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深宮難出乎預料的適應
一甲第三, 是探花,素來選樣貌端正之輩。而謝玄英無疑更副其實,直接將探花的顏值水平拉到天花板。
有人為此詩:
春日春衣上春榜, 簪花騎馬烏巷。
長安花有三千重, 占盡芳菲是謝郎。
沒幾日,傳遍京城的大街小巷。
靖海侯府被恭賀淹沒了, 賀之人絡繹絕。府中擺出席面, 大宴賓客,車馬三日絕,連乞丐都知恭賀,然后拿走賞錢吃酒。
謝玄英躲到老師里, 假裝與己無關。
但逃得吃席,逃上班。
慣例,新科進士入宮謝恩后, 可以授官了。狀元、榜眼、探花入翰林, 為翰林院編修,從六品。
這份工的日常內容,是幫皇帝起草誥敕,修修史書什么的, 非常靈活。
比狀元和榜眼,他們被丟去修書了,只要耐得住子, 有所建樹,將來前途可限量。
畢竟,非翰林入內閣。
謝玄英……除了日常的警衛工,又加了一重職務。
輪到他的時候,跟在皇帝身邊起草文書。
文武雙職, 干份活,領三工資,一個月三十天,二十天在宮里。
剩下的十天,要去翰林院和同事們社交,在宿衛與侍衛們比武,外出與同年的進士結交。
這時候,他反而慶幸曾成婚,否則每日早出晚歸,回倒頭睡,完全是他目中琴瑟和鳴的婚后生活。
而像他這樣的人,一旦全力以赴,成果斐然。
文人圈層徹底向他打開了大門。
去,眾臣雖然欣賞他,甚至王尚書非常渴望將孫女嫁給他,他也是勛貴,是武將,與文臣終究隔了一層紗。
但考中進士,獲得了文臣的認可。他的升遷途徑一下擴展為條,既能擔任武職,鎮守一方,也能擔任文職,經營一地。
這是文武出身最大的區別,文臣可以任武職,卻沒有武官擔任文職的規矩。
,比起多從底層提拔而來的武官,文臣的派系要復雜很多。
同年、同鄉、同門。
師徒、地域、利益。
謝玄英目前最旗幟鮮明的關系,在晏鴻之。師兄們是他天然的盟友,而李悟的弟子止晏鴻之一人。
翰林院的一個侍讀,是李悟又一弟子的再傳弟子。他對謝玄英無比和善,手把手教他怎么工,并告知翰林院目前的派系,要他小某某人。
當然了,派系斗爭雖然復雜,卻和他暫時沒有關系。哪怕去年斗得很厲害的王尚書和許尚書,也暫時偃旗息鼓。
一件更牽動朝臣的事,到來了。
四月中,藩王子女入京。
都說深宮寂寞,那是真的寂寞。
清宮劇里的精彩劇情是存在的,妃嬪們別說下毒陷害,誰出言遜,和人拌嘴吵架,也會被女官勸解。每個月逢三還要上課,學習女四書。
宮女也好,妃嬪也罷,日常都只能禮佛、下棋、女紅。今天你用紙做出栩栩生的『插』花,明日我衣服上多搞幾裙褶。
懂詩文的女子,倒是還能做首詩,形容一下自己枯燥無聊的內廷日常。
比,四月已經有櫻桃,大開始寫櫻桃詩。王詠絮的詩驚艷后宮,貴妃特賜半簍櫻桃。
假后宮有熱搜,這事在頭條掛了三天,其無趣程度可一斑。
這樣的生活,確實容易將雞『毛』蒜皮的小事放大,惹來爭執。但宮規森嚴,大真的只是吵吵嘴,扯扯頭花,旁人再嫉妒王詠絮,也背后說句“有個好祖父”而已。
妃嬪更難搞事了。
女官們經常會教育宮人,先帝時期,宮婢為妃嬪爭寵,結果呢?妃嬪自縊,宮婢全部處死,還要連累宮外的人,所以,服侍人要盡竭力,平時要及時勸導妃嬪安分守己,能爭風吃醋,以去的賢德女子為榜樣,等等。
