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復核問題
嬴政不曾經(jīng)歷過科舉,在天幕出現(xiàn)之前,大秦根本無法供應(yīng)數(shù)以萬計脫產(chǎn)學子使用的紙張,不,那時他們還不知道紙,現(xiàn)在都還在試驗中。
連動不動就要用車來計量的竹簡都供不上。
秦人的軍功法,也不容許有那么多“游手好閑”之人,不事生產(chǎn)。
但并不影響嬴政理解科舉的重要性,可以說,當大秦發(fā)展延續(xù)到一定程度,早晚要開科舉的。
科舉的本質(zhì),其實就是分配國家的權(quán)力。
以大秦為例,若選官只取老秦人,置六國遺民于何地;若只取六國遺民,又置拋頭顱灑熱血的老秦人于何處。
時間久了,好不容易一統(tǒng)的七國,早晚會分裂。
何況七國之間的血仇,積累了幾百年,比后世的南北問題更加深刻。
那個憑空捏造的“白起肉”,不就是實例嗎!
劉徹:“不好用的工具人,殺了便是!
臣子在試圖染指皇權(quán),分裂南北,一個不好,朱重八新建的大明,就得分裂成南明北明。
程咬金戚戚然道:“難怪說明朝文官集團勢大呢!”
雖然總覺得是后人是陰陽怪氣有偏見,但看看例子,也難怪了。
一次次拂開國皇帝的面子,在貞觀朝堂上,除了魏征也沒多少人。
明朝這是十幾個官綁在一起了。
聽了一通后世的南北態(tài)勢,一個處理不好,國家人心向背。
未成為當事人,尚春秋鼎盛的朱元璋:“除了劉三吾,不給咱說說其他主考官、調(diào)查團都有誰?”
欺他年老無力,殺不動人了嗎?
糊糊:“南北榜案是冤案嗎?是,但也不全是。
最貼切的形容是,一場不算科考舞弊的舞弊案。
先來看看十二人調(diào)查團是何種成分,三個新科進士確定無疑的南方人。
其他九位調(diào)查團成員都是朝廷正式官員,根據(jù)現(xiàn)有資料,侍讀張信(浙江定海)、侍講戴彝(浙江奉化)、春坊右贊善王俊華(浙江寧海)、平度司憲右司直郎張謙(浙江永嘉)、司經(jīng)局校書嚴叔載(浙江瑞安)、正字董貫(江西樂安)、王府長史黃章(福建惠安)、韓府紀善周衡(直隸常州府無錫)、靖江府紀善蕭楫(江西吉水)。
一個北方人都沒有,所以從根上,這個調(diào)查團的‘含南量’不是超標,是拉滿了。”
李世民暗道,蕭瑀作為隋朝外戚,為何能在大唐屹立不倒,不就是因為他是南方士族的代表人物嗎。
朝堂需要平衡。
明初朝臣們暗自揣測,定下這個名單時真的沒注意到他們的籍貫,還是洪武末年時,朝堂已經(jīng)沒有北人可用。
糊糊:“十二人調(diào)查團非常堅定地洗脫了的劉三吾等人的舞弊嫌疑,維持原判。
大致說來,這個調(diào)查結(jié)果是沒有問題的。
因為明朝的科舉制度借鑒前朝,非常完善。
一場舞弊案件,需要串聯(lián)的人員極多。
會試不止有兩位考試官,按制另有八位同考試官,即副主考。
還有監(jiān)試官、提調(diào)官、彌封官、謄錄官、對讀官等若干人,整個會試的考官人數(shù)多達數(shù)十人。
以建文二年會試為例,該年會試有考官36人,知貢舉事1人,同知貢舉事1人,考試官2人,同考試6人,監(jiān)試官2人,提調(diào)官1人,印卷官1人,收掌試卷官2人,受卷官2人,彌封官2人,謄錄官2人,對讀官5人,巡綽官2人,搜檢官2人,監(jiān)門官2人,供給官3人。
涉嫌全錄南人的科場舞弊案,至少一半的考官需要參與其中。
明朝的科考還有糊名謄抄的措施,閱卷者不知道考生的具體身份。
兩位主考官,劉三吾是湖廣人,白信稻則是北平人,說地域傾斜也不大可能。
劉三吾并非第一次擔任會試考官,洪武二十七年的會試主考也是他,而當年的會元彭德是陜西鳳翔人。
如果劉三吾真有地域偏見,沒有道理要取一個北人做會元。洪武二十一年,劉三吾應(yīng)該是當科會試的同考試官,結(jié)合二十一、二十七年的會試錄取情況看,也很難說他有地域偏私。
調(diào)查團還了劉三吾等人的清白,那他們復核時有問題嗎?
洪武二十七年會試人數(shù)為七百余人,取了一百人,錄取率約為百分之十四。
建文二年參與會試的有將近一千人,取了一百一十人,錄取率約為百分之十一。
按這個規(guī)律,洪武三十年會試的參與總?cè)藬?shù)應(yīng)該是八百來人。
洪武三年定下的鄉(xiāng)試額數(shù),直隸一百,河南、山東、山西、陜西、北平、福建、浙江、江西、湖廣各四十,廣西、廣東各二十五。南北比例大致為三比二。
洪武十七年取消了鄉(xiāng)試定額,開放鄉(xiāng)試名額后,南方舉人數(shù)量增長特別的快,再加上會試在南京舉行,也會導致南方舉子到的更多。
綜合推測洪武三十年會試的南北比例應(yīng)該在三比二到二比一之間,那按這個比例,當科會試北方舉子的人數(shù)應(yīng)該是將近三百人。
復核人員進呈了至少七十份北方試卷,當時的復核極大可能是只針對北方,甚至就是每人從北方試卷中選10份進呈,若是這樣的話,不到三百份試卷要選一百二十份,確實有可能選到一些陋卷。
張信是最初上奏的要求徹查的官員之一,沒有必要復核時偏袒主考官!
唐初,依然是北方為重。
李世民難以想象北方凋零到連一個文華之士都找不出來的地步。
糊糊:“北方文風不如南方的定論,從明初一直延續(xù)到明末。
北方的學校教育,經(jīng)歷連年戰(zhàn)亂之后,學校與老師都不足。
這一點洪武二十年以及二十四年朱元璋還從南方抽調(diào)老師去北方支教,以及頒布書籍給北方學校,都能看出來。
北方教育資源不足,北人文采不如南人,這也是當時的公論,即使是偏向北人的人也是承認這點的!
(https://www.dzxsw.cc/book/19046122/36365830.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ǎng):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wǎng)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