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郭子儀
郭子儀,字子儀,華州鄭縣人。壽州刺史郭敬之的兒子。出身太原郭氏,他的妻子出身太原王氏,與王忠嗣是同族。
所以郭子儀早年做過王忠嗣的部署,官至朔方節度右廂兵馬使。不久,郭子儀的母親、贈魏國夫人向氏去世,他去職返家守孝。
安史之亂爆發,郭子儀于守孝期間被朝廷“奪情”啟用,改封衛尉卿、單于安北副大都護、靈武郡太守,兼攝御史中丞,權充朔方節度副大使,率朔方軍東討安祿山。
到任后領兵屯軍于振武軍鎮,征召忠心于大唐的各路異族仆從軍。
不久,金微都督仆固懷恩攜子女率所部兵馬第一個趕到。
緊接著同為鐵勒九大姓之一的皋蘭州都督渾釋之,也率兵趕到。他此來還帶來了自己的兒子,日后名震天下的大將渾瑊(jian)。
渾瑊十一歲時隨父親參加例行的防范異族南侵的行動,古代稱為防秋。時任朔方節度使張齊丘曾笑他:“帶了乳母來了沒?”
誰知第二年,渾瑊就在一次戰役中立下大功。
后來,還參與了攻屠石堡城之戰。
在安史之亂爆發前,渾瑊已經是中郎將。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人也來到了郭子儀的帳下,這個人就是李光弼。
說起來李光弼能去朔方,還有段趣事。當時朝廷奪情起用郭子儀的時候,李光弼尚在長安任職。
李亨建議起用郭子儀,又向皇帝舉薦李光弼前往朔方軍協助郭子儀東征。
這背后當然是李泌的主意。
李泌如意算盤是等李光弼積累軍功后,就讓郭子儀舉薦李光弼擔任河東節度使。
這樣帝國就能擁有兩位能征慣戰的大將,在北邊對安祿山的老巢形成巨大的威脅。
為了達到目的,李泌暗中派人把這件事告訴給郭子儀,希望他玉成此事。
郭子儀心胸豁達,當即表示同意。
可是,李光弼不知道這里面的事情。
他曾經和郭子儀先后是王忠嗣、安思順麾下將領,一向是平起平坐。
郭子儀突然成了他的頂頭上司,還是出自同袍楊銑的舉薦,心里瞬間不平衡。
在散朝后,李光弼準備回府上奏自請離職。
剛寫完,就收到了廣平郡王李俶邀請他赴宴的請柬。
李光弼看是廣平郡王設宴不能不去,于是在次日到郡王府赴宴。
當他在前廳看到郭子儀的時候,調頭就走。
郭子儀一個箭步上前,拉住李光弼。
李光弼沒好氣的道:“我與將軍同朝為將,將軍已是雄飛高舉似鯤鵬,我如草芥任人驅使,何必還要在我面前炫耀呢。你放心,我已經寫好表文,上表天子自請開缺。”
郭子儀拱手道:“大唐遭逢亂世,百姓流離失所,上下一片惶惶。值此國家用人之際,我怎么舍得放將軍離開呢。沒有將軍的支持,我怎么能夠帶兵出征呢?還請將軍看在國事艱難的份上,與我協力共謀破賊大業。”說完,又深深的作揖。
李光弼見郭子儀如此,也只得同作揖。
這時候李俶上前一步道:“古有將相和,今有李郭和。同為國家,不分彼此。一定能夠擊破叛軍,收復大唐河山。”
于是乎,李光弼就隨郭子儀來到了朔方。
如今郭子儀帳下人才濟濟,兵強馬壯。只待各部兵馬稍微熟練彼此,便可以領兵討逆。
就在郭子儀剛完成召集兵馬的時候,叛軍高秀巖領兵來犯。這個高秀巖曾經是王忠嗣的部下充任臨洮軍使,后來追隨哥舒翰充任安人軍使。再后來因為和哥舒翰不睦被革職,于是到了安祿山的麾下,成為安祿山的大將。
高秀巖此人驍勇異常,是一員猛將。只可惜他碰到的是郭子儀等人,這群人都是那個時代的頂尖將領。
郭子儀得知此事,立刻召麾下諸將升帳議事。當日,各路將領魚貫而入。外面鼓聲雷動,三通鼓畢,郭子儀手捧敕書來到眾人面前。
待相關程序走完。郭子儀慨然道:“今有逆胡安祿山造反叛唐,致使國家蒙難,百姓蒙禍。本將奉天子敕令領諸將討伐逆賊,各部人馬需依軍令而行,如有違抗,軍法從事。”
諸將道:“愿聽將軍差遣,為大唐社稷舍生忘死。”
郭子儀道:“叛將高秀巖領兵來犯振武軍,此人驍勇作戰。需要智取,諸將依我計行事,不得有誤。”
諸將應聲道:“是。”
郭子儀立刻做出了各種部署,準備迎敵。
不久之后,郭子儀親領大軍與高秀巖對峙于振武軍駐地前數公里,那里地形開闊,適合大集團作戰。
高秀巖看郭子儀軍容嚴整,但人數不多,心生蔑視,對左右笑道:“郭子儀這老兒兵少,今天必定被我所擒。”說完催動大軍從正面進攻郭子儀軍隊。