一言以蔽之,皇宮是一個極其壓抑的地方。
程丹若曾畏懼,生怕自己無法習慣宮廷,抑郁到死。
但很奇怪,她居然非常適應宮廷生活。
每天睜眼洗漱上班,去安樂堂蹲辦公室。
有病人看病,沒病人學習。
最近的學習重點是辨認『藥』材。這大概是在司『藥』最大的福利,什么『藥』材都有,能一樣一樣上手,辨認氣味顏『色』,與課本中的知識相對照,弄明什么樣的『藥』材更好更優質。
教她的人是掌『藥』,且藏私,直接帶她去『藥』庫,問什么講什么。
是程丹若小人之,實在是有點奇怪。
后宮職場,想被替代,得有自己的看本事。
但很快,她發現掌『藥』是個例。
二十八日,宮廷習俗,吃新麥穗煮的面條,叫“稔轉”。
當天,程丹若在安樂堂看病,有個宮女來月事血崩,嚇壞了同伴,連拖帶拽地將她送來安樂堂。
青春期的少女月經多,放現代看,可能是功血(功能失調子宮出血),病因和下丘腦垂體有關,需要做各『婦』科檢查。
但……沒有啊。
一無所有。
只能按照中醫的思路去治療。
程丹若正在把脈,辨認是氣虛、血瘀、血熱的哪一,有宦官提著食盒來了,滿面賠笑:“程姑姑好,今朝二十八,吃稔轉。”
把脈比機器精準,需要全神貫注感受指下的脈搏。她顧得寒暄,朝他點了點頭,專搭脈。
小宦官也走,等到她診脈完,才打開食盒,笑瞇瞇地說:“知姑姑喜歡什么口味,有糖、紅糖和蜂蜜的。”
程丹若訝異地看去,只食盒中是一碗去了殼,碾成細條的炒麥米,旁邊三個小罐子,分別放著調味兒的東西,還有樣分例外的點。
她開門山:“你有什么事嗎?”
小宦官支支吾吾地說:“我經常肚子疼……”
“很多病都可能是肚子疼。”她說,“坐下吧,給你診個脈。”
又問他幾歲,在哪里工,什么時候開始疼,具體肚子的哪個地方疼,還有沒有別的癥狀。
他說自己十二歲,七歲被送進宮了,在尚膳監做事,疼有一個多月了,是肚臍周圍,而且……大便的時候好像看到蟲子。
程丹若嘆氣:“蛔蟲病,給你開個烏梅丸吧。”
然而,烏梅丸容易開,司『藥』的庫房卻沒有成『藥』。
這個部門本來只是管后妃『藥』方脈案的地方,庫房里的『藥』材并多,以紅花、生姜、人參、當歸之類的固元補氣類『藥』材為,今雖然『藥』材多了,卻仍然沒有『藥』丸類的『藥』品。
因為,沒人做。
御『藥』房也沒有,只有太醫院有。
“罷了。”程丹若許久曾動手制『藥』,也手癢,“明兒再來,我晚上做一些。”
“姑姑慈悲!”小宦官又驚又喜,跪下給她磕了個頭。
程丹若:“……倒也必。”
于是下午,她先給月經多的宮婢施針,止住血,再開安沖湯,讓她回去煎『藥』喝下,多多休息。
再去庫房拿『藥』,做烏梅丸。
『藥』方為:烏梅肉、花椒、細辛、黃連、黃柏、干姜、附子、桂枝、人參、當歸。
『藥』材倒是都有,只有人參貴了點。但宮里最缺的是『藥』流失的人參,甚至只要拿得多,完全可以直接拿。
程丹若用的是分給她的份額。
這東西制極其簡單,磨粉篩,用水和丸,用蜜,成本太高了。
感謝之前晏鴻之的香培訓,她做得愈發得應手。
第二天,小宦官提著食盒,忐忑地來拿『藥』。
程丹若給他一個小瓶子:“一次一顆,早晚次。”
小宦官喜自勝,又局促:“知要多少銀錢?”
