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小说网 - 无弹窗无广告小说在线阅读

大眾小說網 > 重生北魏末年 > 第208章 硝煙再起

第208章 硝煙再起


第208章  硝煙再起

        人頭稅一直存在,其區別不過是按人、還是按戶來收取。

        漢朝將人頭稅分為兩種,其一是對成年人征收的算賦與對兒童征收的口錢。

        及至漢末,因連年征戰,人口凋零,曹操為了鼓勵生育,對人頭稅進行改革,由按人收取改為按戶收取,即為戶調。

        北魏以及東、西兩魏所奉行的租調制中的調,指就是按戶收取的人頭稅。

        東西兩魏戶調承襲自北魏,為一夫一婦每年交帛一匹;男子年滿十五歲未婚,每四人出一夫一婦的戶調,即交帛一匹;

        從事耕織的奴婢,每八人出一夫一婦的戶調;

        耕牛二十頭,出一夫一婦的戶調。

        產麻的地方繳納麻布,數額與納帛相同。

        此外,還有雜調,根據需要隨時征調。

        交納的這些戶調,有一半是中央收入,十分之二為地方收入,十分之三為官員俸祿。

        按戶收取與按人收取,在均田制的背景下,存在巨大區別。

        按戶收取,當孩童年滿十五,需要承擔戶調時,他們已經可以分配到田畝,獨立成戶,因此民眾根本無需承擔多少養育成本。

        秦漢時期按人收取,則每年都要為孩童上繳一筆稅款,這無疑能夠控制民眾毫無節制的生育欲望。

        王朝的奔潰,除外敵入侵以外,許多都是人口增長與土地兼并導致人地矛盾。

        均田制抑制土地兼并的效果,也是高澄暫時放棄在土地政策上緩解人地矛盾的原因。

        這就是這一時期,最適合的土地制度。

        楊愔所言是要在統一之后改革稅制,等天下平定了再控制人口。

        但在高澄看來,東魏兩千余萬人口足以支撐他統一南北。

        而改革稅制,同樣能夠為財政增收。

        即使現在立馬改革財稅,受到影響的是十五年后的丁口數量,高澄不認為東魏在這樣的優勢下,還需要花費十五年的時間混一南北。

        若把西魏的統治集團放在江南,南梁的統治集團放在關西,或許三十年都不一定能統一。

        但現在的局面是,有雄心壯志與能力的宇文泰集團,受限于國力,被堵死在關西茍延殘喘。

        彼此休養幾年,西魏恢復不了多少實力,但東魏卻能從西征大敗的陰云中走出,畢竟憑借其體量形成對西魏的碾壓之勢。

        而國力勉強能與東魏抗衡的蕭梁偏偏在江南混吃等死。

        一個王朝能存在多少年,開創者打下的根基,各方面制度的合理性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延緩人口的爆炸增長,無疑是在為未來的高齊王朝延壽,誰不想自己開創的王朝多存在一些年份。

        況且按人收稅不等于人口不增長,甚至負增長,漢朝便是明證。

        一想到這,高澄更是心癢難耐,恨不得立即就對稅制進行改革。

        但他又將這股沖動壓抑住了,無論如何稅制改革不能由自己動手。

        無視滄州民眾的罵聲,是因為僅一州之地而已,小高王并不在意。

        而稅制改革是要被天下人謾罵。

        雖然也注定掀不起多少風浪,還是那句話,罵歸罵,除被裹挾以外,沒有百姓是在能活下去的時候,主動參與起義的。

        但小高王可是要天下人都顧念著自己的好。

        嗯,這不,元善見的作用就來了。

        他可是天子呀!

        在東魏,是天子大,還是大將軍更大?

        嗯……某些特殊情況下可以是天子大。

        比如高澄為了百姓的利益強烈反對以人收稅,堅決維護戶調制度。

        但元善見固執己見,甚至在朝堂上厲聲喝問:

        ‘朕與大將軍,究竟誰為天子!’

