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五章 私情敗露半夜逃命惱羞成怒…
老陳一骨碌翻身,跪在小土炕上作揖,“兄弟,救命之恩,可我們如何脫得?”
王正陽:“你們三口兒快走,越快越好。”
老陳:“城門已關,哪里走得了。”
王正陽:“夜深人靜時離了高家,到東城門附近藏身。寅時五刻,城門一開,便到東外城雇車馬,出東外城上官道,南北東西你自便。”
黑暗中,老陳在炕上向王正陽磕了個頭,“兄弟,下輩子我們三口兒給你當牛做馬。”
手哆嗦著在黑暗中收拾東西。
王正陽低聲道:“帶上銀子和幾件衣裳即可,東西多了走不脫。”
第二日一早,早起的伙計沒見老陳做飯,繼而看見大門沒拴;再下來,張奶娘見里院的門閂也被拉開了。
東跨院的門虛掩著,張奶娘進去,三太太母子卻是不見。
王正陽套好了車,在外院等著,聽見張奶娘在里院大喊,便進去。
高老爺頭面蓬亂地出來,粗聲問:“何事?”
老陳和三太太帶著寶兒連夜私奔了,高老爺府上翻了鍋,二太太也帶著二花過來,與大太太亂成一團。
有伙計著急,沒吃飯就去店里了,手勤快的短工舀水下米自己做飯。
高老爺鐵青著臉吼王正陽,“你倆屋緊挨著,他們三個明目張膽從正門走,你沒察覺?”
王正陽道:“老陳平時總半夜起來,就是不喂牲口也在院里走來走去,我聽到了些動靜,也沒當回事。”
高老爺突然問:“都這時了,你的車套上沒有?”
王正陽:“我怕耽擱三太太上路,沒吃飯先套上車等著。”
高老爺又老陳屋里、東跨院兒仔細看了一回。
三太太屋里只首飾和幾件衣裳不見了,老陳屋里小鋪蓋卷還整整齊齊地疊著。
高老爺困惑地瞅瞅王正陽,“這是早就備好的。”
王正陽暗自慶幸,半夜聽老陳他們躡手躡腳出了院門,舒了一口氣,想趕緊睡一會兒。
突然想,一早高老爺察覺老陳和三太太是匆忙逃走,必斷定是剛得了信兒。這院里除了自己還有誰是嫌疑?于是,悄悄進去,把三太太和老陳的東西整理了一下。
大太太、二太太都說,長工拐帶東家女人,趕緊報官吧。
高老爺怒道:“報什么報,還要平陽城大街上去丟人?他娘耳朵的,若是逮到這對狗男女,我活扒了他皮。”
高老爺在正房臺階上罵了一陣,掀簾進屋時,扭頭看了會兒王正陽,“找把鎖把東跨院鎖上,霍州不用去了,牲口棚你先照料著。”
沒幾日,高府長工和三太太生了兒子,連夜私奔的事差不多傳遍了平陽城。
高老爺想來想去,不能這么便宜了這對狗男女,報了官,城門貼上了緝捕老陳和三太太的文告。
高老爺的脾氣變得很壞,動不動就罵店里的掌柜和伙計。上街找茬兒罵攤販,還讓王正陽把人家的攤兒砸了,王正陽哪里肯做這種事,連哄帶勸拉走。
高老爺在家生了十來天悶氣,喝了十來天悶酒,扯開嗓罵了十來天,“都他娘耳朵的不是好東西。我常年跑外,你們日日在家,就眼睜睜看著狗男女上一條炕睡覺生娃,眼都瞎了?”
大太太勸道:“那是她沒福分。這家里過的是啥日子,讓她跟那扛活的窮鬼一起去吧,有她罪受的。再說她本就是娼門出來,你若找個正經人家閨女,何至于此。”
高老爺:“你說的屁話。你要給我生個兒,我何至于從娼門里弄一個回來,找了個二太太還是個病秧兒,他娘耳朵的,都是命。”
大太太:“我聽說那短命鬼夜里登梯翻墻,正陽與他挨著睡,怎的一點兒也沒察覺?”
高老爺:“他不是咱家人,跟咱不是一條心,就是知道了,也未必與咱倆講;再說我倆都是一起出門,狗男女就趁這時機茍合。”
大太太嘆了口氣,“要不老爺再娶房小的,萬一再生個兒哩,老爺們兒六、七十,小老婆生兒的也常有。”
高老爺:“你婦人家看不長遠。眼下就是立馬有個兒,我老的時候也來不及頂門戶,都是那娼婦壞了我的謀劃。”
大太太:“要是春花晚出嫁一年,當下招個上門女婿隨了咱的姓,一輩跟閨女守一起也挺好,說啥都遲了。”
高老爺:“你可說了個對,世上無賣后悔藥的郎中。”
大太太:“老爺跟親家商量商量,讓春花夫妻上咱家來過,生第一個娃隨咱姓,第二個娃再隨他家姓。”
高老爺啪地把筷子丟桌上,瞪起眼,“你說些有用的行不行,人家就一個兒,能給你送過來?”
