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章
老畢臉‘色’中流漏著悵然,整個廣場,無數修士全都靜默,面漏敬畏之情,不敢有絲毫的打攪,少頃,老畢搖搖頭,不再向這些東西,將心底的念頭壓下,
“不用謝我,今天就你們,只是因為你們由我朋友的消息,否則,我才懶得找這麻煩,”
“沒人愿意閑著沒事兒撐著得罪一個尊者玩兒。。: 。你們可以告訴我,我朋友,也就是你說的那個什么賢者,現在在哪里了?”
“說實話,真算你來,我還算你們白鹿一脈的仇人,不要用謊話騙我,那樣兒沒有意義。你們的生死,并不放在我的心上。”
老畢開口說道,語言甚是冷漠,不過袁武明不敢有半點兒不滿,反而心中有驚喜。
“不用神通,不用法決,揮揮手拍死化神巔峰的東方青云,再次揮揮手拍死半步法有的趙旭如,這等威能,已經超乎凡人的想象,就算在元神法有當中,也應該是巔峰的存在。
袁武明心中震撼,語態更顯恭謹。
“多謝前輩救命之恩,我等也奉命行事,不知道天佑賢者確切在哪里,不過,現在稷下學院之中,孔孟之道正有大分歧,作為孟子一道的天佑賢者應當不會離開,在儒家孔‘門’之道壓迫下,現在孟子一道越發的式微,我等也是抱著活馬當成死馬醫得態度,在賢者勢弱的時候賭上一回,輸了結果也不會比現在更差,贏了,就賺個缽盆滿溢。若前輩是天佑賢者的朋友,還需盡快趕過去稷下,助其一臂之力,否則,持續數萬年的孔孟之爭,說不得,就快要分出最后的勝負了。“袁武明臉‘色’沉重,擔憂的道;
老畢臉‘色’微沉,看來君天佑那小子過得也不舒服,他想得到儒家的傳承,恐怕也沒有那么容易。
當今儒家分兩脈、一脈以以荀子為首,圍攏著大量的孔子舊徒,孔子座下七十二賢人,大部分都圍攏在荀子身邊,徒子徒孫當中,也是強者無數,孟子的學問,出自孔子,又自成一脈,與荀子所帶領的孔家一脈,相對立。雖然孟子乃是現在的儒‘門’第一人,‘門’下‘精’英無數,但是各國王室,大都抑孟尊孔,使得孟子的地位,一向是不夠穩固。孔子之后,儒家掌舵人,至今未定。
“把稷下學院的地址給我,畢某先走一步”
袁武明反手拿出地圖‘玉’簡,‘交’到老畢手中。
“殺了一個東方朔,送他一個歸元化,也不算欠他的,不過讓人打著自己等人的名號終究不好”
“嗯,某跟東方朔的仇恨,與你等無關,既然你們要投靠天佑,我也不好不給他這面子,你們老老實實地在這里養傷,等傷好了再過去不遲,有人敢為難,就告訴他,這是我畢如峰的原話。”
平平淡淡一句話,整個登封城,無數修士身體瞬間凝固,目光駭然。這是我畢如峰的原話,畢如峰是誰?白發魔尊畢如峰,殺大魏尊者魏無忌,敗武皇劉徹,位列天下至強者之一,他的話,就是圣旨,沒有一個人敢有半點兒抗拒。這就是他的威懾力,天地間的一大禁忌。
語音落下,老畢走上傳送陣,靈光一閃,便已經消失。
“他竟然是白發魔尊畢如峰?他竟然沒殺我?”袁武明呆愣愣的,白發魔尊畢如峰,藍發妖尊龍珠子,尊者之中的至強高手之二,東方朔‘肉’身便隕落在藍發妖尊手中,連元神,至今都在逃命。他們白鹿書院之所以落到這種地步,完全就是因為這兩人的存在,否則,張良也絕對不敢滅亡白鹿道統。因為他相信,東方朔尊者,逃不出這兩位的掌心。
“呵呵,在那一位的眼里,我袁武明不過是一卑微螻蟻而已,人家是何等的存在,怎么會屑于殺我。呵呵”袁武明搖搖腦袋,感覺極為荒唐的笑道;“傳說,就是因為東方青云調戲我皇皇后,東方朔尊者,才會與那二位為敵,
原本,我還不信,現在我信了,該死,當真是該死啊。”盯著東方青云化作的那一團‘肉’泥,袁武明悲哀的笑著;“老尊者,養你兩千年,卻只養成了兩個字,坑爹,坑爹啊。你不該死誰該死?”
“師兄,咱們怎么辦,是走,還是留?”