        高澄覺得到那時候自己就應該驚慌失措,辭官請罪。

        當然,天子也是一時惱怒,氣糊涂了,對于這位大魏忠良自然是要開口挽留。

        而高澄也不敢再反對元善見,只能任他一意孤行,推動稅法改革。

        小高王費心給元善見安排一個漢獻帝的好歸宿,他元善見也該出份力,當做買命錢,沒毛病。

        一眾親信只看到高澄臉色莫名變換,時喜時憂,殊不知他又編排好了一出大戲。

        “遵彥所言甚善。”

        高澄對楊愔不吝夸獎道。

        他當即與眾親信將自己心中所想盡數告知。

        說著,還特意看了隨行至河北的尚書左仆射高隆之一眼。

        高隆之回以了然的眼神。

        不就是威逼欺凌天子,讓他配合演出么,老本行了。

        見眾人都沒有反對,高澄拍板決定道:

        “既如此,待巡視完河北,啟程歸洛,將由天子圣心獨裁,推行稅制改革!”

        小高王這個權臣實在太體貼了,天子圣心獨裁都不需要勞煩元善見去費心思量。

        高澄就不信了,漢朝按人收稅,都能增加人口,他在民眾殷實的背景下,恢復漢朝舊制,還能弄出人口負增長出來。

        他的目的始終都是控制人口無節制增長,而不是停止人口增長。

        有了楊愔對癥下藥,高澄此時也不再急于效仿北宋,農商并舉。

        但歸根結底,正如前文所說,發展手工業,鼓勵商貿的同時,通過商稅輕重來調節農商人口比例,這是高齊王朝未來的國策。

        土地不能滿足農業人口需求時,降低對商業的征稅,用手工業與商業對農業人口進行分流,讓一部分農業人口放棄公田分配。

        而農業人口少于土地勞動力的需求時,則提高商稅,迫使一部分手工業及商業人口回流到農業,重新申請田畝。

        農為主,商為輔,農商并舉,并不等同于農商并重,北宋以區區之地,養育近1億人口,雖然民亂就沒停止過,但商品經濟的繁榮,足以激勵高澄堅持這條道路。

        不會真有穿越者在封建年代搞農商并重吧,也不會真有穿越者在古代堅持重農抑商吧?

        既然已經確定了恢復漢制,按人頭收稅,而非按戶收稅,高澄更堅定了在全國推行人口普查的心思。

        不普查又怎么知道究竟能夠為財政增加多少收入。

        憑白得了一大筆錢糧收入,罵名卻被元善見背了,高澄心里的如意算盤撥得響亮。

        突然他意識到一個問題:

        ‘若恢復漢制,奴婢是否該繳納稅賦?又該由誰來繳納?’

