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48章 維民所止
糊糊:“清朝不一樣,早期實行文化高壓政策,如今如今我們熟知的野史,多是從晚清時期發(fā)源。
當然雍正的《大義覺迷錄》不算,那是比野史還野的正史。
皇帝親筆認證。”
乾隆恨不得捂住臉,有些事不必三番五次提起。
糊糊:“清朝是文字獄的鼎盛時期,自順治帝起,歷經(jīng)康熙、雍正、乾隆四朝,持續(xù)140余年。
期間共發(fā)生了一百六十余次文字獄,尤以乾隆朝為甚,多達一百三十余次。
鑒于相關文藝作品的廣泛傳播,清朝文字獄影響力極大。
清初第一場文字獄,起源于一句話——將明之才。
統(tǒng)治者認為這話詭譎曖昧難以解釋。那么就不要解釋了,直接斬首。”
李世民:“這難道不是將明之材?”
有司無仲山父將明之材,不能因時廣宣主恩,建立明制,為一代之法。
指輔佐帝王,執(zhí)掌政事的才能。
哪里錯了!
糊糊:“康熙朝著名的文字獄案例為《明史》案與《南山集》案。
《明史》與《南山集》均非普通文集,而是記載明朝事跡的史書。
兩案背后,是滿漢矛盾日益凸顯的時代背景,明末遺臣們著書立說,字里行間流露出對故國的深深眷戀。
清朝統(tǒng)治者對此極度敏感,為鞏固思想統(tǒng)治,防患于未然,對任何可疑言論均予以嚴厲打擊。加之官場紛爭不斷,引發(fā)一系列驚心動魄的文字獄。”
房玄齡:“不知此本《明史》與清廷官方修的史書有何異同?”
刺被挑得太多了,讓人愈發(fā)好奇。
糊糊:“到了雍正朝,文字獄開始‘娛樂’化,玩出來新花樣。
雍正四年,海寧人查嗣庭擔任江西主考官,所出試題用了《詩經(jīng)》中有‘維民所止’一句。
鑒于八股文截搭題的傳統(tǒng),考題就兩個字——維止。
請再看看,在位皇帝的年號——雍正。
頭去哪兒了?”
這個問題被指出來,天幕底下的讀書人都愣住了。
截搭題本就違背文學常識,你還特意把這兩個字拎出來,維所都比維止好。
身為官員的敏感性呢!
糊糊:“據(jù)傳雍正聽聞此事,怒不可遏,讓人搜羅查嗣庭的罪過。
最終查嗣庭被捕,病死獄中,被戮尸示眾,兒子處死,家屬流放。
這個故事流傳深遠,實際當年查嗣庭出了四道題。
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出自《論語》;
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出自《孟子》;
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見矣,出自《易經(jīng)》;
百室盈止,婦子寧止,出自《詩經(jīng)》。
沒有一道是維民所止,好歹是朝廷重臣,江西又是科考重地,不會犯如此淺顯的錯誤。
題目沒有任何問題,但耐不住有人舉報啊。
雍正確實對查嗣庭所出的某些試題產生了疑慮,第一題對朝廷的保舉政策表達不滿,暗中嘲諷。
第三題與第四題的用詞,與汪景祺先前描述的‘一止之象’不謀而合。
汪景祺曾在《歷代年號論》中提到,凡是帶有‘正’字的年號,如金海陵王的正隆、金哀宗的正大等,均非吉祥之兆。
查嗣庭的試題先提‘正’后言‘止’,并暗示前后有深層聯(lián)系,無疑是在對年號雍正進行惡意誹謗。
但雍正并不想借此論罪,因為有顧慮,怕人背后說他在搞文字獄。
查嗣庭最后以大逆罪戮尸,擺出的罪證是他暗地里寫了兩本日記。
如戴名世《南山集》獄是文字之禍;方名因科場受賄正法是冤案……這是攻擊和非議康熙。
自雍正元年以后,凡朔望朝會或皇帝親行祭奠之日,往往記當日大風、狂風大作、大雨傾盆、大冰雹……
古代講究天人感應,這么搞還以為上天不滿皇帝。
諸如此類的記載是否屬實,如今已無從考證。
從已有的線索可以推測,查嗣庭不太可能采取如此低級的手段來發(fā)泄怨憤。
因為查嗣庭對文字極為謹慎,每晚書房門緊閉,有人曾從窗縫窺見,他專心致志地撰寫文字,而后爬上梯子,將所寫文字妥善藏匿于房梁之上。
但雍正卻對這些細枝末節(jié)大肆渲染,硬是將查嗣庭描繪成悖逆禮法、諷刺時事、幸災樂禍之人。
其實,無論試題還是日記,都僅僅是抨擊查嗣庭的借口罷了。
此案背后深藏的政治背景,才是查嗣庭遭受文字之禍的真正元兇。
查嗣庭依附于隆科多,而后者則是雍正下一個打擊朋黨集團的目標。
雍正選擇首先清查隆科多黨羽中聲名顯赫的查嗣庭,意在先聲奪人,為最終鏟除隆黨勢力做好輿論鋪墊。”
迷霧麋鹿迷了路:玩政治的心果然都臟。
清朝的文人齊齊頓目,這年頭,連天氣都不能寫了嗎!
糊糊:“維民所止案與另一場文字獄呂留良案隱隱有聯(lián)動。
呂留良在康熙二十二年便去世,但架不住他的著作流傳于世。
其中一個讀者就是把雍正逼得寫《大義覺迷錄》的曾靜。
曾靜交代其叛逆思想來源于呂留良的著述,因而引發(fā)了呂留良文字獄。
呂留良和他已經(jīng)去世的兒子、學生均被開棺戮尸,其余家人或殺或流。
傳說呂家有一后人呂四娘為報仇,潛入紫禁城刺殺,她砍下雍正的頭顱帶走祭奠死去的親人。
雍正只剩一具無頭尸體,為此只能鑄造一顆金頭安上,匆忙下葬。
如今泰陵里的雍正,到底是原裝頭顱還是金頭,亦是未解之謎。”
彩云之南:所以,可能真沒頭了!
看清朝笑話,朱家人樂此不疲。
朱元璋:“也算報應不爽!”
朱標潑冷水,“先前提過,清朝一位閣老在日記中記述,雍正可能中了丹毒,臨死之前有七竅流血之像。”是個全尸。
雍正亦不曾想過,三樁案件竟有如此聯(lián)系。
乾隆表現(xiàn)得比當事人更憤怒,拍案而起,“胡言亂語。”
皇阿瑪是在他面前駕崩的,到底哪個頭能不清楚嗎?
(https://www.dzxsw.cc/book/19046122/36365813.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ǎng):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wǎng)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