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首輔之才
第189章 首輔之才
不同于以往離開晉陽,這一次,高澄懷揣著相權。
廣闊天地,大有作為。
但他并沒有直接回洛陽,而是讓高季式領親衛都六百騎護送家眷南下,薛虎兒所部一百騎也在其中。
自己與斛律光領著剩余四千四百騎奔赴潼關,這支騎兵是由各部湊齊,帶回潼關分散的同時,也要重新對潼關防衛做出調整。
畢竟三萬戰兵、三萬余輔兵,六萬余人不可能一直放置在潼關。
過風陵渡,長驅直入,抵達麟趾塬下,在五里暗道碰見了受到高歡相招,準備前往晉陽的王思政。
對于這位即將前往河西,接替斛律光鎮守孤城的岳丈,高澄絲毫不擔心他的能力是否能讓高歡滿意。
只是交代王思政,去了華陰,在修繕城防之余,一定要記得把匾額換了,玉璧才是它的新名字。
“敢問大將軍,城中能有多少守軍?”
王思政問出了自己最關心的問題。
讓他孤懸河西守堅城,他有的是信心,但前提是守軍必須充足,否則就像潼關,縱使險要,也能輕松易手。
高澄反問道:
“岳翁需要多少將士?”
王思政撫須沉吟道:
“若城防修筑全由末將主持,只需一萬人,末將擔保玉璧不失。”
高澄若有所悟,想來他是看上了如今隨斛律金鎮守的一萬鮮卑兵。
“到了晉陽,岳翁自與父王討要,玉璧關系重大,父王定會準允,岳翁上任以后,澄許你在河西招攬州郡兵五千,一應開銷,皆有洛陽撥付。”
王思政聞言大喜,有這一萬戰兵,五千輔兵,西軍攻城之際,再招民夫協助,他無論如何也能守得住新玉璧。
翁婿兩人在五里暗道分別,高澄登上麟趾塬,由于沒有提前告知消息,潼關眾將都是高澄到了關下,才急匆匆出來迎接。
高澄從段韶口中得知,宇文泰擠出人手在風翼塬另筑關城。
既然他放棄強攻,潼關也無需再留下一套豪華班底。
高澄首先告訴段韶,段榮將被接來洛陽養病,讓他以后多在虎牢與洛陽之間奔走。
這也讓段韶這個真孝子感激不已。
又通知侯淵他將移鎮東荊州,并勉勵他好生用事,在魏梁邊境有的是立功機會,多攢些食邑傳給子孫后人。
侯淵當即請命先帶部曲回青州,護送將士家小往東荊州赴任。
東荊州論戶口,比不得青州,但作為一名大將,由腹地移鎮邊防,證明他已經被高澄當做心腹看待,要予以重用。
侯淵又怎會心生怨恨,他還盼著真如高澄所言,多立功勛,為兒孫把家業攢厚實了。
高澄對此自無不許,他留獨孤永業領三千京畿軍,兩千州郡兵鎮守潼關,其余諸將各回州郡。
又反復交代,讓獨孤永業謹慎用事,宇文泰若來,立即往恒農求救,恒農城中會駐有州郡兵四千,隨時可以為援。
高澄打算將這五千潼關守軍的家眷遷往恒農,也讓他們能夠就近探望。
將士們畢竟不是工具人,總要顧著他們的喜怒哀樂。
除去潼關守軍與恒農駐軍,接近六萬人隨高澄回洛陽。
太昌六年(537年)三月初六,大軍行至洛陽城郊,高澄請天子與百官檢閱三軍。
才因高歡西征失敗有所動搖的人心,再次被震懾。
雖然高歡在河西丟了三萬鮮卑兵,但這并不影響高氏的統治,高歡麾下還有十七萬并州胡,他們的黨羽依舊牢牢控制著關東各地。。
更何況這次并非徹頭徹尾的失敗,高澄奪取潼關,也算是大敗之中有小勝。
而對于高氏的未來,眾人依舊看好,一時的失利不足以改變后三國時代的強弱態勢。
東魏在兩魏與南梁之間,仍然處于優勢地位。
說到底,人口與糧食才是國力的根本。
高澄也沒有過多的擺弄元善見,為將士們向天子請賞后,便放任他回了宮城。
而高澄再兼中書監的奏疏,早就從晉陽送來了洛陽。
這也是如今洛陽城中第二大談資。
洛陽百姓喜聞樂見的還是小高王的花邊趣聞。
當然,花邊消息都上不得臺面。
在收獲賞賜之后,高澄在城外解散各軍,放眾將各回州郡。
段韶回了北豫州、斛律光去了梁州、慕容紹宗歸了潁州,侯淵先往青州去了。
司州牧可朱渾元與高澄一道入的洛陽。
出城迎接的高季式欲言又止,高澄與可朱渾元在城內分別后,疑惑道:
“子通有何難言之事?但說無妨。”
高季式猶豫許久,才說道:
