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拔絲紅薯
每日一次的天幕準時開啟。
劉徹若非顧忌形象,非得呸一口,五柳魚一點不好吃。
杜甫果然是個窮酸。
司馬相如仿寫的詩,著實一般,與李白杜甫不能比。
糊糊:“今天介紹一道菜,拔絲紅薯。”
天幕播放制作視頻。
糊糊:“紅薯削皮,切成滾刀塊備用。
鍋中倒入油,油溫六成下紅薯開始炸,炸至金黃色即可,撈出備用。
鍋中留少許底油,放入白糖小火慢熬,將糖熬到琥珀色即可。
將炸好的紅薯倒入熬好的糖里,翻炒均勻,出鍋裝盤。
把鍋里剩余的糖稀,小火加熱后,用筷子拉絲。
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拔絲紅薯,就做成了。”
癡人說夢:抱歉本手殘黨容易做成紅薯甜湯。
火樹銀花:謝謝,眼睛學會了,馬上點外賣。
天幕之下的庶民,那么多油那么多糖,不是肉。
就為一塊紅薯,不值當。
而清朝以前的人,連紅薯是何物,都未必認識。
糊糊:“說起來,紅薯在種花家種植歷史,有幾百年。
那它如何遠渡重洋,在種花家的土地上生根發芽呢?
時間往前撥一撥,萬歷六年,著名的明攝宗,以閩地為試點,清丈田畝,登記戶籍,推行一條鞭法。
結果卻讓他驚詫莫名。
洪武二十六年全國人口普查時,福建有八十一萬余戶,三百九十萬余口。
近二百年之后,這個省份的在冊臣民,剩余五十一萬戶,一百七十三萬余口。
短短幾代人時間,戶口銳減了接近六成。
令人驚訝的是,又二百余年后,清道光十四年。
閩地依舊災荒不斷瀕臨破產,但在冊人口卻達到空前的一千五百余萬,增長九倍以上。
與此同時,全國性戶口也激增七倍左右,近三億人口。
其中有國家長期內部安定,導致的人口滋生。
也和一根藤蔓脫不了干系!”
朱元璋不悅道:“子孫怎么干的?”
清朝沒有內亂,難道大明就有嗎?
“那個不上朝的不孝子孫萬歷,廟號攝宗?”
聽起來奇奇怪怪的!
乾隆:“促狹得很!”
萬歷六年,推行一條鞭法的明攝宗,是張居正。
糊糊:“眾所周知,種花家歷史上有兩次大規模引進外來作物時期。
通常稱之‘張騫優選’和‘鄭和嚴選’。
不一定是他倆帶回來的,但大致在同一時期傳入,所以歸結到他們頭上。
在此,鄭重感謝兩位開拓者,為種花家美食事業,做出的卓越貢獻。
張騫從西域將葡萄、蠶豆、大蒜、核桃、石榴、西瓜、黃瓜等農作物,引入中原。
如果說動物的話,就是汗血寶馬、鴕鳥、駱駝。
現在看到的蔬菜,如果是‘胡’字輩,大約就是張騫從西域引進的。
鄭和下西洋的時候,許多作物都已經通過陸路傳入中原。
所以在開拓物種方面,沒那么日常。
他帶回了榴蓮和數之不盡的香料,比如胡椒、龍涎香、沉香……
明朝官員走路帶十三香味,就是因為鄭和七下西洋,運回大量香料。
導致國內原本高企的香料市場,一朝跳水。
朝廷開始用香料折算俸祿給官員發工資。
同時他還找到傳說中的瑞獸‘麒麟’,今天我們管那玩意叫長頸鹿。
從西洋傳入的物種,一般是‘番’字輩。
如果把‘胡’、‘番’輩的蔬菜通通排除,今天種花家人餐桌上,大概只剩韭菜!”
迷霧麋鹿迷了路:別說了,我就是韭菜。
十萬伏特:白菜應該也算。
孟婆來碗豆漿:漢武之前的皇帝,日子著實過得凄慘,一點都不羨慕了!
吃不飽的大可愛:我就說,張騫和鄭和沒帶回來的東西,肯定不好吃。
比如火雞、洋薊、羽衣甘南……
言不由衷:他們帶回來的東西,都要經過皇帝審核。
把漢武和永樂吃吐了,有幾個腦袋?
嬴政吃著御廚無師自通的魚頭豆腐湯,暗道,朕統一六國,功蓋三皇,德過五帝。
豈容旁人隨意揣摩。
劉徹摸著下巴,張騫走到哪里了?
還有多久,能把天幕上提到的物種帶回來?
李世民:“鄭和下西洋,怎么下的?”
很是在意,他是如何把國內的香料市場打下來的。
香料,是奢物。
而李世民很缺錢!
糊糊:“今天我們的主人公紅薯,并非鄭和帶回來的。
因為他們的時代差了一百多年。
紅薯,又稱之為番薯,可見的確是來自西洋。
那它又是何時傳入的呢?
有據可查的時間是,萬歷二十一年的春天。
在萬歷不上朝的那些年里,一株番薯藤,悄悄在閩地,生根發芽!
閩地有一個秀才,名叫陳振龍,屢試不第,遂棄儒從商。
古往今年,屢試不第的人,干出來的都是大事。
他選擇的地方不是內陸,祭拜過媽祖娘娘后,揚帆起航,去往呂宋島。
陳振龍在呂宋見當地紅薯遍野,又了解到耐旱易活,生熟都可食,六益八利,功同五谷。
想到家鄉時常災歉,食不果腹,用心學會種植方法,私下出資購買薯種。
但當時的呂宋政府,禁止紅薯出口。
第一次,陳振龍將番薯藏在袋子里,翻一下袋子就發現了。
第二次,陳振龍將番薯藤藏入竹竿中,還是被發現了。
第三次陳振龍將薯藤絞入吸水繩中,避過出境檢查,經七晝夜航行回到福州家鄉,在家附近試種。
挾入藤籃試密航,歸來閩海勤耕植。
陳振龍帶回薯藤試種的那年,閩中地區大旱,五谷歉收。
陳振龍讓他的兒子陳經綸,上書給福建巡撫金學曾,建議試種紅薯,以解糧荒。
四個月后,紅薯收獲,可以充饑。
官府通知各個地方都種植紅薯,最后紅薯大獲豐收,而閩中的饑荒也得以緩解。
所以今天陳振龍有一個更響亮的名號——紅薯之父。
在現代工業化和水利工程的保證下,紅薯最高能達到萬斤。
但萬歷年間的紅薯表現也不差,一年可種植兩季。
春薯畝產量四千斤,夏薯畝產量兩千斤。春夏合計六千斤。
而當時南方的主糧畝產五百七十七斤。”
朱元璋一拍御案,“等著干嘛,讓呂宋上貢良種!”
朱棣:“讓鄭和一定把紅薯種帶回來!”
禁止出口,當大明的寶船是擺設嗎?
(https://www.dzxsw.cc/book/19046122/36366015.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