        高澄不會在公元六世紀的南北朝公然反對蓄養奴仆、婢女。

        說實話,他們高家在洛陽、晉陽、鄴城三座渤海王府蓄奴上萬人,而奴仆、婢女以外,晉陽、洛陽兩座王府還有大量歌舞伎與樂師。

        晉陽如何他管不著,至少洛陽渤海王府是沒有陪客的家妓。

        因為這種做法會讓高澄覺得自己是個龜公。

        一開始大家都以為高澄是年歲小,畢竟十二歲就獨在洛陽主持大局,久而久之,至今也都習慣了。

        誰往渤海王府做客,是沖著解決生理需求去的。

        奴婢有他們存在的必要,不可能在這個年代來一出人人生而平等,解放奴隸運動。

        那是真要自絕于天下。

        其實在東魏治下,奴婢的生存環境并不算太差,畢竟高澄為了給可朱渾元騰位子,將前任司州牧以虐殺奴婢等罪名處死。

        也正因為當年的案例印象太過深刻,權貴們都有所收斂。

        呵斥打罵雖然少不了,但很少鬧出人命來。

        高澄沒有久留眾親信,讓他們明日再來渤海王府,他將宴請相州大小官員。

        眾人散去,高澄將還未寄出的那封關于江南與農商并舉的家信,置于燭火上燒毀。

        賀六渾哪能活到那時候,現在跟他說不是白費口舌么。

        又給他敬愛的父親高歡重新寫信,內容是關于改革稅制。

        信中他向高歡提及自己關于奴婢是否應該繳納人頭稅的想法。

        高澄認為,無論是誰,無論是什么身份,都得給他交稅。

        要不是考慮到要給妹夫兼大舅子的元善見留些臉面,保留一點皇權尊嚴。

        他少不得要讓高隆之進宮向元善見收取人頭稅。

        這叫啥,這叫人人生而平等,享受的權利可以不平等,但為小高王納稅的義務必須一視同仁。

        而對奴仆、婢女們的人頭稅,征收對象就必須是主家。

        高澄誓死維護士家高門擁有奴仆、婢女的合理性與合法性。

        只要他們交稅。

        元玉儀與元靜儀的祖父,遇難于河陰之變(528年)的高陽王元雍,府中有男仆六千,女仆五百,富可敵國。

        想到這里,高澄停下筆,琢磨著自己作為孫女婿,有沒有可能在高陽王府的財產上分一杯羹。

        元斌被廢,新的高陽王還沒有從元斌一眾兄弟中選取出來。

        也許可以派人去溝通一下,誰分他這個孫女婿一份,他就表態支持誰。

        如果大家都愿意把自己這個孫女婿當作自家人,那就是誰分得多,誰繼任高陽王。

        高澄當即命人往洛陽向孫騰報信,由他出面去做這件事。

        佛道傳頌的高扒皮,無愧其名。

        高澄繼續埋首伏案,繼續動筆寫信:

        ‘……稅以僮仆,其主繳之,若家資匱乏,則釋奴為民,分租田畝,以為稅戶。

        ‘若家資充沛,繳稅擁奴,亦可充盈府庫。

        ‘天子頒詔,改革稅制,兒請父王為天下表率,為王府僮仆代繳,兒亦當于洛陽效仿。’

        高歡、高澄兩父子做表率,為奴仆、婢女納稅,這筆錢不就是左手倒右手。

        最后不還是落自己口袋了么。

        立場擺在這里,只要交錢就能合法擁奴。

        奴仆太多不愿每年都交這么大一筆錢,那就放還一部分奴仆為民。

        既可增加稅戶,又能進一步削弱地方豪強。

        雙贏!

        高澄改革稅制,控制新生兒無節制增長,但對于成年人口,就是另一番態度。

        高澄極度重視稅戶的數量,否則也不會索括隱戶以及逼迫僧尼還俗。

        畢竟,成年人口可以立即對他的統一大業提供幫助。

        高澄將書信封好,喚人準備送往晉陽。

        進來的卻還有元仲華,與她身后端了飯食的貼身婢女。

        “夫君,該用膳了。”

        高澄一時沒有反應過來。

        過去都是爾朱英娥等人輪流端來飯食,這還是自己的嫡妻元仲華第一次為他送膳。

        “你不會一直等在外邊吧?”

        高澄一邊將信交由親隨,一邊笑問道。

        “妾身看他們都出了府,便帶了膳食過來,但夫君遲遲沒有動靜,不敢打擾了思緒。”

        元仲華回答道,她為高澄擺上餐食,神色滿是溫順。

        還要替高澄割肉,卻被他制止道:

        “我自己來便是。”

        很自然地從元仲華手里拿過小刀。

        高澄過去還曾讓爾朱英娥為自己割肉喂食,但年紀越大,疑心病越重的他,這幾年一直都是親力親為。

        元仲華哪知道高澄那么多心思,正要離開,卻聽高澄說道:

        “明日渤海王府設宴,你的妝容莫要太老、太濃,自然一些就好。”

        “妾身也能參加嗎?”

