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拜年
“拜年啦!新年快樂。”松松對村里人說道。“拜年啦!新年快樂。”同村人回應道。從什么時候起,松松也喜歡這種拜年的感覺,每到過年的時候,松松都能把自己壓抑許久的情感排泄干凈。新年新氣象。
春節,俗稱“新年”、“過年”,在中國是漢族以及其他一些民族最重要的節日,在新加坡、韓國、越南等也是法定假日,并越來越具有世界影響。它是人際交往的一個重要時機,承載著深重的傳統,凝聚著濃厚的感情,包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
“過年”在中國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更富于人世倫理色彩。春節是億萬中國人情感的聚合,也是禮儀文化和交往活動的集中展現。除夕之夜,闔家團聚,一起吃年夜飯,習慣上稱“團年”。這是家庭團圓的重要時刻,多少年來,人們都看重這一時刻。不管路途多么遙遠,在外地的兒孫多半要趕回家,和家人團聚。以前,一般是晚輩回到長輩所居住的地方,現在,由于工作和時間關系等原因,也有長輩到兒孫輩家里過年,地點變了,濃濃的血緣親情不變。
“拜年”是體現晚輩對長者尊敬的一個禮節,也是辭舊歲迎新年的表達形式。每年一次的拜年禮儀,加強了親族之間的血緣親情,維持和鞏固著近鄰“親如一家”的地緣互助關系。拜年是歡樂喜慶的象征。民間講究“冤家宜解不宜結”,即使平時有過矛盾和隔閡的人家,也要相互拜年,盡釋前嫌。傳統的拜年活動,很大程度上能起到化解矛盾、加強友誼和感情的積極作用,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禮教的一種延續方式。
春節是聚會的良機,是人際互動的重要時刻,親友相聚,其樂融融。人們越來越不局限于偏居一隅,華人更多地走向世界,而春節是聯絡全球華人感情的最好時機,這也是身份認同的表現。也有一些外國人到中國感受“年味”,體驗“過年”的滋味。
“過年”的主要內容,一是喜慶,二是祭祀。在漫長的社會歷史演進中,大型的祭祀活動、祭祀時間逐漸被禮儀化、節日化,也表現出人性化、理性化。古代注重祭祀儀式、祭典,現代則以歡慶儀式、活動為主。春節承載了濃厚的傳統,集中展示了民俗的風味和魅力。傳統習俗千百年相傳,包括祭祀、禮俗、飲食、服裝、交往、祝福、祈愿等方面,寄托著人們美好的情感。
春節是古老的節日,承載著厚重的傳統,在現代也包含了新的文化意蘊,具有一定的政治文化、經濟文化、生態文化、信息文化、精神文化內涵。
就政治文化意義而言,春節代表著祥和、和諧、穩定。近年來,黨和國家領導人選擇在春節前后下基層,走訪、慰問工作在第一線的工人、農民、教師、科研人員、公安干警、解放軍官兵等,給貧困家庭送溫暖,表達中央的關懷,共慶新春佳節。春節期間,總有一些人需要堅守工作崗位,而不能與家人團圓,這個時候,以某種方式集體過年(如軍營、工地等),通過電視、網絡等媒介傳達新年問候和祝福,也是很有意義的。
從經濟文化來看,由于中國人及海外華人把春節當做一個盛大的節日,帶動了許多商品的消費,包括歌舞表演、書法繪畫以及民間的彩扎業、鞭炮業、香燭業、剪紙彩畫業等,特別是跟飲食相關的行業更是充滿了節日的氣氛。每年春節“黃金周”都能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這是在中國出現的獨特景象。
春節也具有生態文化的意義,包括自然生態和社會生態。新年與四時中的立春節氣接近,一年之始與四季之始的時間基本合拍。過年時興的花果植物寄托了人們的美好愿景。從社會生態來看,春節的氣氛給人們帶來濃濃的暖意,孕育著蓬勃的生機。和諧社會,體現在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還有人內心的和諧。
隨著信息傳播技術的發展,現代春節期間成為信息流通的高峰期,手機短信頻發,不乏原創性作品,洋溢著文采和生活哲理;電話、互聯網連接著在世界各地的人們,可視電話、網絡拜年成為新的聯系溝通方式,這是現代高技術和信息社會帶來的便利。咫尺天涯,信息即時通達,信息時代信息“爆炸”,人們互致問候,相互祝福,使“地球村”充滿歡聲笑語,增強感情交流,這是全球化時代的新景觀。
春節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深厚的精神文化意蘊。許多民俗活動都有強烈的感情和精神寄托,在相沿成習的禮俗和儀式背后,內蘊著人們的精神家園,展現著民族凝聚力。這一時刻顯得如此隆重——鞭炮聲聲,代表辭舊迎新;守歲壓歲,寄托著殷切的希望。熱烈的賀歲禮儀,不僅鞏固了家族倫理關系,增進了家人的親情,凝聚了人們的感情,而且使社會關系得到調整。在中國,春節不只是一個節日,它包含著豐富的文化意蘊。
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蘇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
千百年來,人們使年俗慶祝活動變得異常豐富多彩,每年從農歷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然后就是家家戶戶準備年貨,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于采購物品,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采買充足,還要準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準備過年時穿。
在節前要在住宅的大門上粘貼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也就是用紅紙寫成的春聯。屋里張貼色彩鮮艷寓意吉祥的年畫,心靈手巧的姑娘們剪出美麗的窗花貼在窗戶上,門前掛大紅燈籠或貼福字及財神、門神像等,福字還可以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氣到了,所有這些活動都是要為節日增添足夠的喜慶氣氛。
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在過去的傳說中,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象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敝,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于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這其實也是烘托熱鬧場面的又一種方式。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過年的前一夜,就是舊年的臘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北方地區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歲交子之意。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聲雞啼響起,或是新年的鐘聲敲過,街上鞭炮齊鳴,響聲此起彼伏,家家喜氣洋洋,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都穿著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節中還有給兒童壓歲錢,吃團年飯,初二、三就開始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過年好等話,祭祖等活動。
節日的熱烈氣氛不僅洋溢在各家各戶,也充滿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還有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游花市,逛廟會等習俗。這期間花燈滿城,游人滿街,熱鬧非凡,盛況空前,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后,春節才算真正結束了。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但是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只是過節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蘊味無窮。
春節的由來與傳說
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周期稱為“年”,《說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歷,以月亮圓缺的周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但古時的正月初一被稱為“元旦”,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后,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應農時和便于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歷,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歷,以公歷的元月一日為元旦,農歷的正月初一稱春節。
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春節源于我國原始社會的《臘祭》。據說臘盡時日,人們殺豬祭祀老天,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們用朱砂涂臉,鳥翼裝飾,唱唱跳跳。至于“春節”一名,最早見于《后漢書·楊震》:“又冬無宿雪,春節未雨,百僚焦心。”
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歷紀元,把公歷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歷年;農歷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農歷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俗稱陰歷年。
type')!=2&&hapter')<>
documentwrite('');
}
(https://www.dzxsw.cc/book/50385/2717984.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