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第七十四章孔子的社會貢獻
第七十四章孔子的社會貢獻
孔子一生勤于學習,勇于探索,敢于創新,敢想、敢說、敢做,為人類的禮儀、道德、思想、文明、教育做出了貢獻。
中國公元前841年前沒有文字史料,為了把上古文化和文明傳承下來,于是孔子花大量時間和精力編修了《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
為了表達自己的政治主張,于是孔子根據自己的觀點,集中精力整理舊有的文化古籍,編定了《書》、《禮》、《樂》、《詩》、《易》、《春秋》六種儒家經典,并把這些編成的書作為向弟子授課的教材。
孔子編寫的《書》又名《尚書》,是前代政治文獻的匯編。孔子從周王室訪得虞、夏、商、周的典籍三千多篇,從其中選出對人類言行道德有規范作用、足以發展教育的典、謨、訓、誥、誓、命等文體的文章一百篇,編成了《尚書》。這是孔子文化方面的貢獻。
《禮》,指《士禮》,就是《儀禮》,這本書的內容是關于士大夫應該掌握的冠、昏、飲、射、聘、覲、喪葬、祭祀的各種禮儀。孔子認為,禮是一個人成長、進取的基礎,禮是實現天下歸仁和個人立身的重要依據。經過長期的搜集和實踐,孔子總結了三代禮儀的變化,選定了可糾正世風的周禮進行傳承。孔子曾說:“周監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因此,孔子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周禮為中心,汲取一切禮儀之長,編寫成了《禮》。這是孔子禮儀、道德方面的貢獻。
《樂》,即《樂書》,就是古代的歌曲。孔子是一個大音樂家,孔子曾跟師襄子學琴,不僅要習其曲譜,還做到了歷其境而得其志。孔子對音樂的研究到了癡迷的地步,孔子在聽聞《韶》音之后,產生了濃厚的學習音樂的興趣,因為他沉浸在《韶》音的美妙旋律中,對韶樂情有獨鐘,喜愛至極。孔子曾終日彈琴演唱,如癡如醉,常常忘形地手舞足蹈。一連三個月,睡夢中也反覆吟唱,吃飯時也在揣摩韶樂的音韻,連口中的菜肴也覺得索然無味。因此曾有:“孔子聞韶樂,而三月不知肉味。”的說法。
孔子三十歲就辦學授徒,周游列國返魯后說:“吾自衛反魯,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所”。“《詩》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于《韶》《武》《雅》《頌》,禮樂自此可得而述”。“詩言志,歌詠言”,孔子十分重視音樂對了解民情,陶冶情操,引導社會風氣的作用。他用了很多精力搜集研究音樂,終于對音樂的規律有了深切體會,說:“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孔子以樂作為教學的課程之一。這也是孔子音樂方面的貢獻。
《詩》,后代又稱《詩經》,是前代詩歌的選集。經過孔子整理刪定形成了流傳至今的《詩經》版本,又叫《詩三百》,開創了中國文學史上的新篇章,對后世文學創作產生了極其廣泛而又深遠的影響。孔子是中國文學史上開創新篇章的第一人。孔子搜集到三千多首詩,加以整理,選取其中有利于禮義施行的三百零五首,編成了《詩》。對每首詩,孔子都配以樂曲進行歌唱,以求合于韶、武、雅、頌之音。
詩按性質和樂調分為風、雅、頌三類。風是民歌。雅是貴族應酬的歌曲,雅又分大雅和小雅,大雅音調比較沉厚,小雅音調比較優雅。頌是宗廟祭祀的樂章,音調節奏遲緩板滯,一唱三嘆。孔子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鳥獸草木之名。”意思是:學詩,可以提高才智,搞好人的關系,表達思想情感,事奉好父母和國君,增長見識。這是孔子詩歌方面的貢獻。
《易》,也就是《周易》。《易》本是古代占卜之書,相傳周文王對其進行整理,演繹為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成為《周易》。孔子從四十歲開始學《易》,讀的次數太多啦,連編聯竹簡的牛皮繩都多次磨斷。孔子對《易》進行解釋和論說,寫成了十翼。經過十翼的闡發,《周易》就不限于占筮之用,而是跨進了哲學的領域,成為一切道理的根本。《易》原本是一部筮(shi)占之書。孔子使《易》這部筮占之書成為大道之源,成為中國哲學之源。孔子作的《易傳》由《易》的“筮占”功能轉變到《易》的“德義”層面上來,其中的“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等觀念已成為人類“求變向上”的思想基礎和中國哲學的寶貴財富。孔子是改造《易》使《易》轉向哲學,引發易學革命的第一人。孔子對《易經》進行批注,提升了易經的智慧、開發了《易經》的哲學價值和道德價值。這是孔子哲學方面的貢獻。
《春秋》是一部編年史書。孔子曾使子夏等十四人去周王室訪書,求得一百二十國史書。孔子以魯國編年史《春秋》為基礎,根據尊奉周王室,總結三代歷史發展法則的精神,對史事進行書寫或刪削,終于修成了自魯隱公元年,即公元前722年,至魯哀公十四年,即公元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二年的編年歷史。孔子注重史事記載的褒貶和正名,以其作為存王道和懲惡勸善的工具。孔子對此書極為重視,說:“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這部《春秋》僅僅一萬余字卻記載了二百四十二年的歷史,可謂言簡意豐。《春秋》為我國兩千多年史學的發展創立和奠定了基礎,孔子開修史之先河,是為我國史學奠基的第一人。孔子花精力編寫《春秋》,這是孔子歷史學方面的貢獻。
