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小说网 - 无弹窗无广告小说在线阅读

大眾小說網 > 片段人生:開局四合院 > 第九章 矩學鴻生

第九章 矩學鴻生


  縣衙的告示一出,就有幾戶無田的人家持戶冊尋上門來。

  商榷自家的地好佃。

  因商榷今天調降了地租,只收四成的租子,這在當時屬于極少的了。

  里長介紹了村里一戶相熟的人家。

  顧里也壯著膽子介紹了城北的一戶鄰居。

  剩余兩戶都是城西這片臨近的村民。

  百畝農田,共佃出九戶人家。

  商榷自留了十畝田,委托他們代耕,這也是商榷調低地租的原因。

  相較之下,李信委托交理的田地,就不太好往外佃了。

  一是地租太高。

  七成的地租實在不是一般人家能交得的起的。

  佃得多了照顧不過來,收成不好,租金交得少了,主家自然會要佃戶依常量補足。

  佃得少了,交完地租,所剩無幾,實在不足養家糊口。

  二是這地是縣令大人的,種不好怕得罪官府,被入了罪籍。

  只是商榷既然接了,自然不能不管。

  盤算了一下,便以五成地租佃給了附近的農戶。

  并在契約上寫明自愿承擔這缺少二成地租的產出或折銀。

  想來那李信若有成大事的打算,也不會再意這一、二成的租銀。

  且憑他手里的配方和良種,差也差不了多少。

  這些銀錢他還是能拿得出的。

  而且通過此事,他也想看看這李信到底是個什么貨色。

  固,那三百畝田地,具都佃出。

  地契收歸匣內,著小用送去了府衙。

  只是,不知那李信是收到沒有細看,或看見了卻默認了商榷的做法。

  還是那管家李安未有上報。

  此事就此沒了下文。

  ……

  連續發生的幾件事,讓商榷格外在意今秋的科舉。

  區區秀才功名,實在是擋不住高位者的貪婪的。

  唯有考取舉人,聲名有傳,才能使當權者有所顧忌。

  當今勢力交雜,角逐之間勾心斗角,陰謀算計,恨不得羅織罪名將對方壓下。

  舉人之名在州、郡均有備案,也不是誰想動就能動的。

  所以除了講學,其他的時間,商榷都用來刻《三字經》和《弟子規》的復卷了。

  復卷無須全文,只需少許內容即可。

  只是復卷一般是用來供人閱驗、交流所用。

  所以要字跡清晰、易辯,引用典故也要注明出處。

  篆刻起來,比刻篆原文還要費時一些。

  期間,商榷還去了縣城幾次,查看姜令傷勢。

  并著人制了夾板,固定雙腿。

  防止姜令痛??難耐加重傷情。

  三五日間,黃大夫確認姜令傷勢好轉,再無惡化的可能。

  就自雇了車子,帶了貼身的藥童,隨姜、左二人一同回到源溪村。

  每每家中來客,商榷總感覺房間不夠用。

  只好將西廂整個清理了出來,撤了餐廳,改成了兩間客房。

  一間讓盧平住,一間給黃大夫暫居。

  盧平原來的房間讓姜令和左晉明住著。

  后院的下人房雖然還有地方,但這二人身份特殊,實在不能那般對待,只好如此安排。

  左晉明到來后,很自然地接過了管家一職。

  商榷把土肥的配方和準備好的良種隨手交給他,由他安排種植。

  當然,有穿越必帶之稱的“地瓜”種苗,也一同交給他打理。

  左晉明應是掌過家事的,對家里的諸多雜事處理起來得心應手。

  黃大夫在此待了十余日也不愿離開。

  后來還是有急患的親屬找到村里,這才依依不舍地離開。

  離去前還言明,有睱時要再來。

  他一離開,讓商榷很松了一口氣之余,有更多的時間篆刻復卷。

  偶爾還能代商榷講學,可謂是幫了商榷的大忙。

  如此,又過了二十七八日,商榷終于完成了復卷,且托人送與公子桓。

  姜令也能下地緩行,雖不算全好,但至少不用別人照顧。

  ……

  一個月后,商榷乘車前往府學。

  相比《三字經》,《弟子規》在府學內引起的轟動更大些。

  因整部《三字經》刪改之處過半,有些地方,連商榷自己也覺得有瑕疵。