“其實大將軍無需再贈我絹布,縱使受罰,季式也知道是大將軍憂心末將的安危,以作警示而已。”
當初高季式與段韶、斛律光共奪潼關,但因他輕身先登的行為,高澄只授予爵位,承諾的三千匹布絹分賜給了段韶、斛律光。
之后,高澄又命人回洛陽,從自己積攢的俸祿里拿了一千匹補償給高季式。
高季式護送高澄家眷先回洛陽,自然已經知道了前因后果。
對此,高澄笑道:
“罰沒你布絹千匹,是大將軍懲罰部將不聽告誡,贈予你布絹千匹,是高子惠感激子通多年護衛。”
高季式神色肅然道:
“子惠且放心,但凡有我高子通在,絕不會讓人傷伱一根頭發。”
雖然家中還有四位孕婦在望,但高澄還是決定以公事為重,先往中書省就職。
中書省的大堂內,眾幕僚齊聚,護軍將軍趙彥深、大將軍府司馬王士良等留守之人各自向高澄匯報。
通過他們的陳述,高澄也大體了解了自己離開期間,洛陽都發生了什么事。
西征大軍兵敗的消息傳回,并沒有掀起動亂,最大的功臣還是執掌禁軍的趙彥深,與掌控聽望司的王士良。
兩人都是謹慎的性子,洛陽宗室力量被高澄犁清過一次,也沒有掀起風浪。
高澄也就著這個機會與趙彥深、王士良說了兩人職位的調動。
有楊愔、崔季舒在前,趙彥深對于外放地方擔任刺史,其實早就有了心理準備,又有高澄習慣性的那一番宰輔必經州郡歷練,對于擔任青州刺史一職,無論如何也不會生出抵觸情緒。
而王士良緊隨趙彥深的道路,調離高澄幕府,由大將軍府司馬轉任護軍將軍,掌管禁軍,同樣是一種高升。
而新任大將軍府司馬,自然是隨高澄南下的張亮,高澄同時也將聽望司交由他來主管。
張亮也繼孫搴、陳元康、趙彥深、王士良后,成為第五任聽望司主事。
在眾人離去時,高澄將趙彥深留了先來,托這位青州刺史順道向南青州刺史李徽伯帶句話:可以送李昌儀來洛陽成婚了。
送走了一眾幕僚,高澄也開始了他的辦公。
作為吏部尚書的高澄,為段榮、楊愔等人的職位調動上疏。
而中書監高澄,則對吏部尚書高澄的奏疏,給予批示:‘言之有理,準!’
想了想,覺得不得勁,又在末尾或添一句:‘高卿辛苦,莫要操勞。’
或加一句:‘高卿實乃國之干臣。’
更有甚者,后邊赫然寫了:‘非高卿,朕無以治天下。’
就沖這份本事,穿越到了明朝萬歷初期,就算當不成首輔,也能勝任首輔心腹吧。
小高王一邊書寫奏疏,一邊自己予以批復,樂此不疲之余,也不經感慨:有權真的可以為所欲為。
左手倒右手,才片刻功夫,在晉陽與高歡商議的人事任免,盡數在吏部尚書高澄與中書監高澄的共同決議下,予以通過。
元善見?
天子還年幼,就別折騰他了,留在宮里安心學醫難道不好嗎?
真把元善見叫來觀政,看著高澄肆意妄為,鬧心的可不是自己。
小高王看在大舅子兼妹夫的情分上,還是給小皇帝留了體面。
高澄任中書監,執掌中書省,原有的中書令已經去職,即使中書監位次高于中書令,但誰又敢和他共享職權。
小高王貪權之名,可不比他好色的臭名聲好多少。
一個洛陽不能有兩個話事人,一個中書省又怎么能再容下一個中書令。
高澄也對自己的工作重心有了規劃。
未來一段時間,他將坐鎮中書省,籌備各項改革。
而尚書省,暫時交由高隆之與李元忠這倆左右仆射主持。
考功曹郎中崔暹早已升任吏部侍郎,名正言順為他代管吏部,仍兼考功曹郎中。
命人把這些詔書送往吏部登錄,同時由中書省再行頒發。
高澄還特意命人往東荊州向楊愔送信,讓他順道來一趟洛陽,與自己相見。
相州刺史一職,因鄴城的原因,著實緊要,高澄必須與這位心腹見上一面。
處理完所有的職位調動,高澄這才動身回渤海王府。
不止爾朱英娥、小爾朱、宋氏、元明月四名孕婦,就連李祖猗、王思政之女王氏對他也是望眼欲穿。
高澄來不及與眾女互訴離別之苦,只是稍加安撫之后,便回了廂房,陸續招來高洋府中的幾名婢女,詢問他這段時間的作為。
終于趕出來了,第三更帶到,向大家求月票。
明天第一更還在八點之前。
(https://www.dzxsw.cc/book/44440675/137623484.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