此外,最為人知曉的是孔子教育方面的貢獻。在歷史上,孔子創辦了中國第一所私人學校,在設壇辦學、教書育人方面遐邇聞名。
孔子辦學是政治家辦學。他所選編設置的六種教材——《詩》、《書》、《禮》、《樂》、《易》、《春秋》是為培養多方面人才服務的。孔子注重“文、行、忠、信”的教育,把弟子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進行教學,取得了新的成就。
更為可貴的是,孔子辦學主張“有教無類”,讓所有人都平等地享有教育權力,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孔子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總結出一套完整的教學方法和教育理論。孔子的學生多達三千人,其中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最著名的如顏回、閔損、冉耕、冉求、仲由、宰予、端木賜、言偃、卜商等。他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對學生進行教育,設置了禮、樂、射、御、書、數六類課程。他自己學而不厭,對學生誨人不倦。學生不到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想說而說不出來時不去啟發他。教給他一個道理,不能由此推演出其他道理的,便不再教他。孔子要求學生“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杜絕揣測、武斷、固執和自以為是的惡習,對齋戒、戰爭和疾病要特別謹慎。孔子很少向學生談功利,也不講怪異、暴力、叛亂,他提倡勤溫習,“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多思考,“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要不恥下問,廣泛求教,“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孔子對社會禮儀、道德方面的貢獻也是值得重視的。孔子為了整頓社會道德、倫理思想而生,他曾生活在禮崩樂壞、道敗德失的春秋末期。他不但教育學生如何做好人、學文化、學技藝等方面的知識并提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方面的方法,而且提出了以“中華十大傳統美德”(簡稱“中華十德”)——“仁、義、禮、智、信、忠、孝、勤、公、省”為內容的倫理道德觀念。孔子是中國乃至世界的道德先師。
孔子一向重視體育鍛煉。因此,他在體育方面也有不可忽視的貢獻。“射”和“御”是孔子開設的六門課程中的兩門必修課。“射”是射箭,“御”是駕車。孔子很重視射箭,他本人射箭的技藝也很高。孔子曾和貴族比賽射箭、騎馬駕車而獲勝。為了強健身體,孔子不但提醒學生重視體育鍛煉,而且孔子還注重養生之道。孔子鼓勵以素食為主的飲食理念,他也提倡偶爾齋戒養生的健□□活方式。
孔子在教育工作中,還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對學生進行美育。美育,就是培養人的審美能力、審美情操和審美興趣的教育。孔子是把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并列一起納入教育內容的第一位先師。從“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中我們看到,孔子的詩教、樂教除了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和從政本領之外,還有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審美修養和審美情趣之意。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孔子政治上的貢獻。盡管孔子的政治生涯比較短暫,而且當官過程中也伴隨著一些無奈和失望,但是孔子還是取得了一定的政績。孔子倡導以道德為基礎的政治,仁政。孔子主張:人與人之間的互敬、互愛、互助,傳播人與人之間的真、善、美,注重家庭、鄰里的和睦相處,社會的和諧、人民安居樂業,國家的和平穩定等,孔子提出了“仁者愛人”的政治主張。孔子提出的“小康”和“大同”始終值得人類思考并付諸行動,孔子希望總有一天,人類能平均分配財產,讓窮人不再貧困,讓流浪者有家可歸,這些都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重要影響。孔子提出的“仁政德治”主張,在教化世人、穩定社會、安邦治國方面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經驗。
盡管孔子去世了,但是孔子的思想永存于世,孔子希望總有一天,人們能在互敬、互愛、互助的基礎上和睦相處,徹底平等地享有一切權力,希望有一天地球人能夠在地球上建立衣食豐足、安居樂業、和睦互愛的人間天堂。
(https://www.dzxsw.cc/book/53401898/29769613.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