        元仲華略帶幾分驚訝道。

        “往常你住在清河王府多有不便,如今既然進了渤海王府,若有宴會,自該出席。”

        高澄嚼著嘴里被煮爛的牛肉,感覺很入味,又割下一片喂到元仲華的嘴邊:

        “張嘴。”

        元仲華朱唇才張,高澄就把肉肉喂進她的嘴里。

        咀嚼著嘴里的牛肉,又看著割肉的高澄,一股幸福感包裹著元仲華。

        “若是還沒用膳,就坐我身邊,一起吃。”

        “妾身已經吃過了。”

        元仲華說著,卻繞過長案,坐到了高澄身邊:

        “但還是覺得餓。”

        高澄啞然失笑,屏退了進門的婢女們,給夫妻倆留一點獨處時間。

        夜色深沉,縱使元仲華百般不舍,高澄送她回房之后,還是要走。

        “再等三年。”

        把手洗干凈了的高澄揉著元仲華的腦袋,笑道。

        元仲華知道高澄心意,也只能嘟著嘴埋怨自己,為什么成親六年了,也只十三歲。

        高澄當夜去的元靜儀、元玉儀兩姐妹的院子。

        云銷雨霽,擁著兩姐妹,高澄將自己讓孫騰往高陽王府暗示一事,如實告知了兩女。

        “若是兩位公主不愿,我自會讓孫仆射罷手。”

        受封瑯琊公主的元玉儀趴在高澄胸膛,傾聽著他的心跳,動情道:

        “妾身已然是高家的人,又怎會再去顧念高陽王府。”

        另一邊挽著高澄手臂的東海公主元靜儀,也湊在他耳邊輕聲道:

        “妾身只盼著能有孕在身,得一個名分。”

        耳邊的氣息讓高澄覺得瘙癢難耐……

        翌日,元仲華懷揣著激動為自己畫上淡妝,這將是她以嫡妻的身份,第一次出席宴會,被高澄介紹給身邊親信文武。

        衣裳換了一身又一身,一直到高澄見她遲遲沒有動靜,親自進門為她挑了一襲青色華服,才由他牽著手走出房門。

        大堂里的歌舞喧囂沒有攪亂爾朱英娥的心境,她明白自己受的寵愛已經夠多了,這是獨屬于元仲華的榮光。

        此時的她,心里更掛念的是遠在晉陽的高孝璋。

        一如宋氏牽掛著高孝瑜。

        高澄在酒宴上與一眾相州官員緬懷舊事,他們之中許多人都曾參與信都建義,只不過擠不進核心圈子,高氏奪權后,沒有跟隨前往晉陽、洛陽,而是被留任在河北。

        宴會在一片和諧喜樂的氛圍中結束。

        高澄今日并沒有在宴會上提政事,之所以大擺宴席,也是因昨日拒見了一眾登門拜訪的舊相識。

        真要一個個接見,高澄也嫌麻煩,索性今天設宴,一并全見了。

        原本忐忑不安,唯恐丟了人的元仲華到頭來發現根本就沒她多少事,只是在開席時高澄為眾人介紹了幾句。

        眾人起身與她見禮,重新入住后,眼里看的,只有她的丈夫,那位高高在上的大將軍。

        元仲華也沒有被冷落的感覺,說到底,丈夫風光,妻子也與有榮焉。

        而此時,一輛馬車也在仆役的護衛下,駛離殷州趙郡。

        車廂里的李祖娥一路都撅著嘴,神色不虞。

        母親崔幼妃勸慰道:

        “伱姊夫拋妻棄家,跑去了關西,你阿姊淪為罪婦,命不由人,你就莫要再惱了。”

        李祖娥這才開口:

        “阿姊身不由己,女兒又怎會責怪她,我只怨那高澄,既然娶了女兒,又不肯放過阿姊,如今有了阿姊,卻還要母親將女兒送去。”

        李祖娥記憶里那個略帶拘謹的漂亮大男孩,形象早已模糊。

        六年了,這些年聽了他不少貪花好色的傳聞,與元仲華同歲的李祖娥原本也覺得沒什么。

        父親不也娶了好幾位姨母進門么。

        至少聽說他央人向父親求親的時候,李祖娥是喜多過于羞的:

        原來哪怕只是年少時的匆匆數面,他也沒有忘了自己。

        所有的好印象,都在得知高澄將李祖猗收為外婦后,被一擊而碎。

        崔幼妃聽了李祖娥的話,驚慌不已,她趕忙掀開車簾,朝外面張望了一眼,才壓低了聲音道:

        “這話可不能再說,你與高澄已經有了婚約,縱使惱怒,也不能為外人知曉,免得惹他不快,祖娥終究是要與他過一輩子。”

        “女兒并非癡愚,又怎會與外人道,我看那高澄就是故意將元昂逼走,他早就在垂涎阿姊,否則元昂出使的時候,又怎會急著將阿姊送回河北。”

        李祖娥不光對自己丈夫沒有多少好感,提起拋妻棄家的前任姐夫,更是沒有好臉色。

        崔幼妃寬慰道:

        “我聽你父親說,那高澄生得俊美,文治武功又皆有成就,待人溫和寬仁,也只在女色上把持不住而已,你嫁的是活生生的人,不是文廟里的圣賢塑像,哪有那般完美無缺。”

        李祖娥這次沒有再反駁,曾經那個十一歲的少年,她已經記不清具體五官,但卻始終記得,他生得很好看。

        時間在母女倆的閑談中流逝,馬車一刻不停駛向鄴城。

        而輾轉于黃河以南,淮河以北,沿海各州招募鹽兵的張亮,也總算招滿了兩萬人。

        全是按照高澄所叮囑,勇于械斗,卻又不失質樸的鹽工。

        由沿途各州郡提供糧食,張亮領著這一支鹽兵北上,向河北而去,以供高澄檢閱。

        同時也由他對這些人的駐地進行安排,待秋收之后,也好將鹽兵們的家眷接去安置。

        這也是兩人早就約定好的事情,對這支鹽兵寄予厚望的高澄,若不親自檢閱其成色,又怎么放得下心。

        原本高澄是要在削弱了鹽販力量后,騰出手對他們進行打擊,壟斷食鹽貿易,自己吃獨食。

        但既然決定將來要農商并舉,高澄對待鹽販的看法也隨之發生了改變。

        鹽販與私鑄錢幣不同,貨幣發行權必須徹底收歸中央,這是原則問題。

        削弱鹽販這一宗旨不能變,但卻可以給鹽販留下生存空間,而不是一股腦全消滅。

        高澄決定在各州縣地方,統一規定鹽市地點,禁止私人隨處販售,安排稅吏,按進市的鹽量收取鹽稅,避免鹽販逃稅,不失為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

        就在高澄重新梳理鹽務,平衡官鹽與私鹽矛盾,醞釀稅制改革的時候。

        宇文泰也沒有清閑。

        關中,長安。

        得知高澄已然去了河北,麾下將士與百姓也緩過了一口氣,宇文泰決定趁機拔除玉璧這顆釘子。

        在宇文泰看來,這毫無疑問是最好的時機,高歡大敗才半年,并不一定有膽量渡河再入關西。

        而高澄遠在河北,西潼關便不會受到多少威脅,可以放心北上,但宇文泰還是留了一個心眼,將心腹于謹調往西潼關。

        自己則在長安匯聚兵馬,征召州郡兵四萬,隨同他麾下四萬戰兵主力,北渡渭河,兵發玉璧。

        臨過半年前高歡大營所在,那里載滿了樹苗,正是宇文泰為了紀念大勝,與眾將士一起栽種。

        駐守玉璧(華陰)的王思政已經得到了確切消息,他一面命人往晉陽報信,一面整頓城防。

        所幸,宇文泰春耕搶種,與屯田,不得不讓部眾休整一段時間,這給了王思政按照自己構想,設計修繕城防的機會。

        在得到高歡的認可后,也正如高澄所言,高歡果然將一萬鮮卑士卒交給了他。

        再加上在五里暗道相逢時,高澄許他在招募五千州郡兵,雖然不能拉出去野戰,但協助守城也有模有樣。

        王思政并不畏懼。

        總算趕上了,沒有放大家鴿子,今天更新還是在晚上,但我會盡量多更一些。


  (https://www.dzxsw.cc/book/44440675/137623464.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