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小说网 - 无弹窗无广告小说在线阅读

大眾小說網 > 重生北魏末年 > 第249章 且觀其才

第249章 且觀其才


第249章  且觀其才

        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小高王并不覺得這有什么問題,作為現(xiàn)代人,這個時代沒有手機、沒有電腦,娛樂資料匱乏,若是連女色都勾不起自己的興趣,那簡直就沒有一點人模樣,屬實是超凡脫俗了。

        但高澄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樣的誤解,才讓崔家請托散騎常侍、監(jiān)起居注的盧元明為他們傳話,愿意將崔娘進獻,換取自己無罪開釋崔甗夫婦。

        自崔甗入獄以后,越來越多的細節(jié)被流出,眾人也都知道了整件事情的起因是來自崔暹的打擊報復。

        盧元明之所以趟這渾水,歸根結底,只因就是他與崔甗一同對趙郡李氏、博陵崔氏開嘲,想借做媒的機會向高澄示好而已。

        高澄面色不豫,也讓盧元明忐忑不安。

        “你回去告訴崔家人,我高子惠相貌、權勢,皆為一時之冠,若有所好,自會登門求娶,何須脅迫婚嫁,做這等卑劣行徑。”

        哪怕是元靜儀,小高王都從未脅迫過崔括,他好色歸好色,但也有自己的驕傲與底線。

        盧元明趕忙告罪而退,媒人沒當成,反沾染了一身騷。

        崔家眾人得知高澄態(tài)度,馮氏已然絕望,崔娘卻心情復雜,正如高澄所言,無論相貌、權勢他都是上上之選,如今一番話更使她覺得對方行事堂堂正正,當是能夠托付終身的良人。

        然而,所有人都沒想到,轉機很快到來。

        救下崔甗性命的并不是崔娘的姿色,而是高澄聽說崔贍正走訪各地,體察民間疾苦,希望能在京試獻上強國富民之策。(見245章)

        崔暹與崔甗并非一己私仇,而是崔甗辱及博陵崔氏,小高王因而將博陵三崔盡數(shù)喚來。

        高澄把崔贍游歷之事告知,直言道:

        “今有宇文泰逞兇于關西,又有蕭衍偏安江左,關東雖強,畢竟大業(yè)未成,余以為當不拘一格降人才。

        “崔贍有報國之志,不應因其父而斷其道路,吾意,將崔甗收監(jiān),不急于定罪,且看來年京試。

        “若崔贍真為國士,且勒令崔甗致仕,不以罪加之,若崔贍志大才疏,即依律處置,諸君以為如何?”

        北魏自馮太后為官員發(fā)放俸祿后,孝文帝對貪腐者做出‘贓滿一匹者死’的懲罰規(guī)定,也就是貪污了一匹布的價值,就要被處以死罪,如今一匹布市價僅為三百錢。

        這一措施嚴厲歸嚴厲,但根本就沒有可行性。

        真要嚴格落實‘贓滿一匹者死’的規(guī)定,除了杜弼、張曜等少數(shù)廉潔之士,有一個算一個,滿朝文武必定要死上十之八九。

        這項規(guī)定自孝文帝頒發(fā)以來,基本流于表面,也導致無法真正對貪腐之人依律進行懲處。

        高澄與宇文泰革新律法,對這一制度進行更改,都將死罪數(shù)額定在三十匹布,三十匹以下,按照受賄金額多寡,在革職之外,依次有鞭、杖、徒、流,四刑不等。

        其實哪怕高澄、宇文泰將贓滿死罪的數(shù)額提高到三十匹,對于大多數(shù)貪腐官員來說,一旦被查實,依舊是一個死罪。

        畢竟三十匹布的數(shù)額并不多,魏明帝時,清河郡有五百人西戍,欲回鄉(xiāng)途經趙郡,因盜匪橫生,道路斷絕,于是湊了一千匹布向李元忠求助。

        而崔甗的贓款自然并不止三十匹,高澄的意思很清楚,崔甗是生是死,全看其子崔贍是否真有利國利民之策。

        如果崔贍爭氣,高澄可以只勒令崔甗去職,歸鄉(xiāng)養(yǎng)老,而崔贍也不會因為身為犯官之子,三代不能為官的規(guī)定,而報國無門。

        可若是崔贍拿不出令他滿意的策論,崔甗自會依《太昌律》治以死罪。

        崔暹、崔昂、崔季舒對此并無異議,說到底,一眾信都元從中,比崔甗貪得多的,大有其人,真要眼里容不得半點沙子,最先要殺的就是陳元康。

        而之所以獨獨整治崔甗,只是他口無遮攔,因一句‘黃頷小兒也能當?shù)闷鹬厝危俊|怒了高澄。

        高澄愿意給崔贍一個補救的機會,拿出利國利民的可行之策,來救他一家,崔暹等人也說不出二話,畢竟說到底,整件事情,小高王自己才算是真正的苦主。

        關于此事的得失,高澄心中自有計較,少殺一人,換取強國富民的可行之策,無論如何都是賺。

        至于制度破壞,不定罪,也就沒有破壞三十匹贓滿的制度,如今東魏朝堂贓滿三十匹以上,未定罪者,數(shù)不勝數(shù),也不缺一個崔甗。

        歸根結底,留下有用之人,剔除無能之輩,才是在這個時代應該秉持的反腐態(tài)度。

        高澄的態(tài)度很快被傳給崔家人,他們也趕忙寫信,讓崔贍莫要回京,好好在地方準備來年京試,那才是救父的方法。

        邢邵上表請辭兗州刺史一職,辭章很快被同意,高澄連挽留的姿態(tài)都懶得去做。

        崔甗只是貪腐,而邢邵卻是欺瞞,哪怕邢邵再有能力,高澄也不可能為他開這個先例。

        邢邵離開洛陽的時候,只有崔暹一人送行,人情冷暖盡顯無疑。

        但怨不了旁人,就連崔暹的親近都勸說他,直言邢邵不忠不義,自當有此下場,只不過崔暹執(zhí)意相送。

        “當年寫信邀子才入洛,暹從未想過會有今日之事,是我害了你。”

        崔暹頗感自責,兩人若非摯友,邢邵也不會是崔暹所薦三人之一,如今溫子昇、崔昂各居高位,獨邢邵身敗名裂,崔暹情緒難免惆悵。

        “邵咎由自取,又與季倫何干。”

        邢邵苦笑道,四十二歲的他原本一頭青絲,如今卻兩鬢斑白,老態(tài)盡顯。

        “子才日后有何打算?”

        崔暹問道。

        邢邵轉頭望了一眼身后的洛陽城,又遠目向東,故作灑脫道:

        “縱情山水,聊慰平生。”

        但崔暹知他心中悲苦,隱于山林是世道昏暗才會做的事情。

        偏偏如今關東在高澄的治理下欣欣向榮,在這樣的世道,一身才華卻要被埋沒,只在史籍上留下罵名,誰又能真的灑脫。

        先吃飯,吃完繼續(xù)。

        感謝書友藍夜的打賞


  (https://www.dzxsw.cc/book/44440675/137623423.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