  只是成文時間太短,異度世界的時間又不能像云世界那樣靜止、停頓,只好勉強用了。

  《弟子規》幾乎是全文照搬,先賢大作,自然備受關注。且商榷還引用了許多《國禮》中的內容,讓文章更貼近此間禮教、制度。

  從此二文,窺一知十,雖未見全篇,卻可知商榷此人已習《國禮》,懂《鑒文》,通《御》、《治》,知《農令》。

  是少有的有才華之人,雖未入科場,但進士之才盡顯。

  具名呈送的文書,在收到復卷之日后不足月余就已交到府學院長手中。

  這樣朗朗上口,易于流傳,且能引導百姓尊禮重教的三言韻文,立即引起了府學院長的注意。

  大炎立國千年,以具名文書入考者不在少數,但能出人頭地者卻雙掌可數。

  這些人具是文能安邦定國,武能開疆拓土的大賢之人。

  而其他諸國,能入此途的,也如滄海一粟。

  上一個在此途上揚名天下的,還是一百年前促成十國會盟,消戰于文,后被世人喻為“仁圣”的——魯國莊軻。

  莊軻此人,一生奔走于各國之間,努力勸說諸國國君罷戰休睦,后于渭水促成十國會盟,簽下《謂水十條》,現在諸國之間雖有摩擦,但已有百年未起大戰端。

  固稱之為“仁圣”。

  魯國因他一人,位列諸國之首。

  只是沒有外患,內亂卻愈加慘烈。

  不過……院長拿起隨著文書一起送來的《弟子規》復卷,“也該輪到吾大炎一覽群山了。”

  院長尋來公子桓細問因由。

  才知這中間尚有“薦”牌一事。

  商榷誤得薦牌,又失了薦牌,這才欲走具名文書這條路。

  但要不要將具名文書呈交府衙備案,院長想先見一見商榷此人。

  這才有了商榷的府學之行。

  ……

  源溪村距府學約二日路程。

  等商榷接到消息,再整頓出發,到府城時已經又過了五六日。

  商榷到時已經入夜,就在府城的客棧休整了一晚,這才于次日清早驅車前往府學。

  府學位于府城外山腰處,名——煙海府學。

  此時已隱隱有了夏的影子。

  漫山楊花飛舞。

  商榷自馬車上下來,不稍一刻就沾了滿身的楊絮。

  連打了幾個噴嚏,他一邊用手驅趕飄至近前的楊花,一邊為化解尷尬脫口而出:“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好一個惟解漫天作雪飛。”

  公子桓與公子仲信步而出。

  昨日接到商榷來信知他已經到了府城,心知他今日必定前來,便早早地迎了出來。

  一出門便聽見商榷隨口吟誦,公子桓贊道:“這楊花惱人,若非有政令不得肆意砍伐,早被府學的學子們連根刨了,如今聽得商生一言倒覺得這楊花也是情深一片不好辜負。”

  “見過,公子桓、公子仲。”

  “商生有禮。”

  施過見面禮,公子仲說道:“子丘先生已經回到府學,知道了薦牌的事,很是數落了仲一番,言說這薦牌即以入商生的手,就應歸商生所有,怪仲聚勢強討,壞了府學學子的名聲。”

  商榷聞聽此言并不當真,“哪有如此嚴重,本就是榷之小童言語未清,讓夫人錯認罷了。”

  千錯萬錯都得是自己這一方的錯,萬沒有因此怨怪他人的意思。

  公子仲見商榷確無生氣的意思,這才松了一口。

  因此次歸期不定,所以駕車的換成了顧里。

  商榷讓小用和顧里過午時分再來接他。

  就與公子桓、公子仲一同進了府學。

  即到了府學,商榷自要先拜會子丘先生。

  一是就薦牌一事解釋一下因由,讓先生放心。

  二是商榷只想考取舉人功名,未有再進一步的心思,也要早些讓子丘先生知曉。

  三是商榷穿越后首次到府學,對院長心性不甚了解,想從子丘先生這探聽一番。

  子丘先生年近六旬,十分瘦小,蓄須,身著灰色長袍。

  商榷見到他后立即施學子禮,“學生俞城商榷拜見子丘先生。”

  俞城就是源溪村所在的縣城,也是李信所轄之地。

  “免禮。”

  子丘先生撫須頷首,許他們落坐。

  商榷坐下后,拱手賠罪道:“前日學生書童失禮,錯取了先生留給公子桓的書信,請先生恕罪。”

  子丘先生卻笑道:“那薦牌本無名姓,有緣者得之,你即得了,怎又讓了出來?”