郭子儀見賊軍勢大,只得領軍且戰且退。
高秀巖見狀催動三軍,并且命令兩翼騎兵包抄,務必將郭子儀大軍合圍。
戰鼓擂動,殺聲震天。
郭子儀看高秀巖所部騎兵在兩翼游走,隱隱有包圍之勢。覺察出高秀巖的意圖,立刻傳令手下騎兵將領公孫瓊巖,命他立刻率領騎兵從兩翼進攻高秀巖所部騎兵,使高秀巖的企圖無法得逞。
公孫瓊巖得令后,手持馬槊雙腿夾馬,一聲大喝親自帶領騎兵沖鋒在前,以鋒矢陣攻高秀巖所部騎兵。
雙方交鋒,鏗鏘之聲和殺聲,不絕于耳。
公孫瓊巖曾是安祿山舉薦的將領,當時舉薦公孫瓊巖的時候,安祿山是這樣評價他的:“此人不輸于隴右王難得。”
后來安祿山野心勃勃,公孫瓊巖轉投安思順的麾下,在朔方軍中擔任騎將。
公孫瓊巖親臨前鋒,以鋒矢陣沖破了高秀巖的騎兵。旋即游弋在郭子儀大軍的兩側,保護主力不會損失太大。
高秀巖見自家騎兵人多,反而被郭子儀所敗。不得不改變戰術,催動大軍務必擊潰郭子儀步軍。
這個時候,雙方且戰且走已經到了丘陵地帶,再沒有比較寬闊的地形。高秀巖沒注意到這點,而郭子儀等的就是這個機會。
忽然四面鼓聲大起,殺聲震天。
高秀巖察覺情況不妙,左右張望,只見四面皆有旌旗。
“不好中計了!”高秀巖失聲道。
話音剛落,四面八方皆是唐軍。
仆固所部在北,李光弼所部在南,渾釋之所部在東。
郭子儀揮動大旗,唐軍如潮水般從四面八方涌向叛軍。
高秀巖見自己不是唐軍的對手,只得催動大軍從東面突圍。
渾釋之的兒子渾瑊,手持一桿棗陽槊,看叛軍涌向這邊,立刻率領所部騎兵從側翼攻打叛軍騎兵。而渾釋之竟然主動讓開一條路,讓高秀巖殘部得以逃脫。
仆固綽領騎兵圍剿叛軍,瞅見高秀巖的大旗,于是張弓搭箭對著旗幟一箭射出,將持旗手射殺。高秀巖大旗一倒,軍心更加的慌亂。
郭子儀催動大軍追趕高秀巖殘部,一路窮追猛打,致使高秀巖根本沒有辦法停下來整軍。
高秀巖最后只能逃亡靜邊軍駐地,企圖依靠靜邊軍反戈一擊。
郭子儀早就料到這點,他最終的目的就是要借高秀巖的殘兵奪取靜邊軍。因此讓各部騎兵盡量靠近高秀巖的兩翼,一旦看到高秀巖率軍入內,立刻攻打。
高秀巖對此懵然不知,他還以為自己是真的神勇,能突破渾釋之的部隊。壓根不知道渾釋之是故意讓路的,就是要高秀巖溜走。
所謂的十面埋伏,其實只是從心理上震懾叛軍。讓叛軍感到絕望,而后叛軍拼命一搏又以為得到了希望。
這樣的大起大落,會讓人短時間內失去判斷。
高秀巖率殘部抵達靜邊軍,靜邊軍大將率軍出來接應。
郭子儀見機不可失,揮動令旗,大聲道:“大丈夫建功立業,正在今日。隨我殺敵報國!”催動三軍圍攻。
高秀巖的殘兵沖散了靜邊軍的陣型,導致整個叛軍陷入混亂。
無論高秀巖,還是靜邊軍大將如何呵斥,都止不住軍驚。最后只得放棄,各自率兵馬從南面突圍而去,最終僅以身免。
郭子儀收復靜邊軍后,沒有停歇。召各部將領,到中軍帥帳議事。
“逆胡安祿山有偽大同軍使薛忠義在附近,其兵馬很多。我料定當他得知高秀巖兵敗的事情后,會立刻率軍來攻。我們必須提前做好布置,務必全殲這伙叛軍。如此一來,打通河東兵馬的方略就能實現了。”
郭子儀說完,開始著手布置各部兵馬的配置。
且說薛忠義和周萬頃知道高秀巖兵敗,靜邊軍被奪。于是率領大軍,匆忙趕往靜邊軍,企圖再奪回來。
當夜,大軍安營扎寨,外面還放了警戒哨。
薛忠義和周萬頃在帳中協商如何退敵。
爭論時,只聽外面金鼓齊鳴,殺聲震天。出營帳一看,只見四面八方皆是火把。
“敵襲!”薛忠義和周萬頃立刻上馬整軍,從容出寨迎敵。
當迎敵的時候才發現,情況不妙。叛軍被對手的騎兵趁著夜色,切割成了好幾塊,互相都失去了聯絡。
慘叫聲不絕于耳,叛軍將領漸漸感到不敵。調轉馬頭,趁著夜色想要溜走。渾瑊借著火光看到周萬頃,于是手持馬槊帶領親兵一路尾隨,直到斬殺周萬頃于馬前。
薛忠義只得率軍潰逃,投大同軍了。
郭子儀善于利用己之所長,先用敵襲釣出叛軍,再用騎兵切割包圍。一舉俘獲了大量的叛軍。
(https://www.dzxsw.cc/book/21440919/42267310.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