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奶奶的佳肴
夏之光和爺爺奶奶買了一些年貨,回到家后,就開始為小年夜飯做準備了。
每次這個時候,夏之光陪著爺爺奶奶一起干活,感覺又回到了小時候。
首先,老母雞湯肯定不能少,這還是特意托人買的正宗肥西老母雞,熬出來的湯營養(yǎng)滋補,非常美味。
小時候,夏之光和妹妹,最喜歡吃奶奶做的雞湯面了。
妹妹吃完一碗,又奶聲奶氣地說:“還要吃一碗。”
這是奶奶最高興的時候,她樂得嘴都合不攏了,笑呵呵地夸道:“我們韻兒真棒!”然后喜滋滋地拿起妹妹的小碗,又盛上妹妹愛吃的雞湯面。
奶奶還跟兄妹倆講,在他們年輕的時候,由于經(jīng)濟條件不好,只有過年的時候,一家人才能喝上老母雞湯。
這種傳統(tǒng)的飲食習俗也流傳至今。所以到了現(xiàn)在,過年的時候,老母雞湯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喝上一鍋熱騰騰的老母雞湯,既暖和又滋補。
奶奶走進廚房,先把老母雞收拾干凈,然后把一整只雞放進砂鍋里,先用大火燒開,再轉為文火慢慢燉。這樣燉出來的雞湯鮮美、雞肉嫩滑,原汁原味營養(yǎng)價值高。
當然一條大魚,也是不可缺少的年夜菜之一。這可是爺爺?shù)哪檬趾貌耍话阌蔂敔斦粕住?
爺爺先把處理好的魚放入盆里,準備腌制,切點蔥段和生姜片一起放入魚盆里,加點料酒去腥味。用蔥姜在魚身上來回的揉搓,再把蔥姜塞入魚肚子里,可以更好的去除魚腥味。然后放旁邊腌10分鐘左右。
趁這功夫,爺爺告訴身旁的夏之光,可別小看這10分鐘,絕不能省。這樣腌制出來的魚,才入味好吃。
夏之光從小就喜歡跟在爺爺奶奶后面,看他們做菜可有趣了。
爺爺把鍋燒熱后,倒入油,等油燒熱以后,再把處理過的魚放入鍋里煎。剛放進鍋里,不要著急翻動魚身,可以晃動下鍋,等魚可以來回晃動的時候,再輕輕翻過來煎另一面,一直把魚兩面都煎至焦黃色的時候,鍋中加入適量水,加點醬油,加入適量鹽,蔥段放入鍋中,大火煮開,再轉為小火燉10分鐘左右。
爺爺指著熱氣騰騰的鍋說:“讓魚慢慢吸收鍋里的湯汁,這樣魚肉會非常的鮮嫩。”
“可以出鍋了!”夏之光遞上早已準備好的魚盤,爺爺把燒好的魚,放在長長的盤子里。
夏之光把魚隆重地擺上桌子。這道菜寓意“年年有余”,期盼生活寬裕年年有余。
爺爺燒魚的時候,奶奶就在旁邊鍋灶炸了一鍋丸子。合肥人一般管丸子叫“圓子”,寓意團圓吉祥。有蘿卜圓子、藕圓子、豆腐圓子等等,每一種都酥脆鮮香,好吃極了。
奶奶還準備了好吃的年糕,它還有非常好的寓意,寓意著年年高升,節(jié)節(jié)高,所以過年在餐桌上面年糕自然也是少不了的。
年糕可以直接切片蘸糖汁,可以放在油里炸制做成咸口的,還可以直接炒著吃,奶奶每次都換著口味輪番做,百吃不厭。
餐桌上還會炒一樣素菜,叫“什錦菜”,以冬腌咸菜為基礎,配以十多種素菜,十全十美。
什錦菜不僅味道好,而且每種菜都有寓意。如胡蘿卜是紅顏色的,有洪福齊天之意;藕則象征了路路通達;冬筍象征雨后春筍節(jié)節(jié)高等等,都為了討個吉利的彩頭。
爺爺奶奶告訴夏之光,他們小時候,每逢小年夜,大人們都要在鍋里放一棵青菜和一塊豆腐,名為“鎮(zhèn)鍋”,以求來年豐衣足食,鍋灶不空。
后來,生活條件好了,小年夜,人們還是炒一盤青菜豆腐,都說青菜豆腐保平安。。
爺爺奶奶忙活了一下午,夏之光也在旁邊打打下手,聽聽他們講講以前的事,不知不覺爸爸媽媽他們下班過來了。
“我大老遠就聞到香味了,做了什么好吃的?”爸爸大嗓門,邊說邊往廚房里鉆。
奶奶笑著打趣道:“多大了?還跟個饞貓一樣。”
“那是因為爸媽做的菜好吃呀!”爸爸不僅嘴饞還嘴甜,逗得爺爺奶奶開懷大笑。
媽媽也準備到廚房幫忙,奶奶只冷冷地說道:“你就歇著吧,這里你不熟悉,幫不上忙。”
媽媽一聽奶奶陰陽怪氣的腔調(diào),心里就隱隱地疼,滿臉失意地走出來。
爸爸見狀,拉著媽媽的手說:“你剛下車,休息會。廚房小,人多了挪不開身。你把行李收拾下也行。”媽媽點點頭,走進自己房間。
爸爸走進廚房,小聲跟奶奶說:“媽,您下次說話能不能稍微注意點?她心情不太好。”
奶奶一聽,臉馬上拉得老長,故意抬高了音量:“我說話怎么不注意了?她就那么嬌氣了?說兩句都不行了?”爸爸知道,奶奶因為早夭的孫女,心中一直對媽媽不滿。
