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章 協約國處于劣勢?
德國人在戰場上的優勢遮蔽了奧斯曼人的眼睛,不怪奧斯曼人如此,實在是戰局的發展令人大跌眼鏡。
在西線,德國人實質上取得了戰略上的失敗,沒能在短時間內擊敗法國。
這個戰略實際上就是錯誤的,法國人在德國人還沒有抵達巴黎的時候,就將政府遷移了出去,所以施里芬——小毛奇計劃最初是十分有先見之明的。
這個計劃的主要目標在殺傷法軍有生力量,殲滅法軍主力,只有這樣,法國才會因為戰斗力受損而選擇退出戰爭。
這也是德第一集團軍明明距離巴黎不遠了,卻轉身進攻法第五集團軍的原因。
然后,小毛奇下臺,威廉二世對巴黎有一種著了魔一般的沉迷,接下來幾年,德軍的主要目的就是攻擊巴黎,仿佛拿下巴黎就能勝利一般。
但是這是戰略上的事,外人并不清楚,人們能看到的是,開戰一個月,法國丟失了巴黎近郊之外的東部國土,在巴黎勉強守住。
而在東線,俄羅斯帝國為了緩解西線壓力,在英法的壓力下發動了進攻,短短一個月內打了兩次會戰。
分別是馬祖里湖戰役和坦能堡戰役,俄兩個集團軍傷亡二十五萬人,丟失大量裝備,在動員完成之前,喪失進攻能力。
沒錯,戰役在一月中下旬接近尾聲,俄羅斯帝國一直到二月末才勉強完成動員計劃,征召到足夠的士兵,等士兵訓練好更是遙遙無期。
算起來,協約國集團在戰爭最開始的一個月便喪失了大片土地,約六十萬軍隊,大量武器裝備,而這只是德國一個國家的戰績。
要知道,同盟國集團還有一個歐洲面積最大的古老帝國——奧匈帝國。
在十九世紀的前六十年,維也納是歐洲大陸的重要城市,拿破侖戰爭后,維也納的地位直線上升,稱作大陸中心也沒錯。
這個龐大帝國因為普奧戰爭的失敗而改組成為二元帝國,但依舊是古老歐洲大陸不可忽視的一部分。
在歷史上,進攻塞爾維亞的只有奧匈帝國的部分軍隊,起初奧匈帝國的想法是全力以赴,短時間內解決塞爾維亞,但一系列連鎖反應導致了大戰爆發。
奧匈帝國不得不緊急停止調動,將大部分兵力調往東部,與俄國人作戰,或者對峙。
戰爭的頭一個星期,奧匈帝國在波黑地區布置的數十萬大軍中,除了已經發起進攻的十三個師,其余部隊都開始了調動,只留了兩個師穩固地方。
奧匈帝國的師編制更大些,十五個常備滿編師,加上一些輔助軍隊,約有三十萬人。
塞爾維亞全國動員后,湊出了四十萬人,人多,但是武器裝備和兵員素質上和奧匈帝國沒法比。
這十五個師能用的有十三個,但是火炮標準是十五個師的標準,一個師有四十二門火炮。
其中,二十四門為76.5毫米的8厘米野戰炮,8厘米野戰炮是他的名字。
六門90毫米9厘米野戰炮(也可能是88毫米,我只找到戰爭后期的資料。)
還有十二門104毫米的10厘米榴彈炮,另外,奧匈帝國還專門給他們配備了一個攻城炮團,三門305毫米攻城炮。
這個火力,是塞爾維亞無法比擬的,但奧匈帝國在前期的戰爭中,表現的很差勁。
究其根本,是大戰開始后,奧軍頻繁調動,特別是一些塞族或什么其他族士兵占據多數的部隊,皇帝要將他們換出來,送到與沙俄的戰場上。
這造成了嚴重的混亂,以至于剛剛攻進塞爾維亞不久的奧匈帝國軍隊因為補給混亂,士氣低落,不得不后撤。
好在,奧匈帝國不是一個人在行動,奧匈帝國撤退時,保加利亞的軍隊終于從塞爾維亞東部攻了進來,塞爾維亞不得不匆忙從北面調兵前往阻攔。
直到二月中旬,奧匈帝國緩過勁兒了,約瑟夫一世下定決心先解決塞爾維亞,然后再集中全力同俄國人打一場。
這時候,奧斯曼帝國再不下場,那巴爾干地區他真的是湯都沒得喝了。
于是,奧斯曼帝國積極的接觸英法德奧俄南等國家,他們的胃口很大。
在協約國哪里得不到滿意的答復后,奧斯曼帝國果斷選擇了占據“戰爭主動權”的同盟國,并急不可耐的準備對塞爾維亞進攻,分一杯羹。
三月初,完成了一切準備后,奧斯曼帝國陸軍趁塞爾維亞疲于對抗北面和東面,沒有精力照顧南面時,用兩個軍,突襲了塞爾維亞南面。
(巴爾干戰爭的結局改變,雙方大致維持第一次巴爾干戰爭之前的范圍,雙方接壤。)
三面入侵,塞爾維亞無法抵擋,滿打滿算也才四十二萬軍隊的塞爾維亞,根本頂不住約六十萬軍隊的三個方向的進攻。