“吃了你的東西,收錢了。”她生怕他再跪下磕頭,冷冰冰,“沒別的事,你可以走了。”
“多謝姑姑!”
小宦官拿著『藥』跑了。
他叫小果子,前文所說,是尚膳監的宦官。而尚膳監的職能是后世較為熟悉的御膳房,負責皇帝的飲食。
這是一個龐大的部門,和宮廷的其他部門,都有密切且頻繁的往來。
簡而言之,消息傳得特別快。
小果子連吃三天烏梅丸,果然打掉了一些蛔蟲。他喜自勝,閑來沒事和人念叨,膳房的大太監小宦官雖然一只耳朵進一只耳朵出,卻也知曉,內廷有個女醫會看病。
而在內廷,程丹若已經有些聲了。
平時行走宮內,已經會有小宮婢向她示好,叫她“程姑姑”,語氣熱切,好像她是最低品階的女史,而是尚宮。
聽來可思議,事實卻真有這么荒誕。
因為,宮人看病實在太難了。
按祖制,宮嬪以下生病,醫者能入宮,以證取『藥』。
意思是說,只有嬪以上的妃子能夠讓太醫進宮看病,位份低的妃嬪和宮人們只能說癥狀,然后到司『藥』去拿『藥』吃。四舍五入,等于生病去『藥』房,讓『藥』劑師給你提供『藥』。
當然,規矩是死的,倘若有皇帝的額外準許,也可以得到醫生診治,一般是外面的女醫或者懂醫術的太監(他們平時只給后妃看病),太醫想都要想。
但無論有多少特例,終歸是特例,少數人群才能享有。
絕大部分的宮人是自己吃『藥』,聽天由命。
常言,時勢造英雄,平臺何嘗是呢?
在外頭,哪怕平頭百姓,也會優先選擇『藥』房的老大夫,可皇宮這么個富貴至極的地方,近萬宮人只有程丹若一個選擇。
程丹若為此振奮,亦為之憐憫。
她考慮幾天,問吉秋:“你要要跟我學醫?”
吉秋毫猶豫地答應:“請姑姑教我。”
后宮落鎖早,夜,宮人有大把的時消遣,最受歡迎的是下棋,費眼睛又能打發時。
程丹若吃晚膳,便在屋里教課。
時代所限,她并打算教太多現代醫學的知識,宮內既然缺醫生,最要緊的是培養一批能看病的大夫。
而教案是現成的。
曾經,在許多看起病的地方,有很多大夫拿著這么一本書,邊學邊治,拯救了無數看起病的人。
這是《赤腳醫生手冊》。
“看病的第一個任務,你知是什么嗎?”
吉秋答:“望聞問切。”
“對。”程丹若說,“看病的第一步,是詢問病史。病人告訴你自己哪里舒服,是訴,接著你要弄清楚他病痛的程,什么時候開始的,一開始是哪里舒服,還有什么一同出現的癥狀……”
吉秋奮筆疾書。
在這時,門外傳來腳步聲。
掌『藥』端著一碗湯圓,既踟躕又堅定地走進來,問她:“介介意多教一個?”
程丹若失笑:“你也真實誠,叫我吃了你的湯圓再提,我哪好意思拒絕?”
“現在吃也遲。”掌『藥』把碗往她跟前一放,搬椅子來,覷眼吉秋的筆記,“給我抄一抄。”
“……宮人、女秀才多師程氏,宮中習醫之風漸盛。”
——《夏宮雜憶》,梁寄書(夏)
(https://www.dzxsw.cc/book/178219/33219601.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