“留下,既然那一位開口了,為何不留下,把消息灑遍天下,有那位的一句話,我們白鹿書院誰還敢殺?我們也要為將來打算一下了,在這里召集殘存的同學,投奔天佑賢者。”
“難道要真心投奔天佑賢者?原本計劃不是說……”
“住口,我們一直是真心的投奔天佑賢者,從來沒變過。你沒聽明白么,那一位說,天佑賢者是他的朋友,是他的朋友,這就證明,天佑賢者背后站著儒‘門’尊者孟子,白發,和藍發三位至強者。有這三位在,他如何不勝?如何能夠不勝?”袁武明呵呵笑起來;“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穩贏不輸的賭博,能不參與么?天大的機會就在眼前,如何能不把握?召集同學,一定要‘交’出一個令那一位滿意的答卷。”
“師兄英明!我白鹿書院的中興全寄在師兄身上了”
“少說多做,去吧”
…………
大齊首都,臨淄城。老畢剛剛到達便聽聞許多人人都在議論。
“孔圣人的道,真要說起來,發揚光大的,還是孟軻尊者的功勞,十萬年前,天地間有大‘亂’,三皇神兵當道,一場大戰,遍及天下九州三域,至上先師孔丘與老聃合力,以‘肉’身封印三寶,一大代價結束大‘亂’,元神飛升。
而在當時,三寶雖無,天下卻分裂成數百諸候國林立,當初的孟軻尊者,以數輛車,和數百弟子,在廢墟之上,周游列國,每一個國家他都停留數年之久,耗費數千年的時間,終于走遍天下,訪遍諸侯,將圣者孔丘的德政仁之思想,融會貫通,形專屬于他的‘仁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詩》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家邦',言舉斯新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
“行至我齊國稷下,于稷下學院中他吸收了各派之長,突破了孔丘的思想局限,豐富了儒家學說理論,提出了鮮明的民本思想,認為得民心與否,是衡量君主是否夠格,是否真正得了天下的標志;斷言“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民眾是社會的主體,國家的主體,得民心是做天子的基本條件。
從此之后,儒家方才名聞天下,德披四海。而如今,賢者天佑乃是孟軻的親傳弟子,這儒家一脈十萬載的傳承,合該由他接手。”
“此言謬矣,要說真正能夠繼承儒家之以博得還得是荀子的學生大秦丞相畢斯更有資格,若是論功績,荀況尊者何曾讓孟軻尊者專美于前,孟軻尊者周游列國,荀況尊者同樣周游列國,而且并且吸收孟尊者的仁于義思想和其他數位大能的思想理論于大成,延伸出“仁、義、禮、智、信”五道思想,論功績,似乎不差孟軻尊者多少。更何況,有孔丘圣者座下七十二賢人支持,依我看,這儒家之傳承,非大秦丞相畢斯不可。”
“胡說八道,大秦以霸道之國,嚴苛刑律,與荀子所傳的王道大不相同,甚至可以說完全相反。(秦王嬴政并沒有一統天下,因此焚書坑儒事件,未曾發生)儒家之正統,怎么能夠讓畢斯繼承。而天佑賢者,以仁者仁心為本,恰好符合圣生的道統‘仁’。他不是繼承人,誰是?”
“笑話,這世間強者為王敗者寇,如不是孟子擁有近乎于孔丘圣者同列的名聲,七十二賢者,也不會一邊倒的支持荀況尊者。孟軻尊者雖強,那又能如何?天下第一強國,秦王嬴政令右丞相畢斯前來繼承儒家正統,天下誰能攔的?僅僅荀子一人,便可將孟子攔下,大秦尊者,又有誰攔?天佑賢者,能夠攔得住么?當學問遇到強權,吃虧的,永遠是學問。”
“歸一歸一,歸有所依,歸一尊者逍遙天下,又為什么一定要依附在某一個國家之中。為什么一定要給九大國君臉面?三大強國,尚可說是以力壓人,那么其他五大國君呢?僅僅元神法有巔峰的力量,憑什么,讓天下絕頂的尊者為其效力?因為他們的道,在天下,在民間,一旦國君禁止了他的學說,歸無所依,那么,他就不再是尊者了。”
不錯,想想七十二賢者,那個不是天縱之才?只是圣者孔丘的道實在太深,一旦陷入其中,便再也沒能脫離出來,沒有自己的道,就算弟子遍天下,依舊只是賢者,而不是尊者。”
聽到這里,老畢身形不禁一頓,歸一歸一,歸有所依,竟然還有這等說法?難道無所依,就永遠成不了歸一,東方朔以白鹿書院傳播自己的道,張良以宜川書院傳播自己得道,而這里,孟子,荀子也在用儒家傳播各自不同的道。天子有天子的道,劉徹的王道,楚王的霸道,入歸一,當有道可依。僅僅領悟天地法則難道不夠么?那么,我的道,是什么?
“哼,當賢者有何不好?前方的路早已經鋪就,只要跟著走下去,雖然達不到至圣先師的程度,但是卻要輕松很多,而且有力可借,雖然不是尊者,卻也有尊者所沒有的逍遙自在。”
“停,話說離題了,咱們討論的是畢斯繼承儒家正統,還是君天佑繼承儒家正統。怎么跑題跑到尊者身上去了?能夠走出一條屬于自己道路的尊者,是咱們能夠隨便議論的么?”
“還有什么可說的,現在都拉開架子準備硬拼了,還有什么可討論的,強者勝,弱者敗,天公地道,有秦國支持的畢斯我看是贏定了。”
“話不能這么說,唐王畢世民就極其推崇孟子,說不定也會‘插’手此事,不讓秦國的實力借此大增呢。不是說,唐王已經派人太子明王畢隆基前來學宮了么?”
“僅僅一個太子明王,加上一個小丫頭,又有什么用處?能擋得了大秦尊者?笑話。依我看,這不過是唐王衍附之計罷了。”
“不管怎么說,現在,孟軻尊者一方暫落下風。是否還有回天之力,就看小賢者君天佑道手段了。”
搜索:九九九文學閱讀最新章節-綠色無廣告-快速穩定-免費閱讀
(https://www.dzxsw.cc/book/50261/2670665.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