  此間未有百家之分,子丘先生主治《國禮》,對禮學研究甚深,他總覺得現行《國禮》有疏漏之處,卻又不知該從何處著補。

  商榷的篆刻的《弟子規》他也看過,對這個只有幾面之緣(原主)的學生很是好奇。

  他只記得此子因身子孱弱放棄了府生的廩生名額,如今靠半部《弟子規》就取得了具名文書。

  若非當年廩生名額之事是他親自過問,他非認為商榷這是狹勢而歸來報仇的。

  商榷回答道:“學生見信函之中未及名姓,知是先生走的匆忙,本就有疑惑在心,原想著等先生歸來之時再行拜見。”

  商榷頓了頓又道:“也曾有若先生未及趕回,便受用了這等便宜之想。”

  “未成想,公子桓、公子仲幾位公子聯袂而至,坦言告之,學生就是面皮再厚,也不能私占薦牌不還。”

  子丘先生朗聲大笑,對商榷坦言私心很是商興,認為他心胸坦蕩,知節守禮,瑕不掩瑜,是可塑之材,無怪乎能著《弟子規》這等奇文。

  縱使先生開懷一笑,商榷面上也不敢松懈下來,實在是上次李信給他的刺激太深。

  古代人能靠雙目著《易經》,算千年事。

  又能在軍賬之中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實非他這種站在巨人肩上,言說眾山皆小的人所能小覷的。

  果然,下一秒子丘先生笑容一斂,質問道:“你在《弟子規》中提及兄道友,弟道恭,又在《三字經》一文中言說十義,可是認為應以年齡論尊卑?”

  商榷心中暗暗叫苦,這嫡庶尊卑爭論千年也沒個結果,究竟該如何定論,誰也說服不了誰。

  要是讓他說,他思忖良久,抬頭看向子丘先生,“學生妄言,望先生恕罪。”

  子丘先生隨手一揮,“你且說說看。”

  商榷說道:“就當世來說嫡庶有別,尊卑有序本就是最好的規則。”

  子丘先生聞言眉頭一皺,“你繼續說。”

  商榷繼續說道:“嫡庶分明,能絕庶孽之窺覦,塞禍亂之源本。”

  公子桓雖為嫡長公子,但家中也有庶弟若干,“若庶子能為則何解?”

  “人以才進,不論嫡庶次,這只能用在選拔人才之上,怎能歸承繼之說。”

  公子仲則說道:“但國賴明主,若嫡出不賢,何解?”

  “這……”涉及國事,商榷不由止住了話頭,向子丘先生施禮道:“學生未曾有此顧慮,故……無解。”

  這個回答很新奇,子丘先生看向商榷,“即無入仕之心,緣何具名成文,參加鄉試?”

  商榷坦言回答:“為不輕易為人所欺。”

  公子仲卻說道:“上次商生可不是這般說的。”

  商榷不由瞪了他一眼,怪他多事。

  子丘先生卻明白商榷的顧慮,同時也為他能洞明其中深淺感到高興,“信口閑談,無須較真。”

  公子桓卻在心中惋惜,不由說道:“商生大才不入仕途可惜了。”

  商榷微微一笑,“榷生性懶散,實在不是勤業之人。”

  他家已經有個嫡長公子令了,實在不愿再與嫡長公子桓牽扯。

  而且這兩個嫡長公子具都太慘了點,他幫得了一個,幫不了一雙。

  公子仲這時也知道自己說錯了話,沖商榷賠罪地笑了笑。

  他這個性格實在不適合入仕,即使入了仕也容易被人當槍使。

  子丘先生可能也知他性格,故名下的三枚薦牌都送了出去。

  他此次應邀而來,實不敢誤了時辰。

  在子丘先生這里坐了不長時間,探明院長品性就告辭出來。

  院長的院落位于府學最東面,占地小兩畝,分內外院。

  行近院門時,只聽一聲爆喝,“站住。”

  商榷回身見是一俊俏書生,滿臉怒容站在那里。

  那書生見商榷回頭,幾步跨到近前,“你可是寫那《弟子規》的商榷?”

  商榷拱手欠身,“小生商榷,《弟子規》正是小生所寫,不知兄臺……”

  那書生怒道:“仗著幾分才情,竟敢胡編亂造,亂了嫡庶尊卑,你……”

  商榷直起身,直視對方,直到對方被他逼視地沒了聲音,“不知兄臺何駕,若要論學,還請小生拜見過院長師尊之后,再另擇一處……”

  “無須另擇……”

  一個渾厚的聲音自身后響起,“老夫也想知道知道你的看法。”

  商榷回身看去,只見一老者從院中緩步而出。

  那書生上前幾步,與商榷并排而立,拱身施禮,口呼“院長。”

  商榷心知這位老者就是府學書院的院長——青鴻先生。


  (https://www.dzxsw.cc/book/21809087/708290833.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