大太太拉高聲,爭道:“你貪人家財,非要給閨女找個獨苗兒,連相互照應的兄弟都沒有,事到如今倒與我耍脾氣。你脾氣再大些,將我休了算了。”
高老爺怒道:“日你娘耳朵的,你也跟爺鬧事。有能耐你也勾引個扛活的跟著跑,我放炮仗送你。”
大太太氣急攻心,兩手拍著炕嚎起來,“堯帝爺看看吧,我一個好人家的好閨女,十幾歲嫁給他,給他把家幾十年,眼前他家業大發了,先把我閨女打發離家,又要逼著我走,堯帝爺給我做主啊……。”
高老爺罵道:“大白天你就嚎喪,我讓你嚎,嚎你娘耳朵”,罵著一把將八仙桌掫到地下。
張奶娘聽著摔家什了,搶進來,“老爺、太太,兩口兒有話好好說,別摔東西。”
這時,二太太的女兒二花跑過來喊,“爹,我娘不行了,喘不上氣。”
二花已十三歲,二太太把閨女扎古得干凈利落。
高老爺看著二閨女跑進來,心里柔柔的,忙下地穿鞋,叨咕著,“不是前兩日剛看過郎中嘛。”
大太太也立馬止住了哭嚎,和張奶娘搶到西跨院兒。
二太太臉色蠟黃臥在炕上,聽著有人來,微微抬手指指心口窩兒。
張奶娘說:“早起吃了半碗稀粥,說下地有些費勁,讓我把凈桶放屋里。”
高老爺讓王正陽趕車接了郎中來,郎中號了會兒脈,“脈虛且急,陰陽俱衰之相,一般中藥不足以補救,前三日先服還魂草救急。恕小生直言,以老爺家境自不至于飲食虧欠,病人應是經年思慮過度,不思茶飯所致。”
張奶娘:“可不是,早起半碗稀粥、兩條兒咸菜,午間半個饅頭、一碗茶,晚間能吃一小碗兒面就算是多了。”
郎中:“平日讓病人多出去走走,有廟會便去燒燒香、磕磕頭,人一走動氣血便活起來,飯量也就大了。”
開藥方的時候,郎中道:“老爺,小生有話單獨與老爺講。”
高老爺以為二太太沒救了,將郎中帶到堂屋。
郎中道:“老爺,小生欲在藥里加還魂草,此藥扶人正本有奇效,只是一般人家用不起。小生略加些磨鞋底銀,合每根一兩白銀。因此藥昂貴,故單獨與老爺相商如何用藥。”
高老爺斜眼道:“我以為人不行了,只要能治好病,你自管開藥。”
郎中:“那便一日兩服,一服兩根。”
高老爺:“你說那還魂草,怎的這般金貴?”
郎中:“此藥能使體衰病危之人絕處逢生,卻只在滇貴高山絕壁處生長,稀有難采。小生還是幾年前,到洛陽購得數十根,這幾年非要緊之時,不敢輕易消耗。”
高老爺:“洛陽那邊值幾何?我每年都去洛陽,讓朋友打聽著給你弄幾百根。”
郎中連連搖手,“老爺不可。小生哪有那么多本錢可押,再說也非一般門戶用得起。這次給太太用完,也所剩無幾,老爺若去,為在下捎三、五十根即可。”
二太太服了二十幾兩銀子的藥,果然跟換了個人一樣。臉上有了些紅潤光澤,飯量也大了,自西跨院出來的時候也多了,常帶著二花到大太太屋里長坐說笑。
大太太瞅著二太太的女兒,眼見著懂事了,嘆道:“原來是三個,眼前就剩了一個,咱們以后都指望她了。事到如今,也別分正房、偏房,你若不嫌擠,便搬到西屋大小姐的繡房住,早晚我們四個一起吃,張奶娘腿腳也不如先前靈便,省得她兩個院兒跑。”
二太太:“姐姐,大小姐若回娘家,見我占了她繡房會傷心哩。”
大太太道:“她已是張家的人了,回來也是客,東、西跨院兒她隨便住。”
二太太叫梁紅蓮,爹是洪洞的殷實秀才,有一個兄長考取了功名,委任到山東做小吏。
高金堂為了生兒,想娶個二房,時洪洞主簿便將梁紅蓮引見給高金堂。
梁紅蓮書香門第,精通詩書。本是憧憬花前月下的年齡,被爹娘吹吹打打送到平陽城,卻見丈夫是個身材粗壯、肉鼻闊嘴、眼睛上下雙眼皮兒、說話扯著破鑼嗓的商賈,心下百般哀怨,卻是無奈認了命。
父母先后亡故,遠在外地做官的兄長回來處理完喪事,將家產變賣,全數帶走,未給梁紅蓮留一錠銀子。
雖自古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但兄長所為未免讓梁紅蓮感到絕情,傷感之余便絕了對親情的掛念。
在她看來,高家大太太倚著正房之勢和大小姐高人一等;三太太因生了兒子,在老爺面前有倚仗。常常別人隨意一句話,都讓梁紅蓮覺得是低看了自己和女兒。
直到大小姐嫁人、三太太帶著兒子跟老陳跑了,從未有過的快意充斥著她心頭。她早看出三太太那個兒子與老陳出奇地像,善惡相報總有時,終于等來了這一日。
卻見大太太依然趾高氣揚,高老爺依然每日與大太太守在一起,只是隔幾日來西跨院兒睡一宿,她稀罕這個老男人么?她梁紅蓮才貌不缺,母女為何就該低人一等?于是夜夜不眠,日日茶飯不思,身體反倒不如從前了。
直到病倒,高老爺為她看病花了大價錢,心里才好受些,加上那藥都是補人精氣的,人也顯得好了許多。
聽大太太這樣講,心病頓時去了大半,心道:我母女總算熬出來了。
(https://www.dzxsw.cc/book/18430245/80978705.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