爺爺也在旁邊勸道:“都少說兩句,別多話。”
奶奶輕輕抿了抿嘴,想想還是沒吭聲。自己都七十多歲了,忙前忙后伺候一家人,沒人說一聲好,還嫌自己話多。
唉,算了,反正只要兒子和孫子他們高興就行。真是什么怪病都有!自己忙活了幾十年,也沒得什么抑郁癥。多干活,什么病都好了!奶奶心里忿忿地想。
不一會兒,一大桌豐盛的菜肴上桌了,看得人直吞口水。
“爸,今晚陪您多喝兩杯。”爸爸興奮地開始拆酒盒。爺爺一聽這話,正說到自己心坎里了,比吃了蜜還甜。
“光兒,你把紅酒打開,你和奶奶還有你媽,喝點紅酒。過年,喝點酒助助興。”爸爸吩咐著。
于是,夏之光給自己也斟了一杯紅酒。今天,一家人開心。平時,老爸可不會讓自己喝酒的。
酒過三巡后,爺爺和爸爸都喝得紅光滿面。奶奶又端上主食——餃子。
俗話說得好“好吃不過餃子。小年晚上習慣吃餃子,意為給灶王爺送行,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每個人都盛了一碗餃子,再配以香濃的老母雞湯,那真叫一個心滿意足。
這天,辛曉云回到家后,媽媽白天已特意去理發(fā)店做了個新發(fā)型。晚上拉著爸爸和辛曉云去商場買了幾身新衣服,過新年就要穿新衣裳嘛。
辛曉云突然想起來,劉晗月給他們家人買禮物的事,就主動提議道:“爸媽,我們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一人買一套新衣服吧。”
爸爸聽了,微笑點頭稱贊道:“不錯,懂事了,有高中生的樣子了。”
媽媽也異常欣喜地夸道:“真是我的好女兒,孝順的好孩子。”夸得辛曉云都有些不好意思了。
三人又在商場里買了一些年貨,準備明天一早就回老家——桐城過小年。
桐城是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爸爸媽媽生于斯長于斯,后來工作了,才在合肥安家,平時的一些風俗習慣還是按照家鄉(xiāng)的來,更何況雙方父母都在桐城,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這些外出的游子,心里惦念的還是回家的路途。
桐城小年俗豐富多彩,與周邊市縣相比獨具一格,自成一派。不僅有著很深的地域色彩,而且還保留了很多濃郁的古風。
小年的淵源來自古人祭灶的習俗。不過這個習俗在桐城已經(jīng)不濃了,取而代之的是臘月二十四祭祖。
“望空剪紙告墳墓,兩眼淚接三杯酒”。這描述的就是明代桐城人小年祭祖的情形。
現(xiàn)在桐城農(nóng)村,還保留著臘月二十四上祖墳祭拜的習俗。有的人家還會為祖墳挑土添土,謂之挑墳。二十四之夜,在家中擺三牲祭拜祖先,謂之接祖。意思是接祖先回家過年。男主人依次焚香、燒紙錢、燃放鞭炮,然后大家相繼跪拜,虔誠許愿、祈福。接祖之后,闔家共進豐盛的團圓飯,其樂融融,暖意融融。
辛曉云還記得小時候,每逢吃小年夜飯前,爺爺都要帶著全家到大門口空地,燒些紙錢給祖宗,并且在燃燒的紙錢外畫個圈,以防別家的來搶;再點燃鞭炮,喊祖宗來收錢;最后大家相繼跪拜,祈求祖宗保佑。
小小的她也學著大人的樣子跪倒在地,一邊磕頭一邊在心里許愿,她每次許愿都是學習進步,門門功課都考滿分。后來,隨著禁放煙花爆竹政策的出臺,這些習俗也慢慢簡化了。
爸爸還告訴辛曉云,桐城有句俗話叫“好漢不搞臘月錢”。臘月最重要的事就是趕回家和家人一起過年。一近年關,散布各地的桐城人,不管千里萬里,都要盡量在臘月二十四之前趕回家團圓。
過年是從小年開始的,回家自然要趕在小年夜之前。還有句俗話叫“搭著在里面過二十四”,意思是說和外人搭伙一起過小年夜,用來諷刺不相干的人混在里面做不相干的事。
小年以后,年味一天勝似一天。操勞一年的人都慢慢停歇下來,備好年貨,一家人紅紅火火、團團圓圓過大年。
(https://www.dzxsw.cc/book/27525950/31106746.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ǎng):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wǎng)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