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九百八十四章 太陽神
第1485章 太陽神
考察船進入船閘以后,進口閘門關上,隨著水位的下降,剛剛大家還在俯視的大壩,逐漸變得和視線平齊,接著船閘的水泥壁面就變得好像會生長的城墻一樣朝上聳立,不多時就得變成仰頭觀看。
眾人在考察船三層的開放茶園看著這樣的奇景大呼小叫,讓邊上拖拽運煤船的小火輪上的大師傅們樂得都不行了,瞧這幫人沒見過世面的樣子!
意猶未盡地從船閘那里出來,前方也就到了此次考察最終的目的地,宜陵。
整個三峽工程文保工作,按照地域分作了兩個大區(qū),一個就是巴蜀區(qū),一個是鄂漢區(qū)。
巴蜀區(qū)的中心城市就是渝州,而鄂漢區(qū)的中心工作城市,自然就是宜陵了。
這里古稱夷陵,東吳陸遜就是在這里大敗劉備于猇亭,讓劉備敗走白帝城,托孤諸葛亮,開啟了三國故事的最后一段。
當然這里的三國故事遠不止這一件,一共有三十六件歷史大事兒,都發(fā)生在這吳蜀交界的兵家必爭之地。
為了容納三峽庫區(qū)搶救性發(fā)掘收集起來的大量文物,宜陵市將圖書館,文管處,地區(qū)博物館等事業(yè)單位合并、撤消為一處,更名為“宜陵市博物館”,對外是博物館,文保所二塊牌子,對內(nèi)其實就一套班子。
新博物館落成剛剛一年,說是已經(jīng)投入使用,其實大量的文物都還沒有擺展出來,現(xiàn)在的YC市博物館的庫房里,已經(jīng)堆滿了從庫區(qū)搶救發(fā)掘而來的東西。
高館長熱情地接待了眾人,周至也在這里見到了從秭歸送過來的那件心心念念的,還沒有對外展出的文物——太陽人石雕。
這是一件非常奇特的文物,出土于秭歸縣東門頭新石器文化遺址,當時發(fā)掘出土陶、石、銅、瓷、玉等四百多件文物,基本都保存完好,幾千年后依然栩栩如生。
在這個距今七千多年的遺址當中,考古隊員采掘到了一塊石碑狀的大石板,石板經(jīng)過仔細打磨,表面十分平整,呈規(guī)則的長方形狀。
石板長度105厘米、寬20厘米、厚12厘米,上面用陰刻的線條,刻了一個簡潔線條的人像。
人像頭頂處刻有二十三條光芒的太陽圖案,人像的腰部也刻畫著星辰的圖案,好似此人佇立在太空一般。
人物的身體很粗壯,但是四肢卻只是面條一樣的細線條,造型古樸怪異,面部表情凝重,又似乎在用心向太陽祈禱。
遠古時期的人類思維較為落后,對世界的認知非常片面,對太陽等自然現(xiàn)象的變化規(guī)律根本不了解,因此帶有神化思想的巫術開始出現(xiàn),。
這個石刻很明顯就是當時太陽崇拜的巫術活動遺跡之一。遠古人類敲鑿擊刻下部落首領或者巫師帶著崇拜向太陽祈禱的圖形,從石刻的光滑程度來看,可能它本身被立起來以后,就成了遠古人類頂禮摩挲的對象,太陽神在人間的代言。 …。。
這個雕像的造型非常獨特,人臉成倒水滴型,人身頎長,寬肩細腰,身體造型讓周至看到了一些三星堆青銅人像的影子。
“不過這位太陽神到底屬于上古哪一位神靈,大家目前也眾說紛紜。”高館長介紹道。
“那也是,”周至現(xiàn)在也不敢武斷:“中國古代的太陽神老多了,要是考慮到地域因數(shù),這火神也得加進去。”
“對,中國古代的太陽神,最出名的就是羲和了。”高館長說道:“羲和是位女神,和帝俊一起生了十個太陽,在《堯典》當中成了發(fā)明時歷的人,屬于天文官,大羿、太昊、少昊、伯益等,都是她的后裔。”
“如果將傳說化作部落文化的話,《山海經(jīng)·大荒南經(jīng)》記載:‘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曰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于甘淵’。說的就是方館長剛剛說的這件事兒。”周至跟小伙伴們解釋:“而《山海經(jīng)·大荒東經(jīng)》曰:‘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少昊儒帝顓頊,棄其琴瑟;有甘山者,生甘淵,甘水出焉’;晉代郭璞為此作注說:‘此經(jīng)甘淵,實即《大荒南經(jīng)》羲和裕日之甘淵’。”
“現(xiàn)在我們已知少昊是大汶口文化晚期至龍山文化中期的部落名稱,盡管羲和與少昊的先后順序無考,但根據(jù)《山海經(jīng)》,少昊之國與羲和之國在地理上一致是無疑的。”
“那個地方現(xiàn)在就叫日照,有堯王城遺址,太陽崇拜產(chǎn)生在那里,和地理位置,典籍記載,都是相合的。”
“除此之外還有一位神靈,叫日主,先秦時期的齊地八神中的第七位,《史記·封禪書》里說‘日主,祠成山,成山斗入海,最居齊東北隅,以迎日出云;”
周至點頭:“根據(jù)《禹貢》成書時的地理知識和九州的概念,當時那一帶都屬于青州,膠萊平原尚為海洋或沼澤之地,山東丘陵為海島,日照地區(qū)當時位于華夏的最東端,是最早迎接到太陽的地方,太陽崇拜在這里產(chǎn)生自有地理上的道理。”
“可是這些都是北方體系,”周至摳著下巴看著神像:“這個石像的形狀可太獨特了,雖然大汶口文化也有象征著太陽崇拜的八芒星圖案,但是和這個石刻人像頭上的二十三芒太陽形象完全不同,咱們是不是從南方體系的神靈里尋找脈絡更合適?”
“就是!”高館長似乎是見到了知音一般:“大家看啊,雖然大汶口文化有八芒太陽崇拜,龍山文化有刻符形式,兩者看上去和這個人像的工藝和符號性有些類似的地方,但從時間上來看,這個人像其實比大汶口文化還要早,比龍山文化更是提前了三千年,那我們是否可以理解為它的出現(xiàn)其實比大汶口文化的太陽崇拜更早?或者說,屬于獨立發(fā)展出來的圖騰崇拜的可能性更大?”
“如果是南方體系的話,那就得考慮東君,嗯,還有祝融的可能性了。”周至說道。
“就好像羲和在魯省被稱作“東母”一樣,東君就是遠古楚地神話的太陽崇拜;屈原所作的《九歌·東君》,其實就是一篇祭祀太陽神的祭祀辭。”高館長說道:“在《九歌》中,東君是一位英雄,象征著正義和光明,他不但給予世人光明和希望,還經(jīng)常與黑惡的力量展開搏斗。而且他還是司春之神,給人間帶來的是溫暖和生發(fā)。”
“這個人像,表情就非常莊重慈和。”
393149。。
...
(https://www.dzxsw.cc/book/20803929/775504006.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ǎng):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wǎng)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