于是,塞爾維亞趕緊向“保護者”俄羅斯帝國沙皇、還有盟友英法等國求援,希望能得到援助。
他終究是要失望了,英法正自顧不暇,準備和德軍賽跑,比誰先跑到英吉利海峽沿岸,根本抽不出人手。
沙皇?還在湊自己的軍隊呢,俄羅斯之大,沒有一個士兵是空閑的。
1915年四月中旬,塞爾維亞王國陸軍在抵抗了四個月后,兵力不支,防線潰散。
塞爾維亞剩余的十幾萬軍隊退入山區,開始打游擊,被剿滅只是時間問題。
1915年六月,塞爾維亞所有重要大城市被同盟國軍隊占領,出乎意料的是,奧匈帝國并沒有在擴張范圍上過多的糾纏,只占領了塞爾維亞約1/4的土地。
奧匈帝國此時的興趣并不在塞爾維亞上,戰斗一開始,奧匈帝國就知道自己的目的是什么——贏得戰爭。
1915年6月底,被同盟國搞出來塞爾維亞傀儡政權成立,并立即簽訂了戰敗條約,塞爾維亞失去了三分之二的土地,二分之一的人口,退出戰爭。
當然,戰爭正式結束前,同盟國軍隊的占領不會停止。
戰爭進行到這一刻,形勢好像對協約國越發不利了,塞爾維亞雖然小,但確確實實是協約國集團的一員,卻第一個戰敗投降。
甚至于,塞爾維亞還能表面上存在,只是因為同盟國特別是德國要對外釋放信息——我們不會吞并你們。
到六月份,戰爭持續了半年多,經過補充后,雙方在西線你追我趕的進行了“奔向大海”“伊普爾戰役”等戰斗。
德軍為取得突破,逐漸在西線增兵到二百二十萬人,集中了大量物資,在短時間內進行多次突破嘗試。
法軍在經過巴黎保衛戰后,也緩過氣來,新補充上來的兵力讓法軍總兵力達到一百八十萬人,英軍則新派遣了六十萬人抵達法國,總兵力達到九十萬。
英法聯軍在兵力上獲得優勢后,也想將德國人趕走,至少將戰線推回德法邊界,以取得政治上的優勢。
于是,英法聯軍成立北方集團軍,以法第十、第六集團軍和部分英軍為主,以霞飛為總指揮官,開始嘗試繞行德軍側翼,威脅德軍后路,逼迫其后撤。
這么大規模的軍事調動,德軍不可能發現不了,于是雙方在戰場北部你追我趕,直到英法聯軍突然察覺情況不對。
雙方距離海邊已經不遠了,如果讓德國搶先趕到海邊,并控制了哪里,聯軍不僅要面臨側翼威脅,英國人還得跳腳。
英國人害怕德國人控制此處后,派譴海軍駐扎,那樣對英國的政治威脅十分巨大。
于是,福煦加快了步伐,在德軍一頭霧水的時候,搶先趕到海邊。
德國人晚了一步,但是由于英法聯軍最后階段的行動,給了德國人機會,被德國人打了一陣。
在三月底,德軍攻占安特衛普,英法聯軍不得已開始后退,以鞏固防線。
雙方的迂回包抄戰術因為不夠果斷,均以失敗告終,在四月和五月,雙方進行了多次進攻,但是收效甚微。
在戰爭中,雙方普遍使用重炮,動輒幾個小時甚至幾天的火力準備屢見不鮮,體在這樣的戰斗中顯得格外脆弱。
自從重炮出現后,以彈坑為掩體的情況數不勝數,因為人們發現,很少有火炮落到同一個彈坑中。
此時,人們也發現了曲折的塹壕和深入地下的防炮洞能有效提高人類在炮擊中的生存能力。
西線在一系列運動戰無果后,進入了全面塹壕戰階段,接下來一段時間,雙方都要思考如何防止塹壕被突破,和如何突破敵人的塹壕兩個議題了。
當然,此時大部分人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特別是普通人,都以為這場戰爭不會持續太久,半年已經過去,頂多再有一年半載就會分出勝負。
…………
一九一五年六月,兩國合并,華夏帝國成立的第四個月。
自從立起了招牌之后,華夏的報道基本都在似有若無的說西方人如何霸道如何如何。
效果不錯,至少關注是否合并的人少了很多,關注華夏帝國會如何發展的人多了很多。
對于很多人來說,這幾個月的變化并不明顯,政府貼了一大堆條例、法案什么的出來,但是他們看不懂。
而對于少數人來說,即將推行的稅法,就是要他們的命根子,恰好這些人看到了輿論的力量,一個陰謀正在成型……
(https://www.dzxsw.cc/book/42803282/27901082.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