而現實也沒有讓他們失望,大夏部落是來者不拒,所有投效過來的人當場更換武器服裝,發放糧食和住所。
消息傳遞的越來越快,不斷的有新投效獵人返回住處拉來更多的朋友和族人,新建大營人滿為患。
夏風不止一次的派人,將他們轉移到平原南北朝的原駐地,最后甚至重新在鹽礦山四周建起更多的小型營堡。
新建大營兩兩之間,也再次增添了堡壘,部眾的人口一下子暴增到5300人。
當然,這5300人中,還包含將近1000的奴隸。
有了足夠的人力,夏風就安排更多的人編織漁網,從北往南的流經河道,大魚被人們不停的打撈,全部制成咸魚。
突然暴增的人口,又讓夏風再次陷入了食物短缺的窘迫境地。
雖然倉庫中囤積的糧食很多,但5300人的基數,一天至少5300斤草籽或者肉食,一個月就是15萬斤。
所以捕魚、打獵、采集草籽一樣都不能少,如果仍然不夠,那就只能再次遠出交易了,每個小型部落交換一兩千斤,每個大型部落一兩萬斤,才有可能保證部眾們不餓肚子。
夏風考慮過,如果部眾們沒有投效時,基本上每個野民都能吃個半飽,雖然處境危險了些,但不存在斷糧的情況。
如今投效了部落,就相當于之前5300人分布的范圍是100平方公里,而如今卻只聚集在50平方公里范圍內,獲得食物的范圍減小了。
考慮到這些,夏風打算先從河道開始擴展,如今的大夏部落,僅僅占用了兩節河道,如果將捕撈的范圍擴大到黃河各個支流上,食物儲備量絕對夠大夏部落堅持到下次作物成熟。
木船的投入使用,讓捕魚效率大大增加,小河上游部眾捕撈的魚獲順流而下,直接運輸到各個大營的水寨埠口,下游大營負責加工咸魚。
而且小船的投入使用,讓部眾們有了在黃河河段捕魚的機會,河面上到處都漂浮著拋撒漁網的船只,魚獲數量一天比一天更多,擴散夏風的食物問題也在一次次的捕撈之中得到解決。
冬季來臨之前,大夏部落的食物儲備,越來越多,如果不再人口暴增,夏風相信倉庫里的食物可以持續到來年農作物收獲。
吃的和住的問題解決了,那么夏風就要趁著農閑的時間,對部落的戰斗人員進行訓練,爭取在下一次大戰之前,形成一定的戰斗力。
說到部眾的戰斗能力,從小的方面,可以提高每個部眾的單人武力。從大的方面,可以對部眾們進行編隊,利用戰陣的配合來提高整體的戰斗力。
夏風召集所有部眾,在原有的戰斗人員基礎上,從人員年齡、性別上進行了分類。
按照原始人的壽命時長算,一個人到了35歲以后,身體機能就會斷崖式下跌,這類人,除了管事級別的幾個人,夏風全部劃進了后勤隊列。
而十歲以下的原始人,基本上體力還沒成長起來,夏風禁止了這類人進入戰斗序列,全部劃進部落生產輔助人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就可以了。
10歲到14歲的人員則劃成了預備戰斗人員,除非部落生死存亡的時刻,其它時間這些人員只能待在部落營地受訓或者跟隨戰斗人員歷練,不允許參與戰斗。
夏風這樣做的是有道理的,一個部落想要持續長久的存在下去,就必須有足夠的后備力量,一時的強大代表不了什么。
假如毫無節制的讓所有戰斗力參與戰斗,那些戰斗力低下的幼兒、少年是最有可能傷亡的。
人少的時候有夏風帶隊,每次都能出奇制勝的打敗敵人,如今人員眾多,夏風是不可能再跟隨每一次戰斗進行指揮的。
而每個人的頭腦和經驗都不盡相同,免不了戰斗之中出現疏漏,人員傷亡將不可避免。
而夏風提前一步進行規避,那么每個隊伍就少了很多因為戰斗力低下無法自保而出現的傷亡。
經過統計,4300個部眾當中,35歲以上部眾將近600人,10歲以下部眾有將近800人,10歲到14歲部眾有400多人,剩下的2560人屬于青壯年。
而將近1000的奴隸,則700多人是青壯年,近300人是中老年,這些食人族并沒有家庭觀念,它們只是為了活著聚集在一起,所以基本上都是強者留下,弱者死去。
夏風將600多部眾與近300奴隸放在了一起,組成了后勤戰斗人員,平時巡邏,戰斗時負責物資運輸和輔助進攻,所以部眾本來的裝備武器并沒有沒收。
3500部眾,則是分成了若干個總隊編制。
按照總隊的滿編計數,每個總隊320人,每個大隊160人,每個中隊40人,每個小隊10人。
但夏風總感覺,這個叫法有點小日子的意思,
于是換了個編制,
參考后世的《周禮夏官司馬》,
“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軍將皆命卿。二千有五百人為師,師帥皆中大夫;五百人為旅,旅帥皆下大夫;百人為卒,卒長皆上士;二十五人為兩,兩司馬皆中士;五人為伍,伍皆有長。”
把部眾分成了,
伍長、什長、司馬、士長、夫長、師帥,
共六個階別。
后勤為伍,軍兵為什。
兩什一伍為一司馬,
四司為一士,
五士為一夫,
師帥管全部。
如今每個大營的部眾人數參差不齊,夏風也不可能強增或者強減原有的人員,如果那樣做,會顯得不公平。
所以,每個營地都預留1個營管、2個總隊長名額,缺額人員后補。
按照同樣的道理,如果一個大營的部眾戰斗人員只有480人,那么就首先缺額一個大隊,建成一個總隊和一個大隊。
有多少人,組建多少編制,所有編制戰斗人員受營管支配,或者臨時指派。
戰斗人員的編制是出來了,那么就需要制定訓練章程、兵種分配、戰斗期間的各自任務。
(https://www.dzxsw.cc/book/